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一詩出,天地驚

字數:5337   加入書籤

A+A-


    生在皇庭,家和萬事興!
    ”詹大人,你在看‘風景’,‘風景’何嚐不是在看你。”
    朱文寶平淡的說道。
    “再者,既然詹大人看不清真假,本王便試一試。”
    上前一步。
    細看!
    學子們遊山玩水,觀景。
    朱文寶位於山腳下,一攬半山景。
    真是一出大戲!
    ”嗬,穀雨呀。”
    “穀雨!”
    朱文寶回身。
    “詹大人送你一首詩,如何?”
    “榮幸至極,榮幸至極!”
    “那可要記好了,本王隻誦一遍。”
    詹徽端正了身子。
    內力匯於咽喉,開口即為真言!
    “穀雨春光曉,山川黛色青。”
    詩句出,天地驚。
    似是節氣輪換,時間更替,僅憑一人之力,這滿山遍野的浩然正氣蕩然無存。
    那滿山遍野的學子和老夫子們,不約而同看向身臨其境的景。
    本就因浩然正氣蘊養鬱鬱蔥蔥的山巒,沒有低迷,反而隨著雲卷雲舒的天空,努力搖曳。
    之前明明二月份的天氣,經過浩然正氣的蘊養是進入了三月,是那麽的刻意,匆忙。
    但經過朱文寶的修飾。
    穀雨天早晨的景象,天地之間一片明媚,山川也由凝重的黛色轉為青色。
    不理眾人的驚訝。
    “葉間鳴戴勝,澤水長浮萍。”
    “暖屋生蠶蟻,喧風引麥葶。”
    似是言出法隨。
    隱藏在山脈深處的奇珍異獸,仰天長嘯或是展翅雄飛,為天空渲染出多姿多彩。
    而山裏的霧氣逐漸匯聚成露珠,飄飄灑落,隨著露珠量增多,浮萍開始生長。
    短短幾言,將穀雨一候萍始生;二候鳴鳩拂其羽;三侯戴勝降於桑演繹了出來。
    朱文寶讓眾人知道什麽才是真正穀雨。
    “鳴鳩徒拂羽,信矣不堪聽。”
    隨著最後一句落地。
    天地間仿佛春色盡去,奇珍異獸止了聲音,飛禽落於樹枝。
    騰騰熱氣化為天地靈氣,取代了浩然正氣,爭相融入學子們的身心,一瞬間不少學子們心思空明,茅塞頓開!
    最後金光破開雲霄,春回大地。
    “好詩,好詩!”
    “此詩,定是我詹家的傳家寶。”
    詹徽的目光由始至終都停留在朱文寶的身上。
    親眼見到楚王被巨鹿書院的‘美景’吸引。
    為此脫口而出一首詩,引發天地異象,無不讚歎道。
    楚王這一手反擊可謂是漂亮。
    “楚王大才。”
    這首詩,詹徽還讀到了更深一層的意思。
    此時正式開春,二月初。
    巨鹿書院與山脈相連,枝繁葉茂,鬱鬱蔥蔥,宛如早早進入了三月。
    楚王卻又借此詩,將三月時的穀雨為順延,春去夏來,詩最後春又回到地。
    滿滿的都是震懾之意。
    各大書院欲以浩然正氣孕養山中景色,那我楚王便催時間來演化天地兩節氣!
    別叫喚,別解釋!信矣不堪聽!
    不堪聽!
    等到楚王朱文寶收回目光,與詹徽對視,笑了笑。
    “詹大人過獎了,有感而發而已。”
    至於剛才的天地異象,誰也沒有提及。
    朱文寶繼續說道。“再者說了,詩詞小道爾。”
    “不是有句話說嘛,詩賦小道,壯夫不為。”
    詹徽心下想笑,楚王還真是不吃虧的主。
    你們給本王下馬威,本王就給你們上眼藥。
    “楚王,還有一句。”論文采,詹徽也不想低的太多。“壯夫尚且不為,何況是士大夫之族;詩賦尚為小道,何況是筆墨毫厘之間,這文章有學之何用?”
    “詹大人也學會了反將軍。”
    “楚王誤會,不是下官要反將軍。”誰又沒有少年?猶記得自己的官評為有才智,勤治事,然用法苛嚴。“當年殿試時,皇上曾問臣,何為文?”
    “臣答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文之一字,可以理解為百姓的修養,學子的學問,文人墨客的創造。”
    “更是因文,大明立法,因文,大明知法。”
    短短幾句話,不僅轉移了話題,還替自己圓了過去。
    讓朱文寶不得不高看了詹徽一眼。
    “詹大人,文采斐然,心比天厚。”
    詹徽連忙謙虛道。
    “文采可比不過楚王,肚子裏也就這些墨水了。”
    楚王以漫山的書生,觸景生情,有感而發。
    拋開其他不談,自己見到這些學子,何嚐不是看到了年輕時候的自己。
    朝氣蓬勃,意氣風發。
    朱文寶還沒與詹徽閑談幾句。
    杵在一旁的陶謙坐不住了,這些各大書院的心思,他作為布政使何嚐不明白。
    還不是因為萬仞山的比武大會,他們怕楚王把文壇交流會再給攪和黃了。
    明明冬去春來,萬物複蘇之際,幾大學院卻以浩然正氣催景,美其名曰,身臨其境。
    然楚王不愧是楚王,僅僅以一首詩引發天地異象。
    穀雨行不行?春回大地行不行?
    沒看到這些老夫子們,以及那滿山遍野的學子們都驚呆了。
    本來還有些替楚王擔憂的心放下了。
    嘴角一抹笑,陶謙故作輕鬆的說道。
    “諸位,隨我迎接王駕吧。”
    “可別讓人說咱失了禮數。”
    禮數二字,陶謙咬的特別重。
    你們在鬧騰,楚王依舊是楚王,爾等該行的禮儀,一個也不能少。
    不過陶謙也知道自己不能做的太過分了。
    畢竟大明的朝堂文人占了一半,武人占了一半。
    至此,負責的禮部官員,上前了。
    山腳下早已等待多時的眾人,在河南布政使陶謙的帶領下,上前恭迎。
    行禮,見禮。
    河南布政使陶謙放下身段。
    一一親自為楚王介紹,引薦。
    剛才山腳下的事兒,就像是沒發生一樣,所有人都回避了。
    “明旭見過楚王。”
    “明老夫子客氣了。”
    “嶽麓書院無之章,楚王有禮了。”
    “無大家客氣。”
    “楚王,這是有的素有琴聖之稱的眉大家。”
    “楚王,有禮了。”
    “眉大家客氣。”
    “這是素有……”
    ……
    每介紹一人,朱文寶也放下身段回禮。
    自己身為楚王代表的是皇權。
    自己回一禮,是因為這些老學究們老夫子們,他們是文壇裏麵的巨星。
    每一個人都在文壇領域,奉獻出了屬於自己的時代和絕唱。
    值得自己敬重。
    但朱文寶想不到是,錦衣衛動了!
    老六親自操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