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曹丕廢帝
字數:7537 加入書籤
第二天,官員們再次聚集在宏偉的殿堂中,命令宦官進宮請見獻帝。
獻帝心中憂慮恐懼,不敢露麵。
曹後問道:“群臣請求陛下舉行朝會,陛下為何推辭?”
獻帝含淚回答:“你的兄長意圖篡位,指使百官逼迫我,所以我不願出去。”
曹後怒氣衝衝地說:“我兄長怎會做出這種大逆不道的事!”
話音未落,隻見曹洪和曹休帶劍闖入,請求獻帝出殿。
曹後痛斥他們:“你們這些亂臣賊子,貪圖榮華富貴,共同策劃叛亂!我父親功高震主,威名遠播,尚且不敢覬覦帝位。現在我兄長繼位不久,就急於篡奪漢室,天意絕不會保佑你們!”
說完,悲痛欲絕地返回宮中。在場的侍從們,無不感慨萬分,淚水漣漣。
曹洪和曹休堅持要求獻帝出殿。
獻帝無奈之下,隻得更衣後前往前殿。
華歆上奏說:“陛下應聽從我們昨天的建議,以避免大禍。”
獻帝痛哭流涕地說:“你們都長久享受漢朝的俸祿,其中還有許多是漢朝功臣的後代,怎能忍心做這種不忠之事?”
華歆說:“如果陛下不接受大家的意見,恐怕不久將有災難降臨,這不是我們不忠於陛下。”
獻帝問:“誰敢謀害我?”
華歆嚴厲地說:“天下人都知道陛下沒有為君之福,導致四方大亂。若非魏王在朝,想謀害陛下的人豈止一個?陛下還不感激圖報,難道想讓天下人共討之嗎?”
獻帝震驚,憤然起身。王朗用目光示意華歆。
華歆邁步上前,抓住龍袍,臉色一變說:“答應與否,請盡快表態!”
獻帝顫抖著無法言語。
曹洪和曹休拔劍高呼:“符寶郎何在?”
祖弼應聲而出:“符寶郎在此。”
曹洪索要玉璽,祖弼斥責道:“玉璽乃天子之物,豈能隨意索取!”
曹洪下令將祖弼推出斬首,祖弼怒罵至死。
後人有詩讚頌他:
奸佞當權漢室衰,假托禪讓模仿堯舜。
滿朝百官皆尊魏,唯有忠臣符寶郎。
皇帝渾身戰栗,目光所及,隻見台階下鎧甲閃耀,戈矛林立,數百人的隊伍,盡是魏國的士兵。
皇帝帶著淚水對群臣說道:“我願意將帝位禪讓給魏王,祈求留下一線生機,以終我的餘生。”
賈詡回答說:“魏王定不會辜負陛下。陛下應當立即下達詔令,以安定人心。”
於是皇帝命令陳群起草讓位的詔書,命華歆攜帶詔書和國璽,引領百官前往魏王宮進獻。
曹丕喜不自勝,宣讀詔書說:
我在位三十二年,經曆了天下的大動蕩,幸得祖宗神靈庇佑,危難中得以存活。
然而現在仰望天象,俯視民心,漢朝的命運已然終結,時運已轉至曹氏。
因此前有先王樹立了神武的功績,如今又有魏王彰顯明德,順應了這一時代。曆史規律清晰可見,確實可信。
大道之行,以天下為公。唐堯沒有偏愛自己的兒子,名聲流傳無窮,我私下裏非常仰慕。
今日我願追隨堯帝的典範,將皇位禪讓給丞相魏王。魏王請不要推辭!
曹丕聽完後,準備接受詔書。司馬懿勸諫說:
“不可。盡管詔書和國璽已經到來,殿下應當暫且上表謙虛地推辭,以消除天下人的非議。”
曹丕聽從了他的建議,命令王朗撰寫表文,自稱德行淺薄,請求另尋賢能之人,繼承帝位。
皇帝看了表文,心中既驚訝又疑惑,對群臣說:
“魏王如此謙遜,我們該如何應對?”
華歆說:“過去魏武王接受王位時,三次推辭而朝廷不允許,最終才接受。現在陛下可以再次下詔,魏王自然會同意。”
皇帝別無選擇,又命令桓階起草詔書,派高廟使者張音持節捧璽前往魏王宮。
曹丕打開閱讀,詔書說:
魏王,你上書謙讓。我私下認為漢家道統衰微,曆時已久;
幸虧有魏武王曹操以德行應天命,振奮神武之力,鏟除凶暴,安定華夏。如今王曹丕繼承前業,
至高德行光輝照耀,聲威教化遍及四海,仁愛之風遍布八方。天命曆數,現在落在你的身上。
昔日虞舜立下大功二十件,而放勳便將天下禪讓給他;大禹有治水的功績,而重華便將帝位禪讓給他。
漢室承繼堯的運數,有傳承聖人的義務,加之順應神靈,繼承天命。特派禦史大夫張音,持節捧皇帝璽綬,魏王請接受吧。
曹丕接到詔書後心悅誠服,對賈詡說道:
“雖然已有兩道詔書,但我仍然擔心未來的曆史會給我冠上篡位的汙名。”
賈詡回應說:“解決這一問題並不困難。您可以讓張音帶著玉璽返回,並指示華歆讓漢帝建造一座名為‘受禪台’的高台。
在選定的吉日良辰,召集所有官員到台下集合,由皇帝親自奉上玉璽,將天下禪讓給您,如此便可以消除所有人的疑慮,終結所有的非議。”
曹丕聽後非常高興,立即命令張音帶著玉璽返回,並再次上表謙虛辭讓。
張音回到獻帝那裏報告,帝詢問群臣:
“魏王再次辭讓,這是什麽意思?”
華歆奏答道:“陛下應當建造一座名為‘受禪台’的高台。在公卿和百姓麵前明確表示禪位,這樣陛下的子孫後代,都將受到魏的恩惠。”
獻帝聽從了這一建議,於是派遣太常院官在繁陽選地,建起了三層高台,選擇在十月庚午日寅時進行禪讓。
到了預定的日子,帝邀請魏王曹丕上台接受禪讓,台下聚集了四百多名各級官員,以及三十多萬禦林軍和虎賁禁軍。
帝親自捧著玉璽獻給曹丕,曹丕接受了。台下的群臣跪著聆聽冊命說:
“魏王啊!古時唐堯將帝位禪讓給虞舜,虞舜又將帝位傳給了禹,天命不是永恒的,隻歸於有德之人。漢室的道統衰微,社會秩序喪失,災難波及到我身上,大亂愈發嚴重,群凶橫行逆施,國家顛覆。
幸虧武王神勇,從四方拯救了這場災難,清理了華夏,保護了我們的宗廟。難道是我一個人得到了安寧,使得九州各地都受到了恩賜。如今您繼承了前人的事業,發揚了您的德行,恢複了文武的偉業,彰顯了您父親的輝煌業績。
皇天的吉祥征兆降臨,人和神明都有預示,您的光芒閃耀,天賜的使命落在了您身上。大家都說:您的度量與虞舜相稱,遵循我們唐的典章,恭敬地讓出您的位子。天命的曆數現在落在了您的身上,請您敬順大禮,嚴肅地接受天命,以肅穆的態度統領萬國!”
曹丕接受了群臣的朝賀,正式登上皇位,標誌著延康元年結束,新的黃初元年開啟,大魏王朝由此誕生。
他隨即頒布赦令,寬恕天下百姓。
對於他的父親曹操,曹丕給予了他最高的榮譽,尊稱其為太祖武皇帝。
此時,華歆向曹丕進言,提醒他漢朝已不複存在,前漢獻帝應退位讓賢,回歸藩王的身份。
曹丕聽從建議,冊封獻帝為山陽公,並命令他立即離京。
華歆手持寶劍,語氣嚴厲地對獻帝說:
“一朝天子一朝臣,這是自古以來的規矩。如今陛下仁慈,不忍加害於你,封你為山陽公。你今日必須離開,除非宣召,否則不得再入朝堂。”
獻帝含淚拜別,騎馬而去。
台下的軍民無不為之動容,深感世事無常。
曹丕對群臣說:“如今我效仿舜禹禪讓之事,你們可知其深意?”
群臣紛紛高呼萬歲,以示效忠。
後來的人們站在受禪台上,望著這片曾經風雲變幻的土地,不禁感慨萬千,有詩雲:
“兩漢江山經營難,一朝失卻心不甘。黃初欲效唐虞事,司馬將來亦相仿。”
百官提議曹丕舉行謝天地的儀式,以祈求國家昌盛。
然而,就在曹丕下跪行禮之際,突然狂風大作,飛沙走石,幾乎遮蔽了視線。
台上的燭火也被這突如其來的怪風吹滅,曹丕驚恐地摔倒在台上。
百官急忙上前攙扶,過了許久,曹丕才蘇醒過來。
侍臣們將他送回宮中休養,數日後,曹丕的病情才稍有好轉,能夠再次上朝接受群臣的朝賀。
為了獎賞群臣的輔佐之功,曹丕對百官進行了封賞,華歆被封為司徒,王朗被封為司空。
然而,曹丕仍覺許昌宮室多妖邪之氣,於是決定遷都洛陽,並在那裏大興土木,建造新的宮殿。
早已有人抵達成都,傳遞消息稱曹丕自封為大魏皇帝,並在洛陽建造了宮殿;同時有傳言指出,漢帝已經遇害。
得知此事的漢中王悲痛欲絕,終日哭泣。
他命令所有官員服喪,遙望北方舉行祭祀,追尊諡號為“孝湣皇帝”。
劉備因此深感憂慮,終至疾病纏身,無法處理政事,將政務全權委托給了諸葛亮。
諸葛亮與太傅許靖、光祿大夫譙周商討後,認為國家不可一日無君,提議推舉漢中王為帝。
譙周說:“近日有吉祥之風和慶賀之雲出現,成都西北角有黃氣數十丈高,直衝雲霄,且帝王之星出現在畢、胃、昴等星宿之間,
光芒四射如同明月。這正是漢中王應當即位為帝的征兆,以繼續漢朝的統治,還有什麽可猶豫的呢?”
於是,諸葛亮與許靖率領各級官員上呈奏章,請求漢中王即皇帝位。
漢中王看過奏章後,震驚地說:“你們這是想讓孤成為不忠不義之人嗎?”
諸葛亮回奏道:“並非如此。曹丕篡奪漢位自立為帝,而大王您是漢室的正統後裔,理應繼承大統,延續漢室的祭祀。”
漢中王聽後臉色大變,憤怒地說:“孤豈能行逆賊之所為!”
說完拂袖而起,退入後宮。眾官員紛紛散去。
三天後,諸葛亮再次帶領眾官員入朝,請求漢中王出麵,眾人都跪拜在他麵前。
許靖上奏說:“如今漢天子已被曹丕所害,大王若不即帝位,發兵討伐逆賊,便不能算作忠義之舉。現在天下人都希望大王能夠成為君主,為孝湣皇帝報仇雪恨,如果不聽從我們的意見,就會失去民心。”
漢中王說:“孤雖然是景帝的後代,但並未有恩澤施於民。如果現在自立為帝,豈不是與篡位無異?”
諸葛亮多次苦勸,但漢中王堅決不從。
諸葛亮於是設下一計,對眾官員說:“就這麽辦。”
之後,諸葛亮便假托生病,不再出麵。
當漢中王得知孔明病情嚴重時,他親自前往孔明的府邸,直接走到床邊詢問:
“軍師,你患的是什麽病?”
孔明回答說:“我心如火燒,生命即將終結。”
漢中王又問:“軍師,你為何感到憂慮?”
盡管漢中王連續提問,孔明隻是以病情嚴重為由,閉目不答。
經過漢中王的再三追問,孔明歎息地說:
“自從我離開草廬,有幸遇見您,一直相伴至今,您總是信任並采納我的建議。如今,您擁有兩川之地,這證明了我過去的預言是正確的。
現在,曹丕篡位,漢朝的統治岌岌可危,官員們都希望您能登基為帝,消滅魏國,振興劉家,共同追求榮耀。然而,您堅決拒絕,這讓官員們心生怨氣,恐怕不久他們將離您而去。
如果官員們都離開了,麵對吳國和魏國的進攻,兩川將難以保全,我怎能不為此擔憂呢?”
漢中王回答:“我不是在推脫,隻是擔心世人的非議。”
孔明說:“聖人曾言:‘名不正則言不順。’現在您的名聲正當,言行合理,有何可被非議的?難道你沒聽過:‘天賜良機不取,反受其害’嗎?”
漢中王說:“等軍師病愈後,再行動也不遲。”
聽到這話,孔明突然從床上站起來,擊打屏風,外麵的文武官員紛紛進入,跪拜在地上說:
“既然大王已經同意,那就請選擇一個吉日舉行大典。”
漢中王環視四周,看到的人包括太傅許靖、安漢將軍糜竺、青衣侯向舉、陽泉侯劉豹、別駕趙祚、治中楊洪、議曹杜瓊、從事張爽、太常卿賴恭、光祿卿黃權、祭酒何宗、學士尹默、司業譙周、大司馬殷純、偏將軍張裔、少府王謀、昭文博士伊籍、從事郎秦宓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