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問心路

字數:4662   加入書籤

A+A-


    生在皇庭,家和萬事興!
    “大人。”錦衣衛千戶看著略顯空蕩的院子。“用不用再調遣一部分錦衣衛?”
    “或者通知謝墨白他們那一隊。”
    “畢竟是咱錦衣衛年後的第一次大動作。”
    “不用!”老六搖頭拒絕了,很自信的說道。“有些人你哪怕告訴他,今日晚上要殺他的頭。”
    “你信不信?他不僅不會跑,還會像往常一樣,一如既往的該做什麽,還是繼續做什麽。”
    “還請指揮使解惑。”
    “不懂了吧!”
    “咱告訴你,有些人他代表的就是他自己,出了事兒,他自然而然首先想到的也是自己。”
    “但是呢,有些人他代表的就不是他自己,他代表了一群人。你給他時間跑,再或者哪怕是你同他挑明了告訴他,讓他跑!”
    “他一樣不會跑。”
    千戶聞言渾身一震,他隱約有些猜測。
    抱拳行禮,就急匆匆的離開了。
    錦衣衛指揮使老六嘴角帶笑。
    “還算你聰明。”
    巨鹿山下。
    有著陶謙的介紹,朱文寶對這些老夫子們也有了淺顯的認識。
    所以,自己逐一回禮,也是應該的。
    小半個時辰,這禮終於結束了。
    朱文寶也明白了為何非要禮部官員前來。
    放眼望去,這胡子白花花的老者就不下一百多位。
    聽著那又臭又長的名頭。
    朱文寶首先想到的是,陶謙是做了多少功課才能記得下來?
    其次才想到,難怪有些聲音反對寒門世子入朝為官。
    一個蘿卜一個坑,少了誰的誰會高興。
    不過,在陶謙的介紹中,除了四大書院的洞主或者院長,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有幾人竟然還曾官至布政使,或者六部之首。
    如今卻辭官做學問?這種人,在朱文寶心中,非一般人能比及也。
    不正是榮華富貴一場夢,蓋世英雄也有無常,還不如棄了浮華,從心做學問。
    而其中又以蓋念讓朱文寶記憶猶新。
    介紹完畢,陶謙自然而然負責引領眾人進入巨鹿書院。
    而那山腳下的異象真就沒人提及。
    行進的路上,以朱文寶為首。
    一圈胡子白花花的人,圍攏在朱文寶一丈外。
    雖然沒有阿諛奉承,但與這些老夫子說起話來,朱文寶唯一的感覺就是累。
    知乎者也,都是尋常的,引經論典才是朱文寶頭疼的。
    本來朱文寶還以為會像小說中那樣,見識到一些狗血的愛情事件,或者是身背主角光環,腳踩累累踏腳石的學子逆襲之路,又或者是常跪於巨鹿山門口求學的寒門士子。
    此間,不但沒有見到。
    反而因為自己的身份,始終被人守護在中間。
    別說學子了,就連那些老學究老夫子們,也隻有極個別德高望重的,能陪在了一丈內。
    當然也有少部分或是出淤泥而不染的性子,或是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品格。
    在見完禮後,陸陸續續的離開了。
    經過詹徽在一旁的提醒,朱文寶終於想起了正事。
    “陶大人。”
    “下官在。”
    “來參加文壇交流會的學子,已有多少人了?”
    “回楚王,按照登記造冊的數字,共有七千六百一十三人,其中各大學府的學子,共計五千三百二十九人,”
    後麵陶謙特意強調的數字,朱文寶明白,通俗的講這些學子都有根腳!
    至於剩下的那一千多人則就是寒門世子或者自學成才。
    本來朱文寶還有心問一問白鶴書院來了多少人,但是考慮到現在這麽多人跟著自己。
    自己乃是楚王又是負責人,在單獨拎出白鶴書院,難免不被有心之人做個文章,想了想也就放棄了。
    “這些學子的衣食住行安排的怎麽樣?”
    “這一點還請楚王放心,所有的衣食住行皆由河南道負責,同時為保障文壇交流會期間的安全,河南道更是調遣五千守衛軍駐紮在山腳下。”
    “出行前,太子就說過,陶大人辦事兒心細如發,現在看來確實是如此。”
    “有陶大人在,本王也就放心了。”
    “太子的稱讚,臣愧不敢當。”
    “這些學子都是大明未來的中流砥柱,心細一些,乃是下官職責所在。”
    一個臣和下官的自稱,朱文寶笑了。
    隨後。
    詹徽和陶謙細心的商量著文壇交流會的事宜,朱文寶在一旁不時的出言幾句。
    此時他們三人代表的是大明朝堂,必須的盡可能的把文壇交流會做的完善。
    反觀跟在三人身後的那些德高望重的老夫子,此時此刻,卻相互間傳遞著一張紙。
    這是是詹徽讓人抄寫下的楚王的詩詞,特意交給了這些老夫子們。
    楚王不提,難道你們就不應該提一提?
    異象,你們都眼瞎了嗎?
    詹徽是想以此詩來震懾這些老夫子,尤其是他們頭頂上浩然正氣給誰看呢?
    微妙的變化不影響行進的腳步。
    沿著蜿蜒的上山階梯,一步一步的向著巨鹿書院而去。
    陶謙有著為官之人的圓滑,文壇交流會事宜結束。
    這一路上都是由他在介紹巨鹿書院,巨鹿書院的院長則是不時的補充一兩句。
    陶謙如此殷勤,朱文寶略微一琢磨也對,他對老大稱臣了,加之水患一事是太子主抓。
    陶謙雖然從南直隸換到了河南,可南直隸是歸到了中央,他依舊是一省布政使,換位一思考,總比下馬的原河南布政使強吧。
    “楚王從山腳下來到這平頂,此條路名曰問心路。”
    “問心路?”
    “是的,楚王說起這問心路還有一典故。”
    朱文寶聽到典故二字,內心匪夷了一句,又是典故?
    上一次詹徽說了一個半截典故,鬧出了一波刺殺。
    如今陶謙你又說出一典故,可別出事了!
    陶謙話語沒停。
    “取自,巨鹿學院學院創始者米老夫子四句言。”
    “哦?哪四句?”
    “縱淩萬傾橫波斬,立欲斬而斬不絕 。”
    “望兮天乎暮華索,窮目索之索不清。”
    “米老夫子是想告訴世人,人的心路複雜,所以在進入巨鹿學院之前,必須先堅定自己的內心。”
    朱文寶扭頭往回望去。
    問心路蜿蜒曲折的台階,宛如一本厚重的書籍,記錄著歲月的滄桑與變遷。
    每一個石階,又都承載著來往學子的腳步,訴說著永恒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