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劉德培舉事

字數:2994   加入書籤

A+A-


    濟南府穿越實錄!
    “當初栗堂信上言辭謙遜懇切,邀我來濟南共參政務、造福民生。”何大庚好像壓根沒聽見他的話,呆呆直視著前方繼續講述
    “後來朝廷下旨興辦團練,我便幫著籌集錢糧,又擔起總營官之職。十年來咱們退長毛、滅幅匪、打撚子,西城營是愈發強盛了,哪知他竟,竟”
    說到傷心之處,何大庚頓時哽咽,幾滴濁淚順著臉頰緩緩滑下“他這一走,我再也無心理會團練事務。西城營今後就由登初掌管吧。”
    “萬萬不可。”魏永明頗感酸楚,大聲勸道“營中自我而下,一眾營官、哨官、隊官,哪個不是追隨先生成長起來的?您是西城營的主心骨,怎能就此棄大夥而去?”
    何大庚黯然沉默。魏永明接著說“陳大人把西城營交給先生,是寄望您率領咱們守境安民。如今撚子隨時可能進逼濟南,您卻要撂挑子回家,陳大人泉下有知,又當作何感慨?”
    “你這話說的,叫我該怎樣答對?”何大庚訕訕看了他一眼。
    “便是要您無法答對才好。”魏永明嘿嘿一笑“先生因病臥榻多日,暫時消沉也是難免的。待過些天身子康複,自然又鬥誌昂揚了。”
    “難嘍。”何大庚停頓了一下,唏噓道“不過登初所言也有道理。眼下撚亂又起,我若離去必然有損軍心。況且巡撫譚大人對咱們寄予厚望,實不忍有負於他。”
    “就是嘛!”魏永明喜道“眼下江浙動蕩不安,您正好留在這裏坐鎮西城營。待長毛覆滅之後,先生若仍思念家鄉,我們弟兄就一起送您回去,風風光光的幫您蓋新房、置新地,讓您安享晚年。”
    “登初有心了。”何大庚點頭笑笑,兩眼重新煥發出淡淡的光芒“既然要留在這裏,就先不去想家鄉之事了。我病情已經無大礙,你不需掛懷,盡快督促大家整軍備戰去吧。”
    魏永明大感欣慰,召集眾人檢修槍械、澆鑄彈丸,為隨時可能到來的戰鬥做好準備。
    然而撚軍此番進入魯西南並未掀起多大風浪,沒過多久便被清軍擊退。僧格林沁率麾下乘勝追擊,進入河南後又一路轉向皖北,對當地撚軍主力形成包圍態勢。
    撚軍雖然暫時退出山東,但僧格林沁這支精銳野戰軍一走,本地各方勢力又得到了蓬勃發展的機會。劉德培的信和團此時已在博山站穩腳跟,開始與司冠平商議返回淄川報仇。
    這一年來信和團不斷收編流民,規模很快擴張至兩千餘人,卻沒有足夠的口糧養活,隻能向其他民團索要。
    縣城外有一家鄉團對劉德培等人的行徑不滿,拒絕為他們糧食,並且派人前往博山縣和青州府報官,狀告信和團意圖謀反。
    劉德培得到消息勃然大怒,帶手下包圍了那家鄉團所在的莊子,將團長當場處死,搶走大批糧食財物充作軍需。
    這起嚴重的團練仇殺讓他們再無回頭之路。聽說博山縣已有了戒備,信和團馬上直撲淄川縣,買通守兵進入城內,占領了縣城團練總局、軍械庫和火藥局等據點。
    劉德培令手下控製四門,先斬殺與自己作對的官員士紳,又索要錢財鍛造兵器、招募新丁,並在眾人擁立下自封“督招討大元帥”,公開與地方官府分庭抗禮。
    淄川知縣驚慌失措,一邊小心與劉德培周旋,一邊向省城送信告急。巡撫譚廷襄震怒,下令濟南、青州兩府出兵平叛。
    濟南知府吳載勳一直對信和團抱有羈縻之意,事到如今也隻好放下初衷,不情不願的調集人馬準備出征,同時暗中吩咐魏永明火速去見張積中,勸他們師徒立即與劉德培劃清界限,趕在大軍抵達之前盡快離開淄川。
    魏永明上次與劉德培見麵時就看出他並非泛泛之輩,很可能會趁亂鬧出一番動靜,隻是沒想到事情來得如此迅速、勢頭如此凶猛。
    他也擔心嶽父和張積中等人會因此受到牽連,近來正為這件事感到不安,次日天不亮便上馬啟程直奔淄川,當晚趕到張積中等人居住的莊子。
    張積中剛剛躺下歇息,被人叫醒來到客廳,葛老板和幾名重要弟子已陪著魏永明在此等候。
    得知濟南府要調兵討伐信和團,眾人反應各不相同,有的麵帶不忿,有的神色慌張,有的似乎早有預料。葛老板則仍是一副氣定神閑的模樣,不動聲色的等著老師開口。
    張積中沉默片刻,疲憊的歎息一聲“當年從揚州去往濟南,後來再到馬山、黃崖,總算才在淄川城外尋到這處安穩所在,沒想到又要被我那親家表弟趕走了。”
    魏永明聽出他話裏有不滿之意,忙替吳載勳辯解道“人在其位,身不由己。先生無需責怪吳大人,即使他不做濟南知府,也會有王大人、李大人領兵前來。”
    “這話在理。”張積中微閉雙目捋了捋胡須“我們漂泊慣了,換個地方也是無妨。隻可惜,苦了信和團一眾義士與淄川滿城百姓。”
    “百姓的確要跟著遭殃。”魏永明略一停頓“不過那信和團嘛有些事情做的太著急了,與官府發生衝突是難以避免的。還望先生速速喚回司冠平大哥,與劉德培撇清一切關係,以免引火燒身。”
    “太穀派行事光明正大,沒什麽需要撇清的。”張積中淡然道“我明早派人進城給冠平送信,至於是選擇移居避禍、還是為了大義留在淄川,皆由他們自行決斷。”
    “大義?”魏永明一怔“您認為信和團秉持著大義麽?”
    “不然呢?難道大義在官府一方?”張積中緩緩睜開眼睛“登初啊,這大清國現今是何等狀況,你應該很清楚吧?”
    “我懂先生的意思。”魏永明躊躇道“朝廷腐朽不堪,官府魚肉百姓,遲早一定會被掃進曆史的垃圾堆。但是眼下不能簡單的將信和團之流視為大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