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6 章 念奴嬌13

字數:8665   加入書籤

A+A-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曆史直播] !
    還是那片茫茫夜色,蒼蒼山巒間,一江靜水沉沉深流,空靈的樂聲也便如水一樣流淌,眾人不自覺便沉浸在這美妙的樂曲聲中。
    山川行止,一葉扁舟緩緩駛入江心,有人白衣高帽,負手立於舟上。一輪圓月升在高天,畫麵再轉過去,白衣人已然落座,舉杯飲酒,他的對麵,是一人持簫,吹著悠揚的曲。
    本作者春山有信提醒您最全的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曆史直播盡在,域名
    洞簫幽幽,緊接著,畫麵上一列列的詞句便交替出現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
    “浩浩乎如馮虛禦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劉徹臉上興味的笑容褪了下去,銳利的眼眸裏閃著精光,一瞬不眨地盯著水鏡裏的文字。透過那些字句,他仿佛看到了那“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的好景裏,列子禦風而行的情境,不自覺便有幾分癡了,喃喃道
    “這蘇軾,莫非也成仙了不成”
    劉徹很矛盾,觀看水鏡以來的理智告訴他,蘇軾是不可能成仙的,但這賦裏的意境空靈縹緲、高邁超逸,竟比司馬相如大人賦裏的描繪更脫塵三分,當真是難及而又可及的神仙之境
    劉徹剛剛歇下去的尋仙的心思又冒了出來,蘇軾這賦簡直寫得他心裏直癢癢。
    另一邊,司馬相如麵上也有了幾分呆愣,他是存著心思要和蘇軾一較高下的,詩詞比不過,賦體可是他的看家本領。
    可是,可是
    司馬相如不覺得自己寫得差,但他卻從沒有見過像蘇軾這樣的賦有莊子之文氣,又有詩歌之韻律,用的也盡是些淺淡文字,可組合在一起便是一篇神物。
    天生才也
    他的腦中驀然出現這幾個字,繼而長歎一聲,又跟著水鏡裏的展示,一句句無聲誦讀著,隻覺齒頰生香、心曠神怡不外如是。
    唐朝。
    韓愈神色微動,受某些固有原因的影響,他是不大欣賞辭賦駢文這類文體的,多數將之目為南朝文風之遺毒。可這篇赤壁賦,屬對之間更有古文之暢達靈動,文從字順明白曉暢,情理相合逸興遄飛。
    他想起王勃的滕王閣序,如果說王勃的賦體還有著南朝華美對偶之流風,蘇軾此篇真真稱得上是完全的新體了
    一代文宗的眼光何其敏銳,韓愈清晰地看到了蘇軾辭賦中與古文如出一轍的朗暢之氣,他心中忽然生出了一種難以言喻的情感,古文之倡行,必然是成功了
    大家一看便知,剛剛我播放的是蘇軾赤壁賦的內容。赤壁賦也是蘇軾謫居黃州的產物,名震千古。這篇文章在我們必修上冊的第八單元,一本書裏選了兩篇,隻能說不愧是蘇軾。
    頂著父親和弟弟讚賞的目光,蘇軾擺擺手,含蓄地笑了,他也不曾知曉,自己在後世竟然聲隆至此,他忽然覺得剛剛
    得知自己仕途波折的抑鬱都被衝淡了幾分。
    千載有知音,夫複何求
    由於它也是背誦篇目,我們就順帶著簡單講一下。蘇軾在黃州一共寫了前、後兩篇赤壁賦,這裏選的是前赤壁賦,它應該作於念奴嬌赤壁懷古之前。
    如果說念奴嬌裏,蘇軾將赤壁戰場的重點集中在周瑜的身上,那麽在赤壁賦中,目光則聚焦向了曹操。
    三國。
    看完全文已然被暴擊到的曹操麵無表情,隻想叫水鏡閉嘴。楚棠可不管他,她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幫著蘇軾紮了曹老板的心,自顧自地接著道
    這段描述是借由客之口說出來的,有考證說這個客是蘇軾的朋友,一個叫楊士昌的道士,他善於吹簫。
    但賦有一個典型的特征就是主客問答,比如前麵說過的子虛、烏有、亡是公,是作者虛構的人物,代己言情。這裏其實也可以這麽理解。
    客以簫聲相和,這簫聲是“如怨如慕”“如泣如訴”,比較悲切,深穀中潛藏的蛟龍聽了都會起舞,孤舟上獨坐的寡婦聽到也會落淚。
    這裏要注意舞和泣都是使動用法,使跳舞,使哭泣;另外還有壑和嫠這兩個字,尤其是嫠,名句默寫高危字,切記不要寫錯
    蘇軾
    又來
    圍觀了一會熱鬧的梅堯臣一陣失笑“說來也是有趣,後世學子知曉經史詩文,更兼所謂物理、科學,怎麽時常又鬧出些白字先生的笑話。”
    歐陽修到底寬厚,眼中浮現幾縷寬和的笑意,道“後世之學與古不同,想是這些字用不慣吧他們那故都的秋,讓我們讀起來,也頗覺拗口啊”
    “那倒是。”
    梅堯臣點頭認同。隻不過,許是參與科考,知曉學子百態,每次聽楚棠這樣提醒錯字,他幾乎能想到後世學子在考試之時因一個字而躊躇抓耳的樣子了。
    梅堯臣唇角一翹,照這麽看,他怎麽覺著,這篇裏的易錯字不止這兩個呢
    悲切的簫聲流露出了演奏者的傷懷,所以他向蘇軾說,你看此時明月皎皎,星子潛藏,烏鴉南飛,這不正是曹操短歌行裏描述的情景嗎
    赤壁形勝,西邊的夏口、東邊的武昌俱可收攬眼底,山水環繞一片蒼翠,這不就是當年曹操被周瑜圍困的地方嗎
    曹操坐擁大軍叱吒風雲、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然是當世梟雄,可他現在又在哪裏呢連曹操都不能對抗時間的洪流,更何況我們兩個人
    我們現在雖然可以逞遊興、飲美酒、戲江濤,但是人命何嚐不是像蜉蝣一樣須臾即逝麵對著浩渺廣闊的長江,我們就如同那滄海一粟。就算想與仙人同遊、抱月而終,可你我都知曉,這是不可能實現的。一想到這,我就悲難自抑,隻好寄情於簫聲了。
    大家看,這一段裏,客悲傷的是什麽
    “哼”
    曹操冷哼一聲,仿佛被戳
    中痛處一般,擰著眉沒好氣道“什麽被周瑜圍困,我現在沒被圍周瑜黃口小兒,焉能將我困住”
    一旁的曹植默了默,沒有接話。那辭賦的重點分明不是困於周郎,自家父親雅愛詞章,不可能不知曉,此番分明是不欲承認那人生之須臾,故意避重就輕。
    他複又抬頭看向水鏡裏的詞句,又想起“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之類的句子,竟也覺得悲從中來。
    秦朝。
    嬴政按緊手中佩劍,這篇賦寫得頗有仙神之氣,連他都被那“遺世獨立”、“羽化登仙”的情景所吸引。
    他豈不知山川恒久人生短暫,所以才想求得長生,看著大秦千秋萬代。可楚棠一再說尋仙之事縹緲,這賦裏又明明白白地寫了“知不可乎驟得”,縱然他能歇下求仙之心,可是心中那份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卻是半點沒有減少,此時被這段文字一勾,反是愈發濃烈了。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他沉吟著曹操的詩,蘇軾的悲慨和曹操是一樣的,可曹操後麵綴著一個“天下歸心”,反不如這裏的純粹感慨讓人心驚。
    唐朝。
    李白臨風舉酒“江月年年,人命朝夕,再雄豪之人亦逃不過生命之大限,感慨不可謂不深。”
    他歎息一聲,又道“蘇軾既有道緣,卻不曾信尋仙訪道的長生之說,難得清醒,又何必清醒。”
    昌穀。
    李賀唇角發苦,意態寥落。一生須臾,人命何其短暫,蘇軾到底還是科舉高中揚名京中,但他呢他連赴考的資格都沒有一生夙願終難償,他心神激蕩,牽動心肺,不由得又是一陣驚咳。
    “我當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謝如枯蘭”
    北宋。
    蘇轍又不忍看了“客之悲傷,想來亦是兄長彼時之傷懷。”
    是的,他悲傷的還是生命苦短,這是從古詩十九首裏就形成了的意緒,現在客又陷入了這種困境。
    如果我們把這個客看成是蘇軾的另一半我的話,那麽這裏提到曹操就有些物傷其類的感覺了。曹操氣勢如虹,一代英豪,可結果卻是“而今安在哉”。
    而蘇軾自己呢。名滿京都,前輩稱讚、青年仰望,也是鮮花著錦之勢,可現在不還是被貶到黃州,一生無望了嗎
    蘇軾不能未卜先知,自然也無從預見宋神宗會早逝,此後政局反複,他也跟著起起落落,黃州之外,尚有汴京風光和更遠的天涯,彼時心中,當然是充滿了淒涼與悲愴。
    神宗年間。
    宋神宗手裏的毛筆倏然一頓,一團墨色便洇開在上好的生宣上。
    尚在殿中的王安石仿佛聞到霹靂一般,怔愣片刻才俯身跪下,還留在殿裏伺候的內侍也跟著撲通撲通地跪了一地。
    他們剛剛聽到了什麽陛下,英年早逝
    仁宗年間。
    三蘇夫子也忍不住皺眉,雖年歲相隔,但神宗畢竟是大宋未來的官家,作為大宋的子民,
    他們聽到這種消息不可能無動於衷,紛紛起身肅立,以示哀敬。
    皇宮。
    宋仁宗趙禎乍聽得這個消息也是一驚,帝王到底敏銳,宋神宗是變法的護航,他一倒下,變法便呈危局,聽楚棠的意思,新黨應是失勢了吧舊黨複起,難免打壓新黨之人,朝堂必然又是一番傾軋想到這裏,趙禎的臉頓時沉了下來。
    生命本就苦短,連曹操都不能抵抗,更何況是我等這裏的情緒簡直要低到極點了。那麽,蘇軾又是怎麽寬慰客,又或是怎麽寬慰自己的呢
    南宋。
    詞人周密既善詞章,亦善作箋語,蘇軾的這篇詞賦他已經讀過不知道多少遍了,不待水鏡出示後文便接道
    “自其異者而眂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而眂之,萬物皆一也。蘇子瞻句法脫胎於莊子,風神脫略出,瀟灑之意,亦從莊子之處來。”
    唐朝。
    反應極快地杜甫也咂摸出來了,笑著看向李白“清風明月不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蘇軾心境,確與太白兄頗類。”
    李白會心一笑,杜甫誦的是他的襄陽歌,他們都記得,蘇軾後文的回答是水月清風,字裏行間的意味,和襄陽歌那句的意境極為相似。
    蘇軾將目光投向了江上的水月。江水長長久久地流著,它是變化的,可卻從來沒有流盡;明月總有陰晴圓缺,一月之內不盡相同,但到底沒有什麽增減變化。
    從事物變化的角度來看,天地萬物都是一瞬不存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但若是從不變的角度來看呢長江永恒,明月常在,人皆長久,又有什麽好悲傷的
    大家覺得這個變與不變的理論是不是很熟悉沒錯,這不就像辯證法嘛一分為二來看待,馬哲果然深植於我們的文化土壤。
    “她說,什麽哲”李世民覺得自己沒聽清。
    “回陛下,似乎是馬哲。”長孫無忌答道。
    李世民微一頷首“魯韋昌馬,這個馬應該是一個姓”
    孔穎達博學通達,將水鏡裏的話琢磨了一遍,沉吟著開口“哲,知也,才見超絕謂之哲人。辯證法,想來應是那馬姓哲人的學說”
    就是聽後輩的意思,這個馬姓哲人似乎在後世相當家喻戶曉,否則她也不會默認聽書的學子都知道辯證法。
    一門學說而能如此深入人心,想起先祖孔聖周遊列國而惶惶如喪家之犬的情狀,孔穎達眼中閃過一絲向往,後世真是治學之勝地啊
    吳中。
    張若虛聽著那句子,忽然想起自己見慣了的江月風花。百代殊隔,明月恒久,眼前這輪明月見慣了千古風流,複又照著他,而那蘇軾看的,焉知不是這輪明月他忽然淡淡笑開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這何嚐不是,千裏共嬋娟”
    中唐。
    李賀微微抬頭看著水鏡,他的臉已經消瘦得可以現出高高的顴骨,眸子是一貫的黯淡憂鬱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是如此嗎”
    病態的嘴唇嗡動著,他神態若有所思。
    蘇軾接著舉例,他說天地之間,各類事物都有自己的主人,假如這東西不是我所擁有的,那哪怕隻有一毫一厘,我也不願求取。
    但那江上的清風和山間的明月是無主的,聞之成聲,目見成色,聲色大觀,皆是自然的饋贈,而又“取之無禁,用之不竭”,這種自然之瑰藏,你我二人卻能共同享有。
    人生何其寬廣,我們何必拘泥於眼前得失不如默享這江上清風、山間明月的快慰。畢竟和優雅博大的自然相比,功名利祿又算得了什麽呢
    唐朝。
    王維喟歎一聲“德廣難窮,名為無盡;無盡之德,包含曰藏。無盡藏海,包羅萬物,這是佛家語。”蘇軾當真是有佛緣之人,如果能與他對談,想必亦是“飲酒樂甚”吧
    晚唐。
    “十上不第”的詩人羅隱忽然放聲大笑“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北宋。
    歐陽修起身,目光悠遠“蘇軾此賦,脫盡駢儷陋習而純以散句筆法,行句之間卻自有詩韻悠然,更兼生命苦短之歎、變與不變之理,釋家之安適、道家之任真自然,以及夫子的優遊出處,盡在其中矣。國朝文章,有此子,雖與萬世爭光可也,我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啊”
    梅堯臣默然,他不曾想蘇軾還會有那樣的心性,在寂寞沙洲冷裏,望見清風明月的悠然。一個輕狂桀驁的才子,在黃州成熟了。
    他忽然憶起先前提到的蘇軾的詞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閑處看。從苦難裏超越,方能成為大寫的人。
    梅堯臣也笑了“病樹前頭萬木春,是該讓讓咯。”
    他就是覺得有點遺憾,蘇軾怎麽就不多寫些詩呢大宋的詩壇也需要這樣的才子啊
    他最終在宇宙的無限和生命的無窮中找到了基點,進入了通脫豁達的境界,變成了我們熟悉的那個樂觀豁達的蘇軾。
    文章的結尾,客似乎被他說動了,於是再次歡顏,兩人重又對酒暢飲,舟中醉夢,“不知東方之既白。”這樣放大灑脫的隨性瀟灑,真真是一個風流名士
    我想,蘇軾應該也是以風流人物自許的,“風流”是他的理想境界,既有曹操、周瑜那樣的英豪之氣,又有“變與不變”這樣的智性。
    客棧。
    蘇軾微一勾唇,他覺得這個解讀頗合他的心意,如果有什麽能概括他向往的境界,他想,那確實是風流吧
    另一邊,早已對蘇軾相當滿意並默認對方為自己門生的歐陽修笑眯眯地一捋胡須“真名士自風流。我大宋,怕是也要出一個李太白樣的人物咯”
    梅堯臣點頭表示同意,隨即又覺得有些不可思議“這賦都要說完了,楚姑娘怎的不強調錯字了”
    他覺得按後世的情況,餘下幾節中的易錯字明顯更多啊
    話音剛落,梅、歐就看到水鏡裏出現了一排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