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吳國皇帝拜見武帝
字數:6366 加入書籤
武帝翻閱奏章,假裝沒看見。
杜預、王渾和王浚這幫哥們兒,收了吳國的投降書,帶著隊伍得意洋洋地回京城。
第二天,他們幾個跟吳國皇帝一起見武帝。
吳國皇帝跪拜稱臣,武帝讓他上殿坐繡墩,還說:
“這座位我可是給你留了好久。”
吳國皇帝回應:“我在南方也留了個座位等您呢。”
武帝聽了哈哈大笑,立刻擺下盛宴款待大家。
他封孫皓為“幸運之星歸命侯”,還讓他的子孫瑾當上了“中場指揮官”。
至於那些投降的大臣們,也都得到了各自的官職。
丞相張悌雖然壯烈犧牲,但他的後代也得到了封賞。
史書上說:破虜將軍堅帶著一支孤軍深入敵後,憑借忠誠和憤怒的決心,勇往直前。
他不僅掃清了陵墓的障礙,還贏得了人們的讚譽。而討逆將軍策則像個小孩子一樣,帶領一隊人馬衝向江東。
那些老將和學者們被打得措手不及,真是個天才啊!
文帝繼承了父兄的事業,結交了忠誠賢良的朋友,最終實現了他們的願望。在赤壁之戰中,他果斷決策,成功擊敗了強大的敵人。
如果不是明智又勇敢,怎麽能做到這一點呢?
王渾和王浚因伐吳之事產生了矛盾,兩人互不相讓,爭論不休。
因此,武帝沒有對諸將進行封賞。
王渾上表說王浚違反詔令,擅自處理吳國降兵,應該加以懲罰。
將士們得知後,勸武帝不要聽從,於是滅吳的功勞沒有得到封賞。
王浚認為自己功勞大,卻被王渾及其同黨所壓製。
每次上朝時,他都向武帝奏報說:
“臣有汗馬之勞,卻被指責為指鹿為馬,似乎沒有一點功勞了。臣並不是貪圖賞賜,隻是想激勵後來的將士們勇於立下功勳。”
然而,武帝並沒有聽取他的建議。
王浚非常憤怒,直接離開了朝廷,而武帝也寬容地原諒了他。
第二天,有關部門上奏說王浚違反詔令,行為放縱,應該交給廷尉問罪。
武帝沒有同意,而是命令廷尉劉訟調查兩人的功績。
劉訟認為王渾是首功,而王浚違反詔令是次要的功勞。
武帝對劉訟的判斷感到憤怒,將他貶為京兆太守。
隨後,武帝下令增加賈充和王渾的食邑八千戶,並晉升王渾為公爵。
同時,杜預和王戎被封為縣侯,其他將領也得到了不同的賞賜。
此外,還策告羊枯廟,將其夫人封為萬歲鄉君,享有五千戶食邑。
王浚在家閑得慌,天天抱怨朝廷沒給他應有的榮譽。
他的遠親範通來串門,看穿了他的心思,就逗他說:
“老兄,你的功勞是大大的,但就是裝逼的功夫還不到家。”
王浚一愣:“啥意思?”
範通繼續開玩笑:“你得學學那些高人,別人問起你的英雄事跡,你就謙虛地說:‘全靠領導的英明和同誌們的努力,我哪有啥功勞啊?’這樣既能顯得你高風亮節,又能讓別人覺得你深不可測。”
王浚恍然大悟:“原來如此,我以前太實誠了,生怕別人不知道我有多厲害。”
王浚說:“我最初因為鄧艾的事情而感到恐懼,害怕禍患降臨到自己身上,所以不能不說話。如果不能把心裏的話說出來,那就是我的偏頗。”
於是王浚憤憤不平。
當時的人也覺得王浚的功勞大但回報輕,為他感到惋惜。
後來博士秦秀上表,論述王浚的功勞被冤枉了,武帝才把王浚升為鎮東大將軍,封杜預為襄陽縣侯。
因此王浚非常高興,感謝皇恩後就回家了。杜預也感謝皇恩,辭別武帝去鎮守襄陽。
杜預到了襄陽後,認為雖然天下太平,但如果忘記戰爭就會陷入危險。
於是他勤於練兵,嚴格防守。
史書記載杜預不騎馬,射箭也穿不過鎧甲,但他用兵製勝的能力卻是其他將領無法比擬的。
晉武帝認為天下已經太平,四海安寧,於是召集文武百官討論是否應該撤銷州郡的武備。
大臣山濤勸諫說:“自古以來,州郡的軍隊都是為了防禦邊境的患難而設立的,怎麽能輕易撤銷呢?希望陛下能夠學習古代的製度,從而獲得大治,謹慎地製定長遠的計劃。”
然而,晉武帝並沒有聽從他的建議,而是堅持自己的決定。
第二天,他發布了詔書,命令各州郡取消武備。
陶璜是交州的牧守,他認為這個決定不可行,也上書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交州橫跨數千裏,有六萬多戶不歸順的人家,隻有五千多戶服官役。兩個州唇齒相依,隻有軍隊才能鎮守住。而且寧州的各夷族,占據著上遊的位置,水陸交通更加便利。
因此,州兵不應該減少,以免顯得我們虛弱。州郡的軍隊應該保留下來守衛邊疆城市,不能減少。”
有個名叫時山濤的家夥,他老是嚷嚷著咱們得把州郡的武裝力量加強一下,但皇帝就是不買賬。
結果呢?到了永寧那會兒,小偷小摸的盜賊就跟螞蟻一樣多,到處都是,州郡因為沒防備,根本抓不著他們,這下可好,天下大亂了!
還有那個鮮卑族的莫護跋,帶著慕容部的人從塞外跑到遼西棘城北邊住下了。
他的孫子涉歸更是厲害,直接搬到了遼東北邊,還向中國示好。
不過後來這家夥開始造反,帶了五萬人去攻打昌黎,這就是混亂的開始啊!
因為這些事情,各個州郡都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紛紛上奏給武帝聽。
武帝一聽也慌了神,趕緊召集大臣們商量對策。
最後決定讓每個州的刺史都要管軍事和民政,這樣一來,州郡的領導們可就忙壞了!
再後來,那些胡人因為生氣,開始殺人放火,成了老百姓的禍害。
這時候,有個叫郭欽的禦史站出來說:
“這些胡人曆史上就一直是麻煩製造者。咱們魏國初期人少,西北的那些郡都被胡人占了,甚至連京兆、魏郡、宏農這些地方都有他們的身影。
現在雖然表麵上聽話,但誰能保證將來不出問題呢?萬一哪天有緊急情況,胡人的騎兵從平陽、上黨出發,三天就能打到孟津。
到時候北地、西河、太原、馮翊、安定、上郡這些地方都得遭殃!”
郭欽建議武帝利用平定吳國的威勢和手下猛將們的智謀,逐步把內地的胡人遷移到邊疆去,同時加強邊境的防禦,恢複古代帝王對邊疆地區的管理政策。
他說這可是造福千秋萬代的好辦法。
武帝看著手中的奏章,搖了搖頭說:
“秦始皇那時候,可是建了個萬裏長城來擋胡人,結果呢?問題出在自家後院,跟匈奴沒啥關係。現在天下都是一家人了,還有誰敢造反?”
他轉向大臣們,笑著說:“我聽說治理天下的秘訣在於找到合適的人才,你們怎麽不給我推薦些聰明能幹的人,而是整天給我講些空話?”
說完,他讓手下發出詔書,要求各地推薦有才之士。
不久,有個大臣推薦了廣陵的華譚,說他聰明好學。
武帝一聽,立刻讓人去把華譚叫來麵聖。
華譚拜完後,武帝親自問他:
“現在四海一家,但北方有不服的,西邊也有不聽話的。怎麽讓這些人都聽話呢?”
華譚笑著說:“聽說聖人治理天下,就像用大網撈魚,用好風吹麥子。隻要選對人,就能讓天下太平。”
武帝聽了很高興,又問:“舜靠二十八個人成功,周文王、武王靠很多人興旺。找人才真難啊!”
華譚回答:“現在各地都在推薦優秀人才,就像南海有珍珠,大宛有好馬一樣。”
武帝更高興了,讓他當了郎中,然後散朝。
聽說淮南有個袁甫,字公胄,是個學習狂魔,辯論起來更是無人能敵。
他聽說朝廷在招賢納士,尤其是那位中領軍上將軍何勖,對人才那是求賢若渴。
於是,袁甫就屁顛屁顛地跑去拜訪何勖,一臉誠懇地說:
“我這人雖然有點笨,但管理個小縣城還是綽綽有餘的。我聽說將軍您特別重視人才,我這不就來了嗎?為什麽不給我個機會呢?”
何勖一聽,樂了:“你這小夥子,怎麽就想著去當縣長呢?不想著幹點更大的事業?”
袁甫一本正經地回答:“人各有所長嘛,就像絲綢再美也不能當盾牌用,稻米再香也不能當調料。
所以啊,有的人適合在地方上發光發熱,有的人則適合在京城混個臉熟。我這人啊,就適合在基層鍛煉鍛煉。”
何勖被他的直率和自知之明逗樂了,當場就任命他為鬆滋令。
時慕賓石珩聽說甫能辯,於是想考考他,問道:
“你這麽能說,那告訴我,為什麽壽陽西邊總是幹旱,東邊卻老是發洪水?”
甫不假思索地回答:“壽陽東邊住的都是吳人,他們整天哀聲歎氣,怨氣衝天。這怨氣多了,就變成了雲,雲多了就下雨,雨下多了就成了洪水。
而壽陽西邊住的都是中原人,他們剛贏了吳國,高興得不得了,整天吃喝玩樂。《公羊傳》裏不是說了嗎,魯國人太開心,所以那裏老旱。
如果京師能平衡一下,讓大家都開心,那天下就太平了,什麽災害都沒有了。你雖然是個高人,但這個道理你懂嗎?”
珩被甫的機智和幽默打動,從此不再找他辯論。
有個小夥子,名叫艾益,他不愛學習,就愛四處晃悠,大家都覺得他有點傻。
一次,他拿著些瓜果回家,想給後媽任氏嚐嚐。
任氏卻說:“孝經裏說,就算天天給你吃大餐,你不學好也白搭。”
她歎了口氣,“人家孟母三遷,曾父烹豕,我這教育怎麽就教出個‘迷糊蛋’呢?”
艾益一聽,心裏五味雜陳,決定要改頭換麵。
他開始埋頭苦讀,從種田到寫書,無所不幹。
最後,他成了個大作家,還自封為“玄晏先生”。
雖然有人請他去當官,但他隻想做個快樂的書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