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水上之戰吳軍大敗

字數:7123   加入書籤

A+A-




    吳國的統治者自從改元建衡,到鳳凰年間,行為放肆,濫用兵力,導致國內上下都充滿了抱怨。
    三位重要官員,因為直言不諱地批評他,結果都被處死。
    在十多年的時間裏,忠誠的臣子被殺害了四十多人。
    這位統治者每次出行都有五萬鐵騎護衛,使得其他官員都感到恐懼,不敢有任何行動。
    羊祜聽說陸抗撤軍,孫皓失德,覺得吳國有可乘之機,於是寫了封信派人送到洛陽請求攻打吳國。
    信上寫道:
    【天意雖然難以捉摸,但成就大事還得靠我們自己。就像江淮雖險,卻不及劍閣;孫皓殘暴,比劉禪還凶。吳國人民的日子,過得比巴蜀還要艱苦。
    而我們大晉的兵力,比以前可是強多了。所以,現在不趁機一統天下,難道要等著天下人都被困在戰爭裏嗎?那可不是什麽長久之計啊!】
    司馬炎看到羊祜的信後,笑得合不攏嘴,立即決定出兵。
    但賈充、荀勖和馮紞三人卻像三隻烏鴉一樣,不停地在他耳邊叫嚷著“不行”。
    司馬炎被他們吵得頭疼,隻好作罷。
    羊祜聽說後,歎了口氣說:“人生就像一場戲,總有不如意的時候。現在機會來了卻不抓住,真是可惜啊!”
    四年後,羊祜回朝請辭,說要回家養病。
    司馬炎好奇地問:“你有沒有什麽高招可以教我?”
    羊祜回答:“孫皓那個暴君已經快撐不住了,我們現在可以輕鬆拿下他。但如果他死了,換上個明君,那吳國就不是我們能輕易得到的了。”
    司馬炎恍然大悟:“那你現在就帶兵去吧。”
    羊祜苦笑著:“我老了,身體也不行了,還是找個年輕力壯的吧。”
    說完就走了。
    羊祜病重臨終前,司馬炎親自去看望他。
    羊祜流著淚說:“我這輩子報答不了陛下的恩情了!”
    司馬炎也哭了:“我真後悔當初沒聽你的建議。”
    羊祜推薦了杜預,並告誡司馬炎要保密。
    司馬炎奇怪地問:“你推薦人才是好事,幹嘛要燒掉奏章不讓人知道呢?”
    羊祜回答:“公開推薦,私下感謝,這種事兒我可不幹。”
    說完就去世了。
    司馬炎哭得稀裏嘩啦地回宮了,追贈羊祜為太傅和平侯。
    南州的居民們聽說羊祜離世,決定讓市場休息一天,因為他們需要時間來表達他們的悲痛。
    江南的守衛者們也加入了這場哀悼的行列,淚水成了他們共同的語言。
    襄陽人為了紀念羊祜,決定在峴山上建立一個廟宇和一塊紀念碑,四季都有人前來祭拜。
    每當有人路過看到那塊碑文,都會被感動得淚流滿麵,所以大家都戲稱它為“泣淚碑”。
    後來有人寫詩曰:
    清晨爬山感晉臣,老石碑在峴山春。
    鬆樹間露水滴滴答,疑是當年泣淚人?
    晉朝的皇帝聽了羊祜的建議,決定讓杜預去當鎮南大將軍,管理荊州。
    這位杜預啊,就像個老頑童,學習起來比誰都認真,尤其愛看左丘明寫的《春秋傳》。
    他走到哪兒都帶著這本書,連騎馬出門都得讓人把書掛在馬頭上,大家都笑他是“左傳迷”。
    後來,他按照皇帝的命令去襄陽,一邊照顧百姓,一邊訓練軍隊,準備去打吳國。
    此時吳國丁奉、陸抗都已離世,吳主孫皓每次開宴會,都讓大臣們喝得醉醺醺。
    他還特地安排了十個黃門郎擔任“找茬官”,宴會結束後,每人都要匯報別人的小錯誤,犯錯的人可能會被刮臉皮或挖眼睛。
    這讓吳國人民都嚇得不輕。
    晉益州刺史王濬看不下去了,上書請求去教訓一下吳國君主。
    於是他上書寫道:
    〈孫皓的行徑早已背離正道,我們應當迅速采取行動。若是錯過現在,待他日孫皓離世,新君即位,那將是我們難以應對的強敵。
    我造船已有七個年頭,船隻日複一日地經受著歲月的侵蝕;而我,已步入古稀之年,餘生無多。
    這三者若不能及時匯聚,我們的大計便難以實現。願陛下把握這難得的時機,切勿錯失。〉
    晉朝的皇帝在審閱了奏章後,便與大臣們討論起來:
    “王公的看法,與羊都督不謀而合。我已有決斷。”
    侍中王渾上奏說:“臣聽說孫皓想要北進,軍隊已經整裝待發,氣勢如虹,難以正麵衝突。再等一年讓他們疲憊了,咱們才能取得勝利。”
    晉帝聽從了他的建議,於是下達詔書命令軍隊暫時不要行動。
    退回後宮後,與秘書丞張華下圍棋來消遣。
    不久,有近臣報告說邊疆有緊急文書到來。
    晉帝打開一看,原來是杜預送來的奏章。
    奏章寫道:
    〈過去,羊祜不向朝廷大臣公開謀劃,而是私下與陛下密談,結果讓大臣們議論紛紛。
    其實,做任何事情都應該權衡利弊。看看這次行動,十有八九是有利的,壞處不過是白忙一場罷了。
    從秋天開始,討伐盜賊的計劃已經暴露,如果現在停下來,孫皓那家夥肯定會嚇得要死,趕緊搬到武昌去,加固江南的城牆,遷移居民,
    到時候我們連個城牆都攻不破,野外也沒什麽可搶的,明年的計劃也就泡湯了。〉
    晉主剛剛審閱完奏章,張華突然站起,推開棋盤,恭敬地說:
    “陛下英明神武,國家富強;吳國君主殘暴無道,百姓受苦。現在如果出兵討伐,可以輕易取勝。請陛下不要猶豫。”
    晉主說:“你的話洞察事理,我還有什麽可懷疑的呢?”
    於是立即召集群臣上殿,任命杜預為大都督,率領十萬大軍從江陵出發;
    司馬伷從塗中出發;王渾從橫江出發;王戎從武昌出發;胡奮從夏口出發。
    各領五萬兵馬,都聽從杜預的指揮。又派王濬、唐彬沿江東下,水陸兵力共二十多萬,戰船數萬艘。
    還命令楊濟駐紮襄陽,統一指揮各路人馬。
    東吳那邊,聽說晉軍要來,大家都慌得跟熱鍋上的螞蟻似的。
    吳主皓趕緊召集手下的將領們開會,商量怎麽應對。
    張悌說:“咱們可以這樣,讓伍延帶隊去江陵,跟杜預他們對戰;再讓孫歆去夏口那邊擋一擋。我呢,就帶沈瑩和諸葛靚,領十萬大軍去牛渚,把各路人馬都接上。”
    吳主皓一聽,覺得這主意不錯,就讓張悌去辦了。
    結果張悌一走,吳主皓就開始在後宮裏轉悠,一臉的愁雲慘霧。
    岑昏看他那樣,就問:“老大,你怎麽了?”
    吳主皓說:“晉軍來得這麽猛,雖然咱們已經派人去擋了,但王濬那家夥帶著幾萬人,開著戰船順流而下,勢頭太猛了,我有點擔心啊。”
    岑昏一聽,笑著說:“老大,別愁,我有個辦法能讓王濬的船都變成渣渣。”
    吳主皓一聽樂了,問:“啥辦法?”
    岑昏說:“咱江南鐵多的是,可以造一堆連環索,再弄些大鐵錐子放在江裏。晉軍的船要是敢來,保證讓他們有來無回!”
    卻說那位晉朝的杜預,帶著他的隊伍從江陵出發,給手下周旨下了個命令:
    帶上八百個會遊泳的家夥,悄悄地劃小船過長江,夜裏去樂鄉搞個突襲。
    白天在山裏多插幾麵旗子,放放鞭炮敲敲鼓,晚上就到處點火把。
    周旨領了命,帶著人就過了江,躲在巴山那兒。
    第二天,杜預領著大部隊水陸並進。
    探子來報:“吳國的老板派了伍延走陸路,陸景走水路,孫歆當先鋒,三路人馬迎上來。”
    杜預帶兵前進,孫歆的船先到了。
    兩邊剛一交手,杜司令就往後撤。
    孫歆帶兵上岸追,追了不到二十裏,突然一聲炮響,四周都是晉兵,吳兵急忙往回跑。
    杜預趁機追殺,吳兵死了一堆一堆的。
    孫歆跑到城邊,周旨那八百人在城裏已經點火了。
    孫歆嚇了一跳:“北方的軍隊難道是飛過來的?”
    正想撤退,被周旨砍下馬來。
    陸景在船上看到江南岸上火起一片,巴山上飄出一麵大旗,上麵寫著“晉朝鎮南大將軍杜預”。
    陸景嚇得要命,想上岸逃跑,被晉將張尚追上砍了。
    伍延看各軍都敗了,就棄城逃跑,被埋伏的兵抓住,綁去見杜預。
    杜預說:“殺了吧,這人留著沒用!”就叫武士砍了。
    於是占領了江陵。
    這樣一來,沅、湘一直到廣州那些地方,官員們都紛紛投降。
    預派人去安撫,秋毫無犯。然後進軍攻武昌,武昌也投降了。
    杜預的軍隊威風凜凜,召集將領們開會,商量怎麽打下建業。
    胡奮說:“百年的敵人,不是一下就能全打敗的。現在正是春天水漲的時候,待不住。可以等到明年春天再大舉進攻。”
    杜預說:“從前樂毅一場戰鬥就統一了強大的齊國,現在我們軍隊這麽厲害,就像破竹子一樣,劈了幾節之後,剩下的就都迎刃而解了,不用再費勁了。”
    於是就發文書約好各路將領,一起進兵,攻下了建業。
    王濬將軍的船隊順流而下,聽說吳國在江中布下了鐵索和鐵錐。
    他笑了笑,決定用點小聰明來應對。
    王浚他率領著一支水軍順江而下。聽說敵軍在江中設下鐵鏈和鐵錐,王浚哈哈大笑,心生一計。
    他命令士兵們製作了幾十個大木筏,上麵綁著稻草人,穿著鎧甲,手持武器,仿佛是一支雄壯的隊伍。
    這些稻草人在江水中漂流,敵軍誤以為是真正的士兵,嚇得紛紛逃跑。
    王浚又讓人在木筏上綁上巨大的火炬,用麻油澆灌,一旦遇到鐵鏈,就點燃火炬將其燒斷。
    就這樣,王浚的水軍順利突破了敵軍的防線,所向披靡。
    話說東吳的智囊團,張悌大帥領著左右護法沈瑩和諸葛靚,準備迎接晉軍的挑戰。
    沈瑩對諸葛靚說:“上遊的軍隊沒有防備,我猜晉軍肯定會來,我們得全力以赴。如果能贏,江南就安全了。但如果渡江作戰失敗,那可就大事不妙了。”
    諸葛靚點頭稱是。
    話音剛落,探子來報,晉軍已經順流而下,勢如破竹。
    兩人嚇得不行,趕緊找張悌商量對策。
    諸葛靚提議:“東吳危險了,咱們何不撤退?”
    張悌淚流滿麵地說:“吳國快要亡了,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如果現在君臣都投降,沒有一個人為國難而死,那不是太丟人了嗎?”
    諸葛靚也哭著離開了。
    張悌和沈瑩帶領部隊抵抗,結果被晉軍團團包圍。
    最終,張悌在激戰中犧牲,沈瑩也被晉軍將領周旨所殺。
    吳軍潰敗四散。
    這正是:
    杜預山頭見大旗,江東張悌忠心不移。
    王氣南中已耗盡,偷生負所知真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