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諸葛亮平五路

字數:6961   加入書籤

A+A-




    先帝駕崩,朝中文武百官,無一不傷心落淚。
    孔明帶領眾官員護送靈柩返回成都。
    太子劉禪親自出城迎接,將靈柩安放在正殿之中。
    哀悼儀式結束後,宣讀遺詔。
    遺詔中寫道:
    “我最初隻是小病一場,不過是個腹瀉,沒想到後來演變成了疑難雜症,幾乎無力回天。我聽說‘活到五十歲,不算夭折’。
    如今我已是花甲之年,死而無憾。隻是掛念你們兄弟倆。要努力啊!要努力啊!別因為惡事小就去做,別因為善事小就不做。唯有賢德,才能贏得人心。我德行淺薄,不值得效仿。
    你們跟隨丞相共事,要把他當作父親一樣尊敬,切莫懈怠!切莫忘記!你們兄弟倆要更加努力求取功名。切記!切記!”
    眾臣讀完遺詔後,孔明說道:“國家不能一日無君,請立新君,以繼承大漢江山。”
    於是立太子劉禪為皇帝,改年號為建興。
    封諸葛亮為武鄉侯,兼任益州牧。將先帝安葬在惠陵,追尊為昭烈皇帝。
    尊皇後吳氏為皇太後,甘夫人為昭烈皇後,糜夫人也追封為皇後。提拔賞賜眾臣,大赦天下。
    早有魏軍探子得知此事,報告給中原的曹丕。
    曹丕欣喜若狂:“劉備已死,我再無後顧之憂。何不趁他們國內無人領導,發兵討伐?”
    賈詡勸諫道:“劉備雖逝,必托孤於諸葛亮。諸葛亮感激劉備的知遇之恩,必定全力以赴輔佐新君。陛下不可貿然出兵。”
    正當此時,一人從班部中激昂地站出來說:
    “不趁現在進攻,更待何時?”
    眾人一看,原來是司馬懿。
    曹丕大喜,向司馬懿請教計策。
    司馬懿說:“隻靠中原的軍隊,難以迅速取勝。必須動用五路大軍,四麵夾擊,讓諸葛亮首尾難以兼顧,才能成功。”
    曹丕問:“哪五路?”
    司馬懿答道:“可先寫一封信,派使者前往遼東鮮卑國,見到國王軻比能,用金銀財寶賄賂他,讓他動員十萬遼西羌兵,從旱路攻占西平關,這是第一路。
    再寫信派使者帶著官誥賞賜,直接進入南蠻,見到蠻王孟獲,讓他動員十萬兵馬,攻打益州、永昌、牂牁、越嶲四郡,從南麵攻擊西川,這是第二路。
    再派使者與東吳修好,許諾割地,讓孫權動員十萬兵馬,攻打兩川峽口,直取涪城,這是第三路。
    還可以派使者去找降將孟達,讓他動員上庸的十萬兵馬,向西攻打漢中,這是第四路。
    最後,任命大將軍曹真為大都督,率領十萬兵馬,從京兆出發,直奔陽安關攻取西川,這是第五路。共計五十萬大軍,五路並進,即便諸葛亮有呂望之才,又怎能抵擋得住?”
    曹丕大喜,立即秘密派遣四位能言善辯的官員作為使者前去。
    又任命曹真為大都督,率領十萬兵馬,直奔陽安關。
    此時張遼等一班老將都已封侯,分別在冀、徐、青及合淝等地鎮守關隘,因此不再調動。
    卻說那蜀漢的後主劉禪,自打他坐上了龍椅,朝中的老臣們就像秋天的葉子一樣紛紛凋零,具體細節就不詳述了。
    不論是選拔官員、征收錢糧還是審理官司,這些雜七雜八的國事,都由神機妙算的諸葛丞相一肩挑。
    有一天,因為後主還沒找到皇後,諸葛亮和一幫大臣們就建議道:
    “張飛家的千金,才貌雙全,今年芳齡十七,正好可以迎為國母。”
    於是後主就娶了她。
    到了建興元年的金秋八月,邊境上突然傳來風聲:魏國動用五路大軍來攻打我們美麗的西川。
    頭一路是曹真帶隊,號稱大都督,帶了十萬人馬直奔陽安關;
    第二路由叛將孟達領銜,也是十萬上庸勇士,目標直指漢中;
    第三路則是東吳的孫權,親率十萬精銳,準備從峽口攻入四川;
    第四路是那個蠻橫的孟獲,帶著十萬蠻兵,打算侵犯益州四郡;最後第五路,是番王軻比能領的十萬羌兵,要攻打西平關。
    這五路人馬,一個比一個狠,消息已經傳到了丞相耳朵裏,但丞相不知怎的,連著好幾天都沒露臉辦公。
    後主一聽這事兒,頓時慌了神,立刻派了個貼身侍衛去請諸葛亮火速進宮商量對策。
    可侍衛半天才回來,說:“丞相府的人說了,丞相病倒了,不出來。”
    後主劉禪聽了更慌了。
    第二天,他又讓黃門侍郎董允和諫議大夫杜瓊去丞相的病榻前報告這個緊急情況。
    董、杜二人到了丞相府,卻被攔在門外。
    杜瓊等得不耐煩了,說:“先帝把孤兒托付給丞相,現在皇上剛登基,就遭遇曹丕五路大軍壓境,軍情如此緊急,丞相怎可推病不出?”
    等了半天,門官終於傳達了丞相的話:
    “病情好轉一點,明天早上會去大廳議事。”
    董、杜二人隻得歎息著回去了。
    第二天,一大幫官員又聚集在丞相府門前等候。
    結果從早等到晚,丞相還是沒露麵。
    大家都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但又無可奈何地散去。
    杜瓊回去向後主匯報說:“陛下,您還是親自去丞相府請教吧。”
    後主便帶著眾官回到宮中,向皇太後稟報了情況。
    太後聽後也是大吃一驚,說:“丞相怎麽這樣?這豈不是辜負了先帝的期望嗎!我親自去一趟。”
    董允連忙勸阻:“娘娘且慢,依臣之見,丞相必有高招。不如先讓皇上走一趟,如果丞相真的怠慢了,到時再請娘娘在太廟裏召見他也不遲。”
    太後聽了,覺得有理,就按董允的建議行事了。
    次日,後主陛下親臨相府。
    門衛一看皇上大駕光臨,急忙趴在地上迎接。
    後主問道:
    “丞相在哪兒呢?”
    門衛說:“不知道他去哪兒了,隻是接到丞相的嚴令,讓擋住所有官員,誰都別想隨便進去。”
    後主便下車步行,獨自穿過第三重門,隻見孔明一手拄著竹杖,在小池塘邊兒上賞魚。
    後主在後麵站了半天,才慢悠悠地開口:
    “丞相,您在這兒享受呢?”
    孔明一回頭,看到是後主,慌忙扔了拐杖,趴到地上說:
    “臣真是罪該萬死!”
    後主扶起他問道:“現在曹丕分兵五路,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您怎麽還不肯出府處理事務?”
    孔明哈哈大笑,拉著後主進了內室坐下,解釋說:
    “五路兵馬來犯,我怎麽會不知道?我這不是在看魚,是在思考呢。”
    後主問:“那該怎麽辦呢?”
    孔明說:“羌王軻比能、蠻王孟獲、叛將孟達、魏將曹真這四路兵馬,我都想辦法讓他們退回去了。
    隻剩下孫權這一路,我已經有了應對之策,隻是還差個能說會道的使者,因為沒找到合適的人,所以我還在深思熟慮。陛下何必過於擔憂?”
    後主聽完,既驚又喜,說:“相父真是神機妙算,鬼神莫測!我很想聽聽您的退兵妙計。”
    孔明說:“先帝把國家托付給我,我怎敢懈怠?成都的官員們,都不知道兵法的奧妙在於出其不意,怎能隨便透露?
    西番國王軻比能帶兵攻打西平關,我估計馬超這個老西川人,一直深得羌人之心,羌人視他為神威天將軍。
    我已經派人連夜送信,命令馬超嚴守西平關,布置四路奇兵,每天變換防守,以此抵擋敵軍。這一路就不用擔心了。
    南蠻孟獲攻打四郡,我也派人飛奔送信,讓魏延帶領一隊人馬左右穿插,布下疑兵之計。
    蠻兵隻憑勇力,心裏多疑,見了疑兵,肯定不敢輕易進攻。這一路也不足慮。
    又得知孟達領兵出漢中。達和李嚴是生死之交,我回成都時,留下李嚴守永安宮。
    我偽造了一封信,假裝是李嚴親筆寫的,派人送給孟達,他肯定會裝病不出,拖慢軍心。這一路也不必擔心。
    又知道曹真領兵攻打陽安關,那裏地勢險要,足以防守。我已調趙雲帶兵守關,並不出戰。
    曹真若見我軍不出,不久自會撤退。這四路兵馬都不必憂慮。
    我還擔心不能全麵保障安全,又秘密調派關興、張苞二將,各帶三萬人馬,駐紮在戰略要地,隨時準備救援各路。
    這些調遣部署,都沒通過成都,所以無人知曉。隻有東吳這一路兵馬,未必會動。
    如果看到其他四路勝券在握,川中危急,他們一定會來攻擊;如果四路都不成功,他們又怎會輕舉妄動?
    我料定孫權還記得曹丕三次侵吳的仇恨,肯定不會聽從他的指揮。
    即便如此,我們還是需要一位能言善辯的使者,直接前往東吳,用利害關係說服他們。隻要東吳退兵,其他四路兵馬又有何可憂?
    隻是還沒找到合適的人選去遊說東吳,所以我還在猶豫,哪裏需要陛下親自前來?”
    後主說:“太後也想來看看相父。現在聽了相父的話,我就像從夢中醒來,還有什麽好擔心的呢!”
    在一番歡聲笑語中,孔明與後主舉杯暢飲,直到微醺之際,才伴著月色送別了滿麵春風的後主。
    府門外,一群官員們如同蜜蜂圍繞蜂巢,個個伸長脖子,目瞪口呆地瞧著後主那不同尋常的喜悅之情。
    後主揮手告別了孔明,踏上皇家座駕,塵土飛揚間,留下一臉困惑的眾人。
    就在這緊要關頭,一名官員忍不住仰天大笑,臉上也掛著得意的笑容。
    定睛一看,原來是義陽新野的鄧芝,字伯苗,現任戶部尚書,是漢初名將鄧禹的後代。
    孔明暗自吩咐手下留住這位喜悅之中的鄧芝。
    隨著人群漸漸散去,孔明親切地邀請鄧芝到書房一敘。
    落座之後,孔明便問:“如今蜀、魏、吳三國鼎立,若要討伐其餘兩國,實現大一統,我們應該先從哪個國家下手呢?”
    鄧芝沉思片刻,回答道:“恕我直言,魏國雖為漢室之敵,勢力卻龐大,難以一舉撼動,我們得慢慢來。
    如今皇上剛剛登基,民心尚未穩固,應當與東吳結盟,唇齒相依,共同洗刷先帝的舊恨,這才是長治久安之策。不知道丞相有何高見?”
    孔明聽罷,放聲大笑:“哈哈,我早就考慮過這個問題,隻是一直找不到合適的人選。今天終於讓我碰上了!”
    鄧芝好奇地問:“丞相打算派誰前往東吳完成這使命?”
    孔明目光如炬:“我想派人去和東吳修好。既然您明白此意,必定能夠勝任這一重任,不辱使命,非您莫屬!”
    鄧芝謙虛地推辭道:“我才疏學淺,恐怕難以擔當此等大任。”
    孔明堅定地說:“我會向天子奏明此事,明日就請伯苗啟程,千萬不要再推脫了。”
    鄧芝隻得接受命令,告辭退出。
    第二天,孔明得到後主的批準,正式派遣鄧芝出使東吳。
    鄧芝拜別後主,帶著和平的使命,踏上了通往東吳的道路。
    正是:
    “吳國剛剛看到戰亂平息,蜀國的使者又帶來了和平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