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京都和巨鹿!
字數:4831 加入書籤
生在皇庭,家和萬事興!
至此,這第一題還是回到了朱文寶手中。
別的小說都是主角備考或被考。
自己倒好,不僅考核他人,還成了出題的人,這種感……確實不錯!
朱文寶不再推諉。
略加思索,便親自提了題目。
《望終南餘雪》五言或七言律詩。
“還請楚王,提筆。”
朱文寶拿起麵前的筆墨,龍飛鳳舞的寫下了。
《望終南餘雪》五個大字!
這叫留稿。
換一種思路也可以理解為,當某位學子在朱文寶的《望終南餘雪》中脫穎而出。
誰出的題,出的什麽題,最後什麽名次,也是一種‘牌麵’。
言歸正傳。
因為是文壇交流會,所以答題方式也不像科舉一樣嚴厲謹慎,重在了交流二字上。
答題方式分為兩種。
一種是在台上當眾答出,每十人作為一小節,選出最優者上榜。
這榜就立於台下麵向學子,有十名老夫子專門兒在此負責,負責收錄和書寫台上老夫子們認為值得上榜的詩,此榜隻收錄百首詩。
若下一波十人無最優者,則可以考慮上一波和下一波選替,甚至可以不考慮直接作廢。
若榜上已滿,又有新的上榜作品湧現,則由十名老夫子商議和重新評定,擇其劣者替換。
需要注意的是,上榜僅是上榜,想要獲得排名,還需最後的評斷。
二是,也可以筆墨書寫,然後有人統一收錄,最後評定。
不過因為時間關係,這種筆墨書寫的詩要求就嚴克,不僅要看詩是否符合題意,更要看書寫能力。
同時還會有十名老夫子遊走於學子之間。
脾氣急的老夫子甚至會當場給出,合格與不合格的評定。
若是覺得不公平,也可上台當眾說出自己的佳作。
不過筆墨書寫是嚴苛,但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學子聚成一堆兒,共同琢磨。
這也是文壇交流會不比科舉的第三個好處,題想答便答,不想答便不答。
現在第一題已經被公布,學子們成群的思考著如何答之,如何符合題意。
也有七步言詩者登台,自信滿滿者登台!
隨著學子們的登台,高台上的老夫子逐漸忙碌了起來。
時不時的會評頭論足提點幾句。
甚至遇到一些好的詩句,還會留下學子多問上幾嘴。
朱文寶在出完題以後,就徹底閑了下來。
朱文寶的茶水也換了一杯又一杯。
詹徽和陶謙不愧是深諳為官之道,眼見楚王無聊,就時不時的閑聊幾句,或者請教幾句詩文。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
眾人的重點還是放在了學子們的五言和七言詩句上。
……
京都。
由於皇上已經出關了。
可太子監國一職,皇上卻沒有明確的下旨,皇上不提,文武百官更是不敢提了。
但是龍椅上已經是皇上朱土安的身影了。
太子呢,很自覺的又站回了朝堂第一位。
不過,今兒皇上的著裝卻有些奇怪,依舊穿著的是龍袍,但脖頸處衣領不知是錯覺,還是之前忽略了,總之就是覺得別扭。
太子朱文奎站在首位,他自然能看出父皇眼中想要掩蓋的尷尬之色。
而且,父皇的頭還時不時的向左偏,似乎是想要掩蓋什麽。
細看之下,赫然是是一道紅印子,太子朱文奎瞬間低下了頭。
難怪昨晚宮人匯報,禦書房的動靜出奇的大。
皇上的貼身太監狗不理,先是請示一番。
於是,扯著高昂的嗓子在朝堂上響起。
“有事早奏,無事退朝。”
昨夜,李飄搖被錦衣衛拿下。
今日早朝三公位置上缺一!
吏部又像是無了頭的蒼蠅,徹底慌了神。
現在所有人巴不得早早下朝,免得惹火上身。
“臣等無事。”
朱土安也早就想下朝了,甚至他連朝都不想上。
他萬萬沒有想到自家娘子的脾氣越來越大了。
更過分的是,又提出了要帶著三個兒子回上官家。
朱家的兒子怎麽能去上官家,這簡直是胡鬧。
狗不理,一直陪在皇上身邊,眼見皇上的眼神有些波動。
不用想,皇上肯定又在想昨晚的事兒了。
昨天晚上,皇上也是嘴硬,愣是一句解釋的話都沒說,就任由皇後娘娘又是哭,又是鬧,又是打砸的!
不過最後皇上脾氣也上來了,直接扛娘娘人走了。
狗不理正在想皇上和皇後娘娘是和好呢,還是沒和好呢?
就忽然覺得身子一冷,下意識的看向皇上,正好迎上皇上殺人的目光。
隨即反應了過來。
“退朝!”
早朝匆匆的來,又匆匆的散了。
但是錦衣衛在錦衣衛指揮使老六的帶領下,卻趁著清晨泥土的芳香,帶著人烏央烏央的離開了京都。
奉旨看護李家所有人。
“指揮使,上麵不是說讓封起來嗎?”
“閉嘴!不懂就不要瞎說,小心禍從口出。”
老六先是訓斥一聲,心裏卻始終放下不下。
錦衣衛什麽德性,他身為指揮使一清二楚,大義是有,但是小動作也不斷,平時自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就罷了。
不放心的轉頭,又對手下的幾位千戶認真的吩咐。
“記住了,一會兒出了城,不管是往南走的還是往北走。”
“都給老子記住一句話,李家的人和物不能動一絲一毫!”
“你們隻有一個任務,就是守在大門口,不許外人進,不許李家出!”
“都給老子聽明白了嗎。”
“明白!”
“老子醜話可說前麵兒了,誰出了岔子,老子親自拔了他的皮。”
“是!”
出城,錦衣衛四散離去。
不得不說,像李家這種大家大業的豪門望族,開枝散葉的能力不是一般的強。
太子東宮。
“錦衣衛的人出城了?”
“是的,屬下親眼所見。”
“全都是錦衣衛,沒有其他人跟隨?”
“皆是錦衣衛。”
“下去吧。”太子朱文奎擺了擺手示意人離開。“難怪童大人,勸孤回紫禁城,難怪你說此事還有回旋的餘地。”
“當時是太子您心急了,不過這事兒放誰身上也會心急,情理之中。”
“是嗎?老二可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