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琵琶行9

字數:6733   加入書籤

A+A-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曆史直播] !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係乎時序。時代的變化往往會影響文學風格,白居易之形成重寫實、尚通俗的詩風,固然有自己的審美追求,也和社會風氣密不可分。
    安史之亂後,唐朝衰弊,社會矛盾進一步尖銳,故而諷喻之篇漸多,白居易是寫實派的集大成者,但他也有諸多前輩同人,比如顧況、元結,再比如前麵提到的杜甫的粉絲張籍。
    被點到名字的人紛紛抬頭,想借後世一眼,看自己的模樣。
    元結,天寶十二年中進士,曾招募義兵抗擊史思明的叛軍,保全十五城。尚未參加科考的元結一愣我有這麽厲害未央宮。
    劉徹聽到這戰績有點麻,聽意思元結是個文人吧你們唐朝的文人這麽猛的嗎太極宮。
    李世民聞言也是麵色稍霽,雖然有昏君奸臣,但他的大唐還有杜甫、李白、白居易那樣的文人,有郭子儀那樣的將軍,有裴度、元結那樣的臣子,這是大唐的幸事,也是百姓的幸事。
    但是想到這麽好的人才卻不被當位者珍惜,李世民禁不住又是恨恨,很好,又想罵孽孫了。
    唐朝。
    唐肅宗李亨敲了敲桌麵,天寶十二年,他父皇的進士,沒關係,現在這個人才歸他了。他衝侍臣招招手 “去,讓人查查,這個元結是何方人士。”
    安祿山和史思明是沒有機會反了,元結這樣上了史書的名臣確實不能錯過。由於水鏡的反複鞭屍,被臣子和底下的萬民盯著,李亨現在還算兢兢業業。
    元結有一本集子,叫篋中集,集中多有諷喻之作,主張詩歌要“能濟世勸俗,補闕拾遺、 上感於上,下化於下”,是新樂府運動的先聲了。代表作有舂陵行、 賊退示官吏,杜甫很欣賞。
    青年元結昂首挺胸,精神煥發,那可是杜甫誒和李白齊名的杜甫,詩聖誒他喜形於色 “詩聖誇我的詩寫得好
    一旁的家人們也個個麵上有光,經過水鏡的宣揚,李杜二人的名聲現在在大唐簡直如日中天,元結後來的詩作能得到杜甫的肯定,簡直是上了塊金字招牌。
    終南山。
    杜甫微笑 “元結有守城抗敵之才,亦能關懷民瘓以詩直言,觀其意,二詩應為不忘民情之作,可惜此時不能一讀。
    李
    白聽了元結的事跡也覺欣賞,聞言便道 “詩未能讀,人卻可相交,我等不如作詩一寄如何
    杜甫當即同意 “就依太白兄所言”
    激動的元結還不知道,很快,他就能從天下人口中聽到詩仙詩聖雙雙為他作的詩。
    中唐。
    白居易同樣一頷首,對弟弟道 “元次山詩多寫民情疾苦,意氣超拔,讀他之詩,我確實所獲良
    “若我不曾記錯,元次山與微之似是同宗”白行簡也讀過元結的集子。
    白居易笑了 “確是同宗。”
    究詩來看,元稹與自己投契相交,於新樂府一道探討頗多,水鏡,應該也會提到微之的吧
    張籍,是韓愈的大弟子,作有野老歌、征婦怨與他齊名的,王建,也寫過田家行,他們兩人的詩作被稱為“張王樂府。”
    張籍朗聲大笑,誰說吃杜詩無用的沒有杜詩的靈秀,他能寫出傳世之作嗎張籍精神大振,當即又燒了一遝杜甫詩文,一邊吟誦一邊拌著蜂蜜大口地吃了起來。
    當然,最具代表的還是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元稹的詩有很多寫實之作,比如說上陽白發人,寫宮女幽禁之苦;
    田家詞直陳農民生活的艱難;最具代表性的是連昌宮詞,借連昌宮的興廢變遷,探索安史之亂前後唐代朝政治亂的因由,寫得很長,這裏就不放了,大家感興趣可以自己去看。
    這首詩有小說家的筆法,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簡是中唐傳奇大家,白氏兄弟和元稹都有交遊,說不定在文學之上相互影響。
    楚棠將上文提到的連昌宮詞以外的詩都放了出來,眾人再次直觀地感受到了詩中的錐心之刺,民間疾苦拷問著每一個有良知的人的心。
    大臣李泌與唐肅宗關係親善,走筆如飛記下水鏡中的詩文,誠心勸諫 “陛下,世風治亂,詩文可觀,陛下也曾讀過盛唐音,再看這些詩文,可謂滿目瘡痍。這些俱是安史遺禍,陛下為聖明君,應當引以為戒啊
    李亨冷眼盯著李泌手中那幾頁詩文,心中有一瞬間惱怒,這些詩人寫出如此攻訐朝廷之作,豈不是挑起黎庶與朝廷的對抗
    但是李泌說話畢竟還是有分量的,他現在的腦子也還算清醒,兼之懼怕水鏡背後的“神仙”,故
    而還是強壓住情緒,虛心受教
    李卿所言朕已知曉,朕必將與諸位勵精圖治,不使我大唐重蹈天寶覆轍。太極宮。
    李世民同樣讓人將詩文抄錄下來,時時警醒,不過他還是有點遺憾 “那連昌宮詞怎麽不放出來呢朕自己也看不了啊
    兼聽則明,這種治亂因由他也很想知道好吧楚棠有些時候也太不知曉體恤祖宗了。中唐。白行簡聽著覺得耳熟 “兄長,這上陽白發人,與你是同題之作吧”
    白居易正在欣賞好友的詩,越品越覺得元稹寫得好,與自己胸臆契合,此時聽到弟弟的問話才抬起頭來,臉上還有未褪的笑意
    適才楚姑娘也曾放出我之詩作,或是我二人俱有所感,命章而題。微之之詩敘議抒情,當深婉動人,我要再與他寫一首和詩
    說著,當場鋪紙研磨,信筆由書起來。
    一旁的白行簡沉默了又沉默,兄長當真不在意水鏡說我是中唐傳奇大家嗎我也有文名傳千古好吧白氏一門雙傑竟是不值得開心了麽
    另一邊,終於等到水鏡認證的元稹也頗受鼓舞,當即便拿出紙筆,向白居易寫詩表明心誌,他二人此後一定要多作新樂府,以抒民困
    可以說,其時的白居易,確實是抱著兼濟之誌的。他少年得誌,一身才華,後來得唐憲宗的賞識,做了翰林學士,又做了左拾遺,可謂是青雲直上。
    更難能可貴的是,白居易不是屍位素餐的人,不僅用詩歌揭露時弊,還在唐憲宗麵前直言勸諫。
    但是吧,唐憲宗這個人,雖然在政治上也有些建樹,但心眼比起他的老祖宗二鳳來,卻是小了不止一點
    比如說,他想讓宦官掌兵權,白居易上疏反對,他就大發雷霆,對著宰相抱怨白居易不識顏色對他無禮,宰相勸了許久才讓他按下火氣,暫時沒有把白居易撤職。
    不過他也沒忍多久,過了段時間他就把白居易的左拾遺撤了,改任別的官職。
    “哼”
    李世民拂袖而怒,雖然楚棠是在誇他,但是聽著憲宗做的那些事,他怎麽都高興不起來 “一個宦官有多大才能,竟敢讓他掌兵,唐憲宗的腦子被驢踢了嗎
    他也是不懂了,明明十常侍禍亂殷鑒不
    遠,怎麽後世子孫還是一個個上趕著親近宦官那白居易倒是清醒,但耐不住皇帝犯渾啊
    他深吸了一口氣,對著魏征等人嚴肅道 “君王一意,思量難免不足,諸卿日後定要時常勸諫於朕,以免朕行止有失,反誤政事。
    魏征等人心悅誠服,紛紛拱手口稱不敢,心中卻頗有幾分自豪,看看他們的陛下,多麽會反躬自省,多麽有容人雅量,簡直是不世出的明君
    至於唐憲宗,嗬嗬。
    中唐。
    李純的臉青了青,武元衡和裴度還在堂下,當著重臣的麵被水鏡指著鼻子罵,他的麵子根本掛不住,隻剩一張嘴硬
    朕一手提拔了白居易,他卻如此無禮,朕不該稍作懲戒嗎
    這哪是“稍作”啊武元衡想要開口,裴度不著痕跡地將他一拉,率先拱手道
    白居易直言敢諫,恰可見他感念陛下提攜之恩,欲報陛下。昔年,鄒忌諷齊王納諫,齊威王聽之,戰勝於朝廷,陛下若因此治白居易的罪,朝堂之上誰還敢說真話,屆時陛下豈非日日處在蒙蔽之中陛下聖明天子,必不可將自己置於險境啊
    這番話說得有理有據,李純一時想發火也發不出來,隻好冷哼一聲,沒好氣道 “朕豈會做這等事
    裴度聞言悄悄鬆了口氣,與武元衡一起行禮 “陛下聖明”小院裏。
    白居易苦笑搖頭 “陛下政令有失,我為拾遺,不可不諫言”臣子有赤心,君王可有太宗之雅量
    如果說,此時的小小波折他尚能忍受的話,那麽直至武元衡與裴度遇刺,他上書諫言,被群起而攻之,落貶江州,白居易才感受到了仕途的嚴霜,從三科及第的天之驕子,到被貶江州的犯官,人生之起落,豈是幾句話能說清的
    被貶江州後的白居易雖有苦悶,但從未自甘失敗,仍時時刻刻盼著回到長安再建功業,實現大唐的偉大複興。
    不過,元和十一年,朝中有一個叫張宿的奸臣作崇,整出了一場莫須有的朋黨案,白居易的許多友人都牽連其中,被貶出京,消息傳到江州,白居易如遭當頭棒喝,朝局如此,友人零落,自己還有機會再回長安麽
    他痛苦迷茫,心中的兼濟誌開始動搖,而其後陸陸續續傳來的好友病逝的
    消息更是讓他頹喪不已,他選擇了天平的另一麵獨善其身。
    終南山。
    杜甫歎了一口氣 “文章憎命達,順遂如白居易,也難逃此讖。”
    李白亦是歎息 居不易,難樂天,我等與他,也有同是天涯淪落人之慨了。
    這邊的文人為白居易的遭遇歎息不已,那邊皇宮的氣氛卻是倏然緊張了起來,楚棠這幾句話說得不甚清晰,但是任誰都聽得出來其中暗含著一場怎樣的風暴。武元衡憂心如焚
    “陛下,那張宿本為市井無賴,無德無才,蒙陛下聖眷卻不思恩報,此等禍心陛下斷不能相容啊
    接二連三的暴雷,唐憲宗的臉色就沒好過,張宿是他任廣陵王時出入邸第的臣子,他對他頗為寵
    信,第一反應便是有賊子構陷,但楚棠根本不知道他們,又哪來的構陷呢李純陰著臉,冷冷道
    “張宿辜負聖恩,傷害清正之士,著貶出京,以正視聽。”
    滿以為又要費一番口舌的武元衡聞言鬆了一口氣,還好,陛下這次聽進去了。他的心情隱隱有些激動,楚棠太會說了,實現大唐的偉大複興,聽著就令人怦然心動。他和裴度對視一眼,暗暗下定決心。
    兼濟天下與獨善其身一直是白居易思想的兩麵,他本就不似好友劉禹錫那樣樂觀,有這樣的心
    境轉變其實無可厚非,我們不該苛責,更何況,白居易心中,也未曾忘懷百姓。
    818年,白居易調任忠州刺史,他勤於政事,整頓地方行政、獎勵耕織;任職杭州期間,他疏浚了杭州城中的六口古井,解決了城中的飲水問題;西湖淤塞,農田幹旱,也是他修堤蓄水,又作錢塘湖石記,確立了保護西湖的準則。
    離任之時,百姓夾道相送,至今,杭州城內還有“惜別白公雕塑”, 合郡鹹感德,離別情依依。”不過如是。
    在蘇州,他開鑿山塘河,依北建路,以利水陸交通;832年,元稹去世,白居易應其家人之請,為之撰寫墓誌銘,最後又將推托不得的潤筆費全數布施於洛陽香積寺;
    龍門一帶,有石灘阻礙行船,也是白居易出錢挖開石灘,以利航行。凡所經行處,百姓皆有感其恩德。他的後半生雖然以閑居處世,但似乎也隻是少了一點朝堂之上的蠅營之心,
    至於對百姓,他好像很難放下兼濟之誌。
    我們將“同是天涯淪落人”作為中線,從前觀之,他有諷喻詩為民立言;從後觀之,他有積極的政令為民謀福祉,總有人在想,有唐一代詩人何其多,為什麽偏偏是白居易緊隨李杜之後或許,這就是答案。
    百年功罪,誰可評說隻有人民。
    白居易心頭巨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