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秦宓逞天辯
字數:7403 加入書籤
東吳陸遜自打退魏兵後,吳王拜他為輔國將軍、江陵侯,還讓他當了荊州牧。
這下子,軍權都歸了他了。
張昭、顧雍建議吳王改元,於是就成了黃武元年。突然有一天,魏主派了個使者來。
孫權召見後,使者說:“之前蜀國派人向魏國求救,我們一時糊塗就出兵了,現在後悔莫及。我們打算分四路攻打川中,希望東吳能幫忙。如果成功了,咱們平分。”
孫權猶豫不決,就去問張昭和顧雍。
張昭說:“陸伯言聰明絕頂,找他問問。”
於是孫權找來陸遜。陸遜分析道:
“曹丕在中原坐鎮,咱們急不來。如果不答應魏國,他們就會恨我們。我覺得咱們應該先答應下來,然後整頓軍隊準備打仗。
同時派人打聽四路的情況。如果四路贏了,諸葛亮就麻煩大了,咱們再出兵取成都,這是上策。如果四路輸了,咱們再想辦法。”
孫權覺得有道理,就對魏國使者說:
“我們還沒準備好,等準備好了就出發。”
使者告辭離去。
後來孫權得知西番、南蠻和曹真的軍隊都失敗了,感歎道:
“陸伯言真是神機妙算啊!我要是輕舉妄動,就得罪了西蜀了。”
這時西蜀又派鄧芝來了。
張昭說:“這肯定是諸葛亮的計策,讓鄧芝來說服我們。”
孫權問:“那怎麽回答他?”
張昭出了一個主意:“在殿前放一個大鼎,裏麵裝滿油燒熱。然後找一千個高大威猛的武士拿著刀站在宮門前到殿上。
等鄧芝來了,不讓他說話,直接說他是酈食其那樣的說客,要按照烹酈食其的例子把他給煮了。看他怎麽回答。”
孫權聽從了鄧芝的話,於是立起油鼎,命令武士站在左右兩側,各自拿著武器。
鄧芝整理好衣冠後進入,走到宮門前,隻見兩行武士威風凜凜地站立著,手持鋼刀、大斧、長戟和短劍,一直排列到殿上。
鄧芝明白他們的意圖,但並無懼色,昂首闊步地前行。
當他走到殿前時,又看到鼎鑊內熱油正在沸騰,左右的武士都用目光注視著他,但鄧芝隻是微微一笑。
近臣將他引到簾前,鄧芝向孫權長揖但不拜。
孫權命令卷起珠簾,大聲喝道:“為何不下跪拜我?”
鄧芝昂然回答道:“我是上國的使者,不會拜見小國的主君。”
孫權大怒道:“你竟敢如此自大,是想效仿酈生說服齊國嗎?快進油鼎吧!”
鄧芝大笑道:“人們都說東吳有很多賢才,誰想到竟然會害怕一個儒生。”
孫權轉而憤怒地說:“我怎麽會害怕你這樣的匹夫呢?”
鄧芝回答道:“既然不害怕鄧伯苗,那又何必擔心我來說服你們呢?”
孫權問道:“你是想為諸葛亮做說客,來說服我與蜀國聯合,而不是魏國嗎?”
鄧芝回答道:“我隻是一個來自蜀國的儒生,特地為了吳國的利害而來。你們陳兵設鼎,以拒一使,這是何等的狹隘啊!”
孫權聽了這些話後感到慚愧,立即斥退了武士,並命令鄧芝上殿賜座,然後問道:
“吳國和魏國的利害關係如何?請先生指教。”
鄧芝反問道:“大王是想與蜀國講和,還是想與魏國講和?”
孫權回答道:“我正想與蜀國講和,但擔心蜀主年輕識淺,不能始終如一。”
鄧芝說道:“大王是當世的英雄豪傑,諸葛亮也是一時的俊傑;蜀國有山川之險要,吳國有三江之堅固。
如果兩國能夠聯合起來,共同進退,那麽進可以兼並天下,退可以鼎足而立。如今大王如果向魏國稱臣,魏國必定會要求大王親自朝覲,甚至要求太子作為人質。
如果不從,則可能會興兵來攻,而蜀國也會順流而下進攻。這樣一來,江南之地就不再屬於大王了。如果大王認為我的話不對,我願意在大王麵前自盡,以斷絕說客之名。”
說完,鄧芝撩起衣袍準備跳入油鼎中。
孫權急忙命令阻止他,並請他進入後殿,以上賓之禮相待。
孫權說道:“先生的話正合我意。我現在想與蜀主聯合,先生能否為我引薦呢?”
鄧芝回答道:“剛才想要烹殺我的人是大王,現在想要利用我的也是大王。大王自己尚且猶豫不決,又如何能取信於人呢?”
孫權說道:“我已經決定了,先生不必懷疑。”
於是吳王留住鄧芝,召集群臣問道:
“我掌控江南八十一州,還有荊楚之地,難道還不如西蜀那個偏僻的地方嗎?蜀國有鄧芝,不辱其主;我們吳國卻沒有一個人能入蜀,傳達我的心意。”
突然,一人走出班列奏道:“臣願為使。”
眾人看去,原來是吳郡吳人,姓張,名溫,字惠恕,現任中郎將。
孫權說:“恐怕你到了蜀國見到諸葛亮,不能傳達我的真情。”
張溫說:“孔明也是人啊,我為什麽要怕他呢!”
孫權大喜,重賞張溫,讓他和鄧芝一起入川通好。
卻說諸葛亮自鄧芝離開後,上奏後主說:
“鄧芝此行,必定成功。吳地多賢才,定會有人來答禮,陛下應當以禮相待,讓他們回到吳國,以通盟好。吳國若與我國通和,魏國必定不敢對蜀國動兵。
吳、魏兩國安寧,我就可以征南,平定南方蠻族,然後再圖謀魏國。魏國削弱了,東吳也就不能長久存在,我們可以恢複一統的基業。”
後主同意了。
忽然有人報告說東吳派張溫和鄧芝入川答禮。後主在丹墀聚集文武百官,命令鄧芝、張溫進入。
張溫自以為得誌,昂首挺胸地上殿,向劉禪行禮。
劉禪賜給他錦墩坐在殿左,設禦宴款待他。劉禪隻是敬禮而已。
宴會結束後,百官送張溫到館舍。
第二天,諸葛亮設宴款待他。
諸葛亮對張溫說:“先帝在世時,與吳國不和睦,現在已經去世了。當今主上,非常仰慕吳王,希望捐棄舊怨,永遠結盟友好,共同對抗魏國。希望大夫您能回去好好向吳王匯報。”
張溫答應下來。
酒至半酣,張溫喜笑顏開,頗有傲慢之意。
第二天,劉禪將金帛賞賜給張溫,並在城南郵亭設宴款待他,命令眾官為他送行。
諸葛亮殷勤勸酒。
正在飲酒之際,突然有一人醉酒而入,昂首挺胸地向張溫作揖,然後入席就坐。
張溫感到奇怪,於是問諸葛亮:
“這個人是誰?”
諸葛亮回答說:“他姓秦,名宓,字子,現在是益州學士。”
張溫笑著說:“號稱學士,不知道肚子裏有沒有‘學事’?”
秦宓正色說道:“蜀中三尺小童都在學習,何況是我?”
張溫說:“那你說說你學了什麽?”
秦宓回答說:“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三教九流,諸子百家,無所不通;古今興廢,聖賢經傳,無所不覽。”
張溫笑著說:“你既然誇下海口,那就請你以天為題來問我吧。天有頭嗎?”
秦宓說:“有頭。”
張溫問:“頭在哪裏?”
秦宓說:“在西方。《詩經》裏說:‘乃眷西顧。’由此推斷,頭在西方。”
張溫又問:“天有耳朵嗎?”
秦宓回答:“天居高臨下而聽卑下之聲。《詩經》裏說:‘鶴鳴九皋,聲聞於天。’沒有耳朵怎麽能聽?”
張溫又問:“天有腳嗎?”
秦宓說:“有腳。《詩經》裏說:‘天步艱難。’沒有腳怎麽能走路?”
張溫又問:“天有姓氏嗎?”
秦宓說:“怎麽可能沒有姓氏!”
張溫問:“什麽姓氏?”
秦宓回答:“姓劉。”
張溫問:“怎麽知道的?”
秦宓說:“天子姓劉,所以知道。”
張溫又問道:“太陽是從東方升起的嗎?”
秦宓回答:“雖然從東方升起,但卻從西方落下。”
此時,秦宓言辭流暢,回答問題如行雲流水,全場為之震驚。
張溫無言以對。秦宓便問道:“先生作為東吳的名士,既然以天事下問,必能深明天理。昔日混沌初開,陰陽分明,輕清者上浮成為天,重濁者下沉成為地。
直至共工氏戰敗,頭觸不周山,天柱折斷,地維缺損,天向西北傾斜,地往東南陷落。既然天是輕清而上浮的,為何會向西北傾斜呢?又不知輕清之外,還有哪些事物?願先生指教。”
張溫無言可答,隻得離席道謝說:
“沒想到蜀中竟有如此俊傑,聽其言論,使我頓開茅塞。”
孔明怕張溫羞愧,於是用好言相勸道:
“席間問答,不過是戲言罷了。足下深知安邦定國之道,何須在意這些唇舌之爭呢?”
張溫拜謝。
孔明又命令鄧芝入吳答禮,並與張溫同行。
張、鄧二人拜謝孔明後,一同前往東吳。
吳王見張溫入蜀未回,便召集文武官員商議對策。
突然有近臣奏報:“蜀國派遣鄧芝與張溫一同入我國答禮。”
孫權召見他們。
張溫在殿前拜見孫權,盛讚後主和孔明的德行,表示希望兩國能夠永遠結盟友好,並特意派遣鄧尚書前來答禮。
孫權大喜,於是設宴款待他們。
孫權問鄧芝:“若吳、蜀兩國同心協力滅魏,使天下太平,兩國分治,豈不樂哉?”
鄧芝回答道:“天無二日,民無二君。如果滅魏之後,不知天命歸於何人。但隻要為君者各自修德,為臣者各自盡忠,戰爭自然就會平息。”
孫權大笑說:“君之真誠,竟然如此!”
於是厚贈鄧芝回蜀。
從此吳、蜀兩國通好。
卻說魏國的間諜得知了這一消息,急忙報告給了中原。
魏主曹丕聽後大怒道:
“吳、蜀聯合起來,肯定是想對中原有所圖謀,不如我們先發製人。”
於是召集文武百官,商議起兵討伐吳國。
此時大司馬曹仁和太尉賈詡已經去世。
侍中辛毗出班奏道:
“中原地區土地遼闊,人口稀少,現在用兵並不合適。我們應該先養精蓄銳,屯田十年,待到糧食充足、兵力強大時再出兵,那時吳、蜀兩國便可輕易攻破。”
曹丕怒道:“這是迂腐之論!吳、蜀兩國已經聯合,遲早會來侵犯我們的領土,哪還有時間等待十年!”
於是下令起兵討伐吳國。
司馬懿上奏道:“吳國有長江天險,非戰船不能渡。陛下應該禦駕親征,可以選擇大小戰船,從蔡、潁兩河進入淮河,奪取壽春,然後到達廣陵渡口過江,直接攻取南徐,這才是上策。”
曹丕聽從了他的建議。
於是日夜兼程地製造龍舟十艘,長達二十餘丈,可容納兩千餘人;
同時收拾戰船三千餘艘。
魏黃初五年秋八月,聚集了大小將士,命令曹真為前鋒,張遼、張合、文聘、徐晃等人為大將先行,許褚、呂虔為中軍護衛,曹休為後衛,劉曄、蔣濟為參謀官。
前後水陸軍馬共計三十餘萬,克日起兵。
封司馬懿為尚書仆射,留在許昌處理國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