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黃河決堤了
字數:5066 加入書籤
生在皇庭,家和萬事興!
朱文寶快速走到太子身邊。
不等朱文寶開口詢問。
朱文奎一字一頓的說道。“黃,河,決堤了!”
朱文寶一度以為自己聽錯了。
緊接著就是不敢置信!
黃河決堤了?
黃河怎麽可能會決堤?怎麽可能!
自五月下旬,父皇任命詹徽統籌黃河一事開始,巡查、治理、鞏固、以及銀兩俱是安排齊全。
曆年如何做,今年繼續照搬就行。
哪怕是有月底前,新進的正五品右參議德懋,提出的治河良策,也需等到汛期結束。
難道是五哥貪功,強令冒險?
也不對,朝堂官員以及父皇,不會去拿黃河下遊百姓開玩笑。
其次左都禦史詹徽也不會允許,這不是在打他的臉。
難道是詹徽?
更不應該,他除了是都察院左都禦史,還兼太子少保。
隻要苟得住,未來三公的位置已經在向他招手,他不會蠢到自掘根基的地步。
“不用想了。”
太子朱文奎打斷了朱文寶的深思。
“詹徽奏報,徐州大雨七天。”
“當地知府夥同知州等人,上下一氣蒙蔽督察禦史。”
“加上徐州官員對黃河水位疏於查看,又為了彌補去年的虧空。致使,治河的銀子被他們合夥挪用了。”
“誰能想,人算不如天算,大雨不絕水位上漲,黃河於三天前,也就是六月十二那天決堤了徐州城四周無一幸免,百姓流離失所,傷亡情況至今統計不上來。”
“後又因河水勢大,連連改道,僅鄭縣、中牟、通許、太康、淮陽、鹿邑、尉氏等21個縣,就有八百萬畝田地被淹沒。滾滾洪流吞沒20餘萬人,造成受災百姓數以百萬人,毀房更是無數。”
“若是不及時處理,怕是河南省,和南直隸~”
“老大,徐州呢?”
“固城死守。”
蠢蛋!朱文寶心中大罵,真是因一人,毀了百萬人。
不等朱文寶再繼續發問。
“砰”
父皇麵前的平台(龍書案),外髹金漆,四周圍為宮殿基座形式,鑲嵌有大量寶石。
在父皇憤怒一擊之下,徹底粉碎。
天子發怒,宛如雷霆。
文武百官以及諸位皇子俱是跪地。
“混賬!”
“大膽!”
“他一個小小的知州,怎麽會有如此大的膽子!事前黃河疏於治理,事後更是緊閉大門,連受災的百姓都拒之門。”
“朕真想看看他們的心是怎麽長的,他們的腦子是怎麽長的!”
“還有你吏部尚書,李飄搖。每年的官評就是糊弄朕?那朕!養你們有何用!”
李飄搖連連叩首。
在大災來臨時,大明各城都有統籌全城物資,賑濟災民的權利。
到時候,不止無罪,甚至有功。
因為災民原則上還是大明百姓,他們隻不過是因災害,而被迫撤離家園的當地居民,以及需要救助的百姓。
隻要有溫有飽,災民會安心等待國家的救援。
可若是當地官員不接受、不管轄,甚至是處理不當。
本就因為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的百姓。身體上饑寒交迫,再加上內心裏的恐懼和無助。
隻要在有心人的煽動下,很容易聚眾鬧事,成為暴民。
更嚴重者,起義!
到了那時,問題會更加棘手,鎮壓下去是殺還是不殺?
不鎮壓,難道聽之任之。
皇上朱土安憤怒的指著眾武百官。
“還有你們都察院左右都禦史、刑部、吏部、錦衣衛,地方上的按察司和十三道監察禦史、巡按禦史你們都是幹什麽吃的。”
“真要等大明亡了?還是在等人家打到你們臉上?亦或是等大水淹了京都,你們才會有反應。”
“黃河問題,曆來已久。朕甚恐其危害,所以年年巡查、年年修補,年年撥款。”
“就是這?這就是你們給朕的答複?朕,要你們何用!”
眾大臣“皇上息怒。”
“息怒?你們讓朕,如何息怒。”
“七天!七天!整整七天!徐州無半點消息,你們竟然也沒有絲毫察覺!”
“還有左都禦史詹徽,他是幹什麽吃的。巡察,巡哪去了?朕,問你們,你們有何用!”
詹徽這次純屬是無妄之災,估計是出門沒看黃曆。
這一次,他身為治理黃河統籌主官,失察治罪是跑不了了。
不過也虧了他的奏報,給大明避免了更多的損失。
朱文寶估計,無功無過,詹徽就燒高香了。
眾大臣齊聲應答“臣等有罪。”
“哈。”皇上朱土安被氣笑了,一到事上,不是有罪,就是贖罪息怒。
朕,想怒嗎;朕,想發火嗎!
不管心中是怎麽想的,事還是要辦。
朱土安深吸一口氣,強壓下心中的怒火。
冷著聲問道“戶部,現在還能拿出多少銀子?”
戶部的情況都印在顧呈祥的腦子裏。
不需查證,脫口而出。
“回皇上,今年夏稅征收四千五百萬兩。分發各衛所分發現結餘一千七百八十萬兩。其中可動用銀錢五百八十萬兩。”
朱土安皺皺眉。“這麽少?夠買多少糧食,怕是聽個響都不夠。”
五百八十萬兩折合成糧食,也才夠二百多萬人吃一個月,這可不包括其他,僅限吃食。若是再加上災後重建,又是一筆天文數字。
難道真的置之不理?
戶部尚書顧呈祥解釋了一句,“回皇上,馬上入秋了,到時候邊疆衛(統稱)又是一大筆開支。”
朱土安擰著眉,繼續開口問道。
“糧食呢?”
“從南直隸、河南省兩地調糧。加上人吃馬喂的,最多應該還可以抽調出五十萬人一個月的口糧。”
“不是有預備倉和濟農倉呢?”
預備倉,荒年時賑濟百姓之用;濟農倉,主要是為了每年用來抵補服役百姓的工資,其次也可以用作荒年賑濟。
而且用倉是要抵數還倉的,這個不多講了。
“回皇上,徐州的情況臣不得而知。”顧呈祥也是耍了小聰明。“附近幾州,需要謹防災民流動,臣不建議調動預備倉,濟農倉。”
徐州有沒有倉?有!
倉裏有沒有糧?有!
糧食有沒有數?有!
而且,戶部每年都有官員巡查和對賬。
但是現在,顧呈祥不敢說,徐州的知府連黃河隱患都敢隱瞞,那一個小小的糧倉呢?
不怪他耍聰明,他怕第一把火就燒到了自己身上,戶部頭上。
同時,這裏要區分買和調是兩個概念。
你買了一石,到手就是一石,敢缺斤少兩可是要揍人了。
調則是運輸,民夫和騾馬的吃食都出自這裏。
而且這還是本地調糧。越是遠,損耗越多。
“軍儲倉呢?”
軍儲倉,是軍士們將屯墾邊地所得的糧食自己朝廷固定采買,貯存於軍儲倉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