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曆史名人錄6
字數:8020 加入書籤
天幕點評了歐陽修順便講了一下司馬光,作為盤點的對象和當事人,他們心態各異。
至於司馬光心態崩了,這可是天幕點評,萬界所有朝代的人都可以看到,他司馬光有些發懵,但心裏不服自然要申辯一番。
“某自認無愧於心,為後世講某是書生誤國?”
“司馬光先生,有此疑問的不光是你吧,恐怕還有人想法與你相同或相似吧?”空間內的林楓反問道。
司馬光:“還請神皇明示,答疑解惑。”
“作為讀書人,朝堂之上引發新舊黨爭,隕國害民,不論是範仲淹與仁宗的慶曆維新還是王安石和宋神宗推行的熙寧變法都是為了解決宋朝三冗問題,為何要百般阻撓?
你寫的資治通鑒能與史記,漢書相提並論,難道了忘了晉朝王與馬共治的後果了嗎?
士大夫共治天下,這天下是誰人之天下?乃百姓也!
士大夫共治天下?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世家也好,士大夫也罷無非是要一個聽話的吉祥物,但凡以仁宗為諡號的,隻不過是一個聽話的木偶罷了。”林楓可是沒客氣,他可不是針對司馬光,而是整個世家和士大夫階層。
林楓的話猶如在萬界之中扔了個核彈,炸得萬界古人們集體破防。
空間內林楓話不多,也點到為止,他可不想浪費口舌去和古人辯論什麽,反正宋朝如何發展最後看結果,變則存,不變則亡,隻要宋朝皇帝腦袋沒問題就該知道如何選擇。
天幕次日開啟,也沒多少廢話,直接上幹貨。
天幕:“唐宋八大家介紹最後一位,北宋:曾鞏!
曾鞏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建昌軍南豐人。中國北宋史學家,政治家,中國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鞏幼年能文,語已驚人,未冠而名聞天下。慶曆元年上書歐陽修,歐陽修甚奇之並壯其誌。
後歐陽修出守滁州,曾鞏從之學習古文。嘉佑二年,進士及第,授太平州司法參軍。
嘉佑六年召編校史館,書籍遷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熙寧元年為檢討官,次年起任地方官吏,輾轉越州,齊州,襄州,洪州,明州等地頗有政績。
元豐四年得遷史館修撰,管勾編修院,判太常寺。
元豐五年擢中書舍人,九月遭母喪罷職,元豐六年四月卒於江寧府,曾鞏現存散文上千篇。
他是八大家中情致較少的一位,文章絕少抒情,作品多是議論文和記敘文,其文以議論見長,立論警策說理曲折,盡意文辭和緩紆徐,自有一種從容不迫的氣象。
與歐陽修的風格相似,《唐論《戰國策目錄序》《範貫之奏議集序》《上蔡學士書》都是議論文章的代表之作。
曾鞏也長於詩,其詩風與文風相近,古樸典雅,清新自然。而較多使用賦的表現手法比興的手法略少,顯示出宋詩擅長議論的特點。
曾鞏文集傳世者有元豐類稿50卷,以元大德八年東平丁思敬刻本為最古。
清康熙五十一年,顧崧齡重刊除正集以外又補集外文12卷。保存曾鞏文章較多,曾鞏祖上世代為學者,祖父曾致堯作過尚書戶部郎中,父親曾易占為太常博士。
曾鞏天資聰慧,記憶力非常強,幼時讀詩書脫口能吟誦與兄長曾曄一道勤學苦讀。
自幼就表現出良好的天賦,十二歲時曾嚐試寫作《六論》,提筆立成,文辭很有氣魄,到了二十歲曾鞏名聲已傳播到四方。
曾鞏18歲時隨父赴京,以文相識王安石,結成摯友。登歐陽修之門以後就向歐陽修推薦了王安石。
20歲入太學,上書歐陽修並獻《時務策》,此後他不但認識了歐陽修結交了王安石而且已經同杜衍,範仲淹等都有書信來往。投獻文章議論時政,陳述為人處世的態度,自此名聞天下。
但因其擅長策論輕於應舉時文,故屢試不第。慶曆七年,其父去世,隻好輟學回歸故裏侍奉繼母。
曾鞏品性孝順,父母與兄弟友愛,父親去世後他侍奉繼母無微不至,在家境衰敗撫育四個弟弟,九個妹妹。
嘉佑二年歐陽修主持會試,堅持以古文,策論為主,詩賦為輔命題。曾鞏才與其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一同登進士第。
北宋嘉佑四年任太平州司法參軍,以明習律令,量刑適當而聞名。
北宋熙寧五年後曆任齊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等知州。
曾鞏為政廉潔奉公,勤於政事,關心民生疾苦,他根據王安石的新法宗旨結合實際情況加以實施,致力於平反冤獄,維護治安,打擊豪強,救災防疫,疏河架橋,設置驛館,修繕城池,興辦學校,削減公文,整頓吏治,廢除苛捐雜稅,深受群眾擁戴。
北宋元豐三年改任滄州知州,途經京城開封時宋神宗召見。
宋神宗對其節約為理財之要的建議大為讚賞,留任為三班院勾判。
北宋元豐四年朝廷認為曾鞏的史學能比得上士大夫,適宜掌管五朝史事,任為史官,修撰管勾編修院,判太常寺兼禮儀事。
北宋元豐五年擢拜中書舍人,曾鞏述說年歲已老,望另選賢能。有《授中書舍人舉劉攽自代狀》表示謙退。
同年九月曾鞏即遭母喪,因而罷職。北宋元豐六年四月,曾鞏卒於江寧府,終年65歲,後葬於南豐源頭崇覺寺右。
主要成就
曾鞏是宋代新古文運動的重要骨幹,在古文理論方麵主張先道後文,文道結合,文風源於六經又集司馬遷,韓愈兩家之長。平實質樸,溫厚典雅,為時人及後輩所師範。
王安石說:“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
蘇軾認為“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群妍。”
朱熹也推崇他:“予讀曾氏書,未嚐不掩卷廢書而歎,何世之知公淺也。”
其詩文曾被選譯成英文,在國外發行。曾鞏還十分重視興教勸學,培養人才。在撫州居所側建有興魯書院並親自定學規,推動撫州學風。
在南豐子固公園有曾鞏幼時讀書處——讀書岩。曾文定公祠,仰風亭,思賢堂。縣博物館亦建在其內,南昌市有一條子固路也是後人為紀念這位先賢而命名的。
曾鞏的一生成就很多,稱他為文章上下馳騁,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經》斟酌於司馬遷,韓愈一時工作文詞者,鮮能過也又稱其文紆除而不煩,簡奧而不悔,卓然自成一家。
巜宋史.曾鞏傳》還稱他“性孝友,父亡奉繼母益至,撫四弟,九妹於委廢單弱之中。”
宦學昏嫁一出其力既是一個奉父母以德的孝子又是一個兼顧弟妹於艱難之時的好兄長。
《醉翁亭記》曾鞏的名作,便體現了他的文學理念同時更展現了他的造詣與才華。
曾鞏寫作這篇文章的靈感與背景是源於歐陽公在滁州西南一泓泉水旁修建的亭子,在曾鞏托物言誌寄情於景中通過讚頌歐陽修順理成章地牽引出他“吾君優遊而無為於上,吾民給足而無憾於下”的思想與理念。
寫景記遊並不是他寫作的真正意圖,而是想借此文抒發儒家關心政治與積極的人生意識。歐陽修即使被貶滁州也不改自己的內心與誌向,他憂國憂民,表麵悠閑地於亭中遊覽,心中卻澎湃著激越清明的政治豪情。這才是曾鞏真正想要表現和書寫的。
曾鞏倡導新古文,專業能力強,文以明道文,以似道才華,卓著豐富曠達。
除《醉心亭記外,曾鞏的《遊山記》《道山亭記》《墨池記》等無論寫不寫景,抑或寫景多與少都熔記事,議論,抒情於一爐。
極刻畫之工,一揖雕琢,堆砌之風,專趨平易自然。除了“唐宋八大家”之名曾鞏還是著名的醇儒。
他推崇恪守儒道,為此在他的作品中也出現了寺院記和學記類。
曾鞏寫這些並不是為讚頌而是要批判,因為曾鞏的儒家理念與當時社會佛教興盛的現實是相違背的。所以曾鞏不止一次寫文批判佛教表達不滿。
文字中也盡顯曾鞏文學理念中“文以明道”的宗旨,經曆人生大悲大喜的曾鞏,曆練出淡泊沉穩的性格,這些特質也紛紛內化進他的作品中。呈現出一種從容踏實,客觀冷靜的文學氣質。
除了散文,曾鞏在詩詞方麵造詣也極深。有存詩400餘首,曾鞏的詩詞囊括紀實詩,詠史詩,離別詩等諸多形式體裁。詩詞中往往也呈現出他或恩澤天下,救民濟世或勸慰失意,借詩抒情的情懷。
如《西樓》《城南《詠柳》均為景抒情的佳作,《宋史曾鞏傳》中曾評論曾鞏的作品:“立言於歐陽修,王安石間,紆徐而不煩,簡奧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謂難矣。”
他在宋代那樣一個人才濟濟的社會中,在歐陽修,王安石的光環下,不急不躁,不卑不亢。而是一心堅持做自己所做,愛自己所愛,這樣的曾鞏自成一家,唐宋八大家之定位實至名歸。
《醉翁亭記》在後世編入教材或課文中,成為必讀,必背的散文,除此之外他的詩詞也有編入《唐詩宋詞五百首》中。
詠 柳
亂條猶未變初黃,
倚得東風勢便狂。
解把飛花蒙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
曾鞏最著名的十首詩都編入後中教學課本中,詠柳並非最有名的詩,其十大名詩分別是《華不注》《山曉》巜出凝香齋》《錢神》巜甘露寺多景樓》巜歎嗟》《西湖二首其一》《論交》等。
其中《賞南枝》是僅存的一首詞,曾鞏留有不少名言名句:
腆然省懼,豈敢皇寧。——曾鞏
一番桃李花開盡,惟有青青草色齊。——曾鞏
曾鞏是一位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為官清政,剛正不阿,打黑除惡,造福一方,深受百姓愛戴,又是一個大智慧的人。
王安石變法,曾鞏與王安石是好友又不想卷入黨爭,故請調離京避開爭鬥的漩渦,曾鞏有自己的的原則,違背百姓利益的事是不會去做的。這就是曾鞏,與支持或反對變法沒有關係,事實就是在王安石變法中,曾鞏根據地方實際情況推行新法,避免王安石變法中的弊端,使治下安定。
曾鞏的文學才華掩蓋了他的政治才華,實際曾鞏還是一位優秀的政治家,治理地方頗有政績。
他與蘇軾差不多,蘇軾是治水小能手,倆人在地方為官都能造福一方百姓,這就難能可貴了。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無疑是存在感最低的,這與史書記載與後世關注度有些關係,直到後世發現僅存的曾鞏書法局事貼。
曾鞏的局事帖38.229.5厘米,此帖全文:
局事多暇動。履禔福去。遠誨論之益。忽忽三載之久。跧處窮徼日迷汨。於吏職之冗。固豈有樂意。耶去受代之期。難幸密邇而替人。寂然未聞亦旦夕望。望果能遂逃曠弛。
這是曾鞏僅存書法字帖,拍出一億多元的價格。此帖的意義已超出了其本身的曆史價值,上升到更高的書法藝術文化價值。
曾鞏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元豐類稿》和《隆平集》傳世。從他傳世的文集來看,他的興趣主要在於史傳,策論一類的應用文。
尤其是他從事史書編纂工作多年,對史傳碑誌的寫作較有研究,對他有關應用文的理論進行研究和總結,對現代應用文的發展有指導意義。
其在《南豐文鈔引》中雲:“予錄其疏劄狀六首,書十五首,序三十一首,記傳二十八首,論議雜著哀詞七首。嗟呼!曾之序記為最而誌銘稍不及,然於文苑中當如漢所稱古之三老祭酒是已,學者不可不知。”
曾鞏強調經世致用的觀點,認為文章應該為現實服務,反映並解決現實的問題。這符合“文以載道”的觀點,他在《王子直文集序》中有言:“文章之得失豈不係於治亂哉?”便是最好的證明。
在曾鞏39篇記體散文中工程營造類:記敘城池的興廢和水利工程的營造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內容,而曾鞏的這部分作品正體現了他的這種文學思想。
然而曾鞏在民國之後被踢下神壇,因為其思想與近現代思想相違背,導致現代社會中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知之甚少。
曾鞏所處的宋朝程學,理學大行其道,到了南宋朱熹拉曾鞏為其程朱理學背書,曾鞏成了背鍋俠。
其實自漢武帝劉徹開始提出罷百家,獨尊儒術開始,經曆曆史變遷,獨尊儒術變為獨尊儒家從那一刻起,儒家思想已不再是孔子那個儒學了,被篡改了。
宋,明兩朝之滅亡與後期程朱理學這種思想大行其道不無關係。
後世有句話:秦漢之後的儒學不讀不學,什麽仁義道德,在西方崇尚叢林法則,尊嚴隻在劍鋒之上,真理隻在大炮射程之內的西方強盜邏輯下,自然儒學中的仁義成了笑話。
對於曾鞏後世還是有很多紀念,對其貢獻還是認可的。
曾鞏墓葬地址位於南豐縣萊溪鄉楊梅坑村源頭裏村小組,始於宋。
撫州市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曾鞏紀念館位於南豐縣城郊,是江西省十大曆史名人紀念館之一,是中外遊客來南豐參觀遊覽的首選之地,是南豐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
南豐縣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的故裏,曾鞏紀念館景區內有讀書岩,曾鞏博物館,南豐儺文化展覽館,仰風亭,觀景亭等景觀。”
天幕簡單的講述了後世對曾鞏的紀念,可是萬界古人卻炸裂了,尤其是宋朝,明朝兩朝文人墨客,對於程朱理學是推崇的,但天幕已不止一次講此學為亡國之學,讓那些古代讀書人情何以堪。
對於宋,明,清的那些儒生的反應林楓與武珊珊則不屑一顧,一句話於國無用的廢物連交流的資格都沒有。
林楓與武珊珊考慮的是這期結束後該出哪些內容,也許出一期網絡熱搜的視頻,緩和一下氣氛,比如放點mtV類歌曲,調劑一下。(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