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鐵鑄淄川城

字數:3156   加入書籤

A+A-


    濟南府穿越實錄!
    “這朝廷豈止腐朽?已然無可救藥。”張積中移開目光望向別處“長毛起事之初,我曾被薦入兩江總督陸建瀛幕府,後又在江北大營助雷以諴大人參讚軍務,期間見慣了種種糜爛之事。因此來到山東後隻圖清淨,不願再與官場人物交往。”
    魏永明沉吟不語。張積中接著說“信和團行事固有悖謬之處,然而劉德培誌存高遠、敢作敢為,若能於亂世中解救一方黎民,不啻為當下之大義也。”
    屋中其他弟子有的出聲附和,有的沉默不語,看來見解並不相同。
    魏永明搖頭道“大義說著簡單,踐行起來卻無比艱難。所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持大義者更需要先於天下的覺悟和堅定不移的信念,若僅為錢糧生計之事揭竿而起,即便成就大業也不過是改朝換代自己做皇帝,繼續重複幾千年的興廢更替而已,終非天下之幸。”
    “這話聽著有些道理,卻又過於縹緲。”張積中若有所思的看著他“何人秉持此種大義?登初可曾見過?”
    “我暫時還沒見到,但肯定是有的。”魏永明坦然一笑“您所渴求的大義今後必然會出現,但並非此時此刻,更不可能是劉德培之輩。”
    “這樣講未免太超脫了。”張積中又一次微微閉上眼睛“你我皆存活於當世,怎能斷言今後之事?登初口中所謂大義,或隻存於你心裏罷了。”
    “不錯,後世之事不足為當下所道。”魏永明攤手苦笑“但眼下信和團若執意與官府對抗到底,下場定然不妙。隻盼張先生與諸位早早遠離是非之地,至於天下大義雲雲,咱們今後再找機會探討不遲。”
    張積中思忖半晌,緩緩開口“此事是否還有轉圜之法?眼下官軍尚未到來,我願親往濟南,出麵為信和團求情作保。”
    “吳大人奉命行事,您這樣做不是讓他為難麽?”魏永明皺眉急道“恕我直言,您的麵子在巡撫跟前未必好使,反倒會連累吳大人受猜疑。”
    話音剛落,忽聽屋外一陣雜亂的腳步聲,又有幾個弟子跟著宮二推門走了進來。
    “你來的正好!”張積中屁股微微一抬“濟南府要調集軍隊鎮壓信和團,登初勸我們盡快離開淄川,你與冠平作何打算?”
    “城內也剛剛得到消息。”宮二擦了把汗,衝魏永明一拱手“感謝兄弟不辭辛苦趕來告知。”
    “城內?”魏永明稍感詫異“宮二哥也在城內麽?與司大哥他們一起?”
    “是。自從信和團打回淄川後,冠平大哥急需人手相助,我便進城給他幫忙去了。”
    張積中憂道“官軍勢大,冠平與劉德培可有應對之策?若一時難以抵擋,不妨暫且妥協求全,保住大夥性命也是好的。”
    “已無妥協餘地。”宮二神情略顯複雜“劉大帥為斬斷眾人退路,剛剛處死了知縣與守城營尉,將他們的首級懸掛於城上。”
    “什麽?”屋中眾人麵麵相覷。
    “不僅如此,大帥還宣布要‘先取青州、再圖濟南’,借此激勵大家與官軍死戰到底。眼下城中群情激昂,冠平大哥特讓我來向老師通報,請大夥盡早遠遁避禍。”
    “為師知道了。”張積中半張著嘴呆了片刻“那你二人不與我們同去麽?”
    宮二朝他深施一禮“我們此刻不能同行,請老師原諒。”
    張積中默然點了點頭,沒再說什麽。
    魏永明看看他,又看看宮二,忍不住問道“二哥,你們真打算留下追隨劉德培麽?”
    “是司大哥決意留下。我與司大哥交情深厚,不忍在此關頭棄他而去。”宮二爽朗一笑“請老師不必掛懷,待此間戰事有了結果,我們遲早要回歸師門,繼續聆聽老師教導。”
    “好吧。”張積中輕輕歎息一聲“也算是天意使然,前月剛有弟子從黃崖來報,說那邊百姓已於山上建起一座寨子,賊匪無法入內侵擾,我們便再回黃崖去吧。”
    “如此最好。”宮二喜道“我已將妻兒送回莊裏,煩請老師與各位師兄弟將她娘倆帶回黃崖,暫時代為照看。”
    “盡管放心就是。”張積中略顯不舍,又叮囑道“你回去告訴冠平,務必要珍惜性命、量力而行,為師與大夥一起等著與你們在黃崖相見。”
    宮二滿口答應,與魏永明簡單交談幾句便匆匆返回城內。張積中等人連夜收拾行李,次日一早離開淄川前往黃崖。
    魏永明了卻一樁心事,雖仍不免為宮二和司冠平暗暗擔憂,但也隻好趕回濟南向吳載勳匯報情況。
    他們這邊剛走,青州綠營已率先抵達淄川城下。孰料信和團極其勇悍,輕而易舉將這支部隊打了個落花流水,甚至在追擊時捎帶攻進了博山縣城。
    巡撫譚廷襄氣的險些吐血,盛怒之下嚴斥濟南、兗州和登州各府立即派兵攻打淄川,同時急調駐防青州的八旗營出戰。
    吳載勳聽說張積中已走,也就不再故意磨蹭。他留下西城營守備濟南,從曆城、章丘調集數千綠營和團練趕往淄川,與其他清軍匯合後展開輪番進攻。
    山東民間曆來有“鋼打的濰縣、鐵鑄的淄川、紙糊的濟南”一說,淄川自古被稱作“龜城”,石頭城牆高大厚實,基底夯土異常堅硬,是座極難攻破的城池。
    青州八旗本是晚清外駐旗兵中的一支勁旅,鴉片戰爭時曾被派往鎮江抗擊英軍,幾乎死傷殆盡。眼下這批老爺兵久疏戰陣,遠不及其父輩驍勇;而各地綠營團練則慣常於防守和遭遇戰,遇到堅城時便一籌莫展。
    兼之信和團準備充分、作戰勇猛,內有城中百姓支持,外有周邊義軍相助,清軍來到後接連遭受迎頭痛擊,難以組織有效進攻,衝到城下也不過是徒增傷亡而已。
    此戰總共耗費兩個多月,官府先後投入兵力近三萬,始終拿不下小小的淄川縣城,到隆冬時節隻得暫時退兵。濟南知府吳載勳和濟東道台等數名官員因此遭到革職,譚廷襄也從巡撫任上被調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