第126章 欽差大臣
字數:3104 加入書籤
濟南府穿越實錄!
“當然沒問題!”魏永明一口答應“旁人來說什麽都不好使,但隻要王大哥開口,這份麵子我是一定要給您的。就勞煩大哥把他帶走吧!”
王心安長舒一口氣,親自將那小頭目送到厘金局,回去後向巡撫稟明了事情經過,同時盡量隱晦的強調西城營目前錢糧緊缺,不能交還銀子。
巡撫知道王心安說的在情在理,也看出他有袒護西城營的意思。雖說心中難免不快,但還是以“不宜因區區小錢寒了團練報效之心”為由,輕描淡寫的為這場風波畫下了一個句號。
西城營一介民團與官府作對,不僅得以全身而退,還保住了僅有的四千多兩銀子,算是出了個大風頭,卻也由此與省城上層官僚之間產生了矛盾。
事已至此,何大庚也顧不上考慮那些。他一方麵精打細算過日子,一方麵以西城營的名義向曆城縣提出申請,要求來年在團練公所周邊大麵積開墾荒地。
西城營成立至今已過去了七八個年頭,經過不斷補充新鮮血液,目前在冊正式團勇共一千四百人左右。
另有數百人因傷病等原因轉為編外,留在營中從事力所能及的後勤工作,每月還能領到足夠養家糊口的糧食。今後可以讓他們專門負責照看莊稼,其餘團勇隻需農忙時節下地幫忙,平日仍以操練作戰為主。
何大庚很快做好了各種規劃,曆城縣的墾荒許可也順利頒了下來。就在西城營熱火朝天的開墾荒地之際,官府上層又發生了一次與團練息息相關的人事變動。
鹹豐十年初,設於江寧外圍的江南大營被太平軍再次攻破,江浙一帶清軍隨之接連潰敗。
在加快軍事部署的同時,清廷緊急出台了新的團練政策,向江蘇、安徽、河南、山東等省份派出了九位督辦團練大臣。
這九位大臣與先前毛鴻賓那批不可同日而語。鹹豐三年奉旨辦團的共有近三百人,分別被派往原籍所在的各府、州、縣,負責當地團練事務,彼此之間互不統屬,基本就是各行其是。
那批人雖然私下也被尊稱為“團練大臣”,但朝廷並未授予任何官方頭銜。他們手中權力非常有限,隻能利用自身名望協助地方官員辦團,實際屬於幫辦性質,一律歸各省督撫統率。
相比之下,現在這九位被授予“督辦團練大臣”頭銜,由“幫辦”變為“督辦”,成了名副其實的欽差大臣。
這九人各自統管一省的團練防剿事務,以地方高級官員為其幫辦,“上可與疆吏商酌,下可與紳士籌劃”,形成了一套與地方官僚平行的團練大臣體係。朝廷還給他們加賞了諸如都察院左副都禦史之類的職銜,以進一步提升其權勢地位。
如此一來,全省團練有了共同的領導者,使得統一協調部署和籌集經費成為可能。這一舉措有效減輕了地方官對團練的掣肘,然而卻又不可避免的引發了更大範圍的權力衝突。
被派往山東的團練大臣名叫杜?,是鹹豐皇帝老師杜受田的次子。他學識廣博、頗具文才,主持過鄉試、會試,在朝中各部擔任過侍郎,是個很有抱負的人。
杜?常年在京供職,鮮有地方基層經驗,也不太熟悉團練事務。但他對朝廷忠心耿耿,被委以重任後便立即奔赴濟南,雷厲風行的開始施展拳腳。
在了解過山東團練的現狀之後,他認為地方官府輕視團練,導致目前辦團經費過於緊張,於是一邊設法擠占財源,一邊命各地團練精簡人員,裁撤冗餘。
裁撤冗餘說起來簡單,然而下麵縣、鄉團練大多以家族為單位聚集組建,正所謂打斷骨頭連著筋,誰也不肯讓自家人白白舍棄吃糧領餉的待遇。一紙命令從濟南下到全省,硬是沒能裁掉幾個人。
西城營盡管不是以家族為單位組建的,但多年的同袍情誼有時比血緣更勝一籌,大批裁撤勢必會傷及軍心士氣。況且營中老弱病殘已經轉為農戶,留下的都是精兵,本就沒有什麽冗餘。
可是西城營就在濟南城外,團練大臣抬腿就到,總得做點樣子出來。
在何大庚的勸導之下,總算有十幾個已經成家的中年團勇同意離營務農,與一千四百人的大盤子相比實在是微不足道。
團練不肯從命,讓杜?大感意外。他以前常聽皇上抱怨政令不出紫禁城,沒想到如今自己的命令居然連小小的濟南府都出不去。
不過他也明白其中的道理並非政令傳達不到,而是其中的內容損害了下麵人的利益,強製推行也是有弊無利。
於是杜?立刻改弦更張,不再強求團練裁撤人員,改為讓他們量力而行,能收多少糧,就養多少人。這聽起來像是廢話,卻又暗含玄機。
鄉下團練本就以農民居多,種出的糧食有相當一部分要繳納田賦,留下的往往不太夠吃,所以常需鄉紳們資助、或是向官府討要,偶爾還會鬧出聚集抗糧的風波。
若是太平年間農民抗糧,官府十有八九會派人鎮壓。可如今撚軍已大規模進入山東,平日地方防務還要仰賴這些團民,官吏們也隻能忍氣吞聲的安撫,無形之中助長了他們的膽量。
現在團練又有了自己的娘家,事事倚仗欽差大臣做主,自然更加不把地方官放在眼裏了。
自杜?上任以來,下麵鄉團動輒抗糧鬧事,屢屢與官差發生械鬥,最後還要靠設在當地的團局出麵調停,結果自然是不了了之。
於是一時之間,公開抗糧成了山東各地團練通行的新常態。反正抗掉也不會有什麽嚴重後果,乖乖交糧的才是傻子。
這股風潮對於剛剛新開了大片荒地的西城營來說可算是一件利好。雖說礙於知縣吳載勳的麵子,不能把事情做的太過分,但趁機討價還價總是可以的。
曆城縣是濟南府首縣,也是相對最為富庶的地方,上繳朝廷的田糧賦稅從無虧欠。
吳載勳沒有業績壓力,又不願招惹團練係人馬,索性便不去較真,對西城營新開的耕地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交多少便收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