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7 章 念奴嬌14

字數:12482   加入書籤

A+A-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曆史直播] !
    我們先強調一下這一課裏的易錯字。這一頁t上全是總結出來的大家的易錯點,尤其要注意的是“馮”,這是一個通假字;
    舉匏樽以相屬”的“匏”,這個字比較少見,但不難寫,大家要仔細;還有後麵的“樽”,這裏它又有木字旁了,一定要和詞裏的“一尊還酹江月”區分開。
    另外還有蜉蝣,蜉蝣是一種朝生暮死的小蟲,是古詩詞裏的一個典型意象,用來比如人生短促,比如說“人生如蜉蝣,一往不可攀。”這一點大家也需要留意,做個積累。
    “惟江上之清風”的“惟”,“隻有”的意思,豎心旁,不能寫成“唯一”的“唯”;“杯盤狼籍”,竹字頭的“籍”;“枕藉”,草字頭的“藉”,要區分清楚。
    好家夥。
    “這易錯字也太過多了吧”
    預判了錯字但沒有預判到錯字量的梅堯臣詫異不已,一旁的歐陽修忍俊不禁地搖搖頭“楚姑娘教授的莫非是稚童”
    聽講解的內容也不像啊這樣蘊含至理的文章能學,但字詞之上卻可以稱得上艱難,隻能歸結於去古甚遠語言頗有差隔了。
    學霸兼一代文宗六一居士如此開解自己。
    唐朝。
    同樣得到過易錯字提醒待遇的白居易哈哈大笑“蘇軾這可比我的多多了”
    這位“三科及第”的考試專家難得看起了熱鬧“如此說來,還是我的琵琶行更受歡迎啊”
    字句多麽淺顯,好背好寫
    北宋。
    被滿屏易錯字糊一臉的蘇軾麵無表情地動了動嘴角“我的詩文,有那麽難默寫嗎”
    一向非常自信的東坡居士開始懷疑自己了,他先前明明自忖自己的詩文中沒什麽易錯字啊怎麽現在成最多的了
    接到自家兄長求助一般眼神的蘇轍別開了臉,唇角抽動,不行,不能笑,兄長已經很受打擊了。
    “咳咳”蘇洵出來打破尷尬,“百代殊隔,不熟悉是難免的,後人敏哲,隻要細心記默,總能寫對,楚姑娘不過是理性提醒罷了。”
    “話雖如此”蘇軾望天,在心裏默默補上了後半句,“我這樣,不會招人罵吧”
    非常具有危機意識的東坡居士想了片刻,終究還是不願犧牲字句表情達意的準確性,改是不可能改的,要不在詩文後附上一些僻字的記憶方法吧
    後世考證發現,北宋文學家蘇軾的不少詩文結尾都會另附些許字形、字義的講解,是北宋古文字學研究的第一手資料。
    當然,更多需要背誦默寫的學生則含淚表示,這樣通俗易懂看一次就不會忘的講解一定是蘇大文豪心疼他們送下的福利。
    東坡居士真是一個善解人意的好人
    回到正文。前麵我們說,蘇軾有儒家士子的底色,又融合了佛道兩家的精神氣質,這三家思想共同構築了他的精神高地。這一特性在赤壁賦
    裏表現得尤為明顯。但是細究下來,赤壁賦的窮通之理中,似乎也有一個漏洞。
    前麵才誇完蘇軾的歐陽修不高興了“哪有漏洞”
    其他人也是倏然一愣“難道有什麽遺漏的嗎”
    隻有身在輞川的王維執起一盞茶,眸中似是驚異,又似是期待。
    根據佛家的道理,六根隨緣生滅。所謂六根,指的是耳、目、鼻、舌、身、意,六根隨因緣法則而生滅,有始有終。
    蘇軾說,“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這固然不錯,但是無禁的清風明月畢竟要用耳、目去感受,一旦身滅,耳目不存,清風明月的好景自然也不存在了。
    蘇軾雖然將生命苦短的境界推向了宇宙的無窮,但在耳、目之間,生命仍難逃寂滅,無窮到底還是變成了有限。“人生如夢”的感歎,或許也可能在此。
    輞川。
    王維放下杯盞,眉眼低垂,水鏡能解出另一層道理,他心裏該是欣喜的。可是剛剛才開解了蘇軾的“無窮”變成了“有限”,那個困局黃州的士子,又該如何突圍
    “夢幻泡影,妄執無明”
    他有些物傷其類了。
    中唐。
    柳宗元仰頭飲下一口酒,想到未來那個或許在永州的自己。人生苦短,功業難成,連蘇軾那樣築起三家精神高地的人都無法破局,誰又能真正得道
    另一邊。
    本就傷神的李賀別開眼,弓起腰幾乎將心肺咳出來。
    文人各自物傷其類,穿越時空的感慨連帝王都不禁動容。
    鹹陽宮中,嬴政按著劍柄的手微微用力;未央宮裏,劉徹凝眸不語。兩位求長生的帝王在那一刻忽然有了共鳴。
    宇宙之無窮自需無限之耳目才能聽得盡、看得盡,功業的理想與追求也需要長久的命途來跋涉,如此,他們怎能不去“羨長江之無窮”
    或許這樣的氣氛太過沉悶,連最開始認定蘇軾就此消沉了的梅堯臣也不忍了“難道這悟道就白悟了”
    明明那文章中的情理也沒有這樣哀切蕭索啊
    正是因為人生如夢,所以清風明月更是不能錯過。蘇軾這一刻突然成為佛教的“叛徒”了,他不要六根清淨,他要五官盡開,盡情地去享受自然、人生的美好。烏台詩案或許是一場噩夢,但噩夢到底還是過去了,他仍然擁有“做”好夢的機會。
    我們常說蘇軾是一個美食家,一個對美食懷有期待的人,他會eo到哪裏去呢
    楚棠將東坡肉、東坡肘子、東坡豆腐、東坡餅、羊脊骨、荔枝等一係列美食都放了出來,還貼心地放了個紀錄片裏截出來的蘇軾吃羊脊骨的動圖。於是一堆品相俱佳的美食圖便爭先恐後躍入水鏡下眾人的眼睛。
    剛剛還在心疼蘇軾寥落黃州的眾人
    這人過得還挺好啊
    皇宮裏
    的宋神宗和王安石麵麵相覷,到底還是忍不住笑出了聲“這個蘇軾啊”
    未央宮。
    劉徹眼皮動了動,這上麵的好幾道菜肴他都沒見過
    “哪有人被貶了是這樣的這分明是藐視皇威”
    底下的大臣眼觀鼻鼻觀心,如果陛下您的眼睛可以從那東坡肉的圖畫上移開,這句話的威懾力應該會更高。
    插播一句,我們小時候背過他的詩,“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看起來很正常對不對但蘇軾很喜歡吃河豚,合理懷疑這首詩翻譯過來就是一句話春天到了,又到了吃河豚的季節啦
    蘇軾
    “我勸你不要信口雌黃”
    蘇軾坐不住了,他怎麽也想不到,剛剛還正經地說著人生至理的楚棠話鋒一轉會變成這樣。講詩詞就講詩詞,你扯這些幹什麽啊,說這麽多現在也不是吃河豚的季節啊
    意識到自己在想什麽的蘇軾神情一頓,默默別開眼。一旁的蘇轍看了看自家兄長,又看了看水鏡裏的圖片,忍不住帶了些調侃
    “兄長豁達,父親與我也可放心。”
    老成持重的蘇洵配合地點點頭。
    蘇軾
    弟弟好像也學壞了。
    另一邊,梅堯臣一下子跳起來“他吃什麽河豚有毒他不知道嗎”
    前人有載,河豚“文斑如虎,俗雲煮之不熟,食者必死。”梅堯臣素來反對食用河豚,當年他在範仲淹席上宴飲,聽得其中一客大談河豚之鮮美,甚至專門做作一首闡明厲害,勸人不要食用河豚。可以說,梅堯臣是堅定的反河豚食物化主義者,結果水鏡說蘇軾極愛吃河豚他不要命了嗎
    皇宮裏。
    趙禎向著皇後打趣“這蘇軾,竟是格外的鮮活”
    據說河豚是有毒的,很考驗技法,蘇軾為了吃真的挺不管不顧的。這時候我又想起某次看到一個片子,名字就叫“在下東坡,一個吃貨。”蘇車把手真是聲名在外啊
    “噗”不少人當場笑出聲來。
    客棧裏,接連遭受暴擊的蘇軾無奈了“就這一件事,也值得反複說道”
    不就是稍微重了點口腹之欲嗎至於這樣反複說麽後人是有多無聊才會關注他吃了什麽啊
    蘇軾顯然是忘了,比起曆朝文人的雜錄筆記,後世流行的網絡段子不過是灑灑水而已。吃瓜一種流傳幾千年的民族傳統。
    唐朝。
    看熱鬧不嫌事達的劉禹錫笑得開懷“聽其意,楚姑娘提到的那片子應是講述蘇軾與各項美食的不解之緣倒有些像雜談食譜了,若能一觀,倒是聊可解頤。”
    “夢得兄說得是。”
    柳宗元略略應了一聲,還在想著未曾發生的貶謫之事,有些心不在焉。劉禹錫哪不知道他在想什麽無聲地在心裏歎了一口氣,好友這性子,太易摧折了些。
    但轉念一想,熱愛美食,何嚐不是熱愛生活呢他初到黃州,明明滿心積鬱,還是能寫出“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的句子。
    後來將去,他又作了一首滿庭芳,起筆沉痛歸去來兮,吾歸何處,萬裏家山在岷峨。
    岷峨,是岷山和峨眉山的合稱,在四川境內。這兩座山大家也很熟悉,峨眉派嘛。前麵的岷山就是七律長征裏提到的,更喜岷山千裏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客棧。
    蘇軾對家鄉風物還是很敏感的,微一沉吟道“以詩注詞,隻有一種可能,便是這首詩流傳極廣,看來後朝人才輩出啊”
    “更喜岷山千裏雪,三軍過後盡開顏。岷山雪浪千裏,險拔高峻,觀其意,那三軍翻過岷山了”蘇洵的聲音調微微提高。
    這蘇軾蘇轍兩兄弟聞言也是一愣,翻過岷山,這得是多強悍的毅力
    漢朝。
    劉徹也開始尋思了“長征長者遠距,看樣子這詩是這支軍隊的主帥所作”
    就是不知道這次長征到底有多長了。
    堂下的衛青眼中精光流轉,他不善詩文,但這句詩直白平易,更兼豪氣幹雲。千裏雪山豈是等閑好過的竟還能有“三軍過後盡開顏”的豪氣,這首詩的主人定然是個豪傑將帥
    英雄惜英雄,衛青有一瞬間的神往。
    蘇軾是四川眉山人,以岷峨借代故土。他說故鄉遙遙,我何日才能回去呢接著,他又說百年強半,來日苦無多。人生比不過百年,我如今已經是四五十歲的年紀了,人生將半,未來可能沒有多少日子了。他的哀傷是那樣真切,令人不忍卒讀。
    底下的人紛紛歎了一口氣,那些羈旅在外的官員士子更是深有感觸,沉痛地低下了頭。
    不過緊接著他話鋒一轉坐見黃州再閏,兒童盡、楚語吳歌。山中友,雞豚社酒,相勸老東坡。他在黃州過了兩個閏年,可見是待了很久,連自己的孩子說話都帶上黃州口音了,馬上就要變成半個黃州土著。
    山中友,是說他在黃州交的朋友。蘇軾的朋友很多,文士官員、僧侶道士、農夫耄老、販夫走卒,他們每逢社日都會殺雞殺豬,請蘇軾去喝酒。
    人情慰寂寥,黃州到底還是治愈到了蘇軾。雖然在後赤壁賦裏,他的心中仍有些不平靜,但我們將它稱之為療救過程中固有的反複。
    黃州風物到底是溫暖了他的,一個寥落的州縣,接納了一個傲世而又彷徨的靈魂,蒼冷山色聽見了那個寂寞的靈魂在長夜裏的悲鳴,也看到了他的徹悟。
    後來的蘇軾仍在波折,有天子近臣的榮耀,亦有惠、儋二州的寂寥,可蘇軾似乎總能開解自己。於是在惠州,他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在儋州,他說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他始終相信,此心安處是吾鄉。
    此心安處,是吾鄉。
    靜靜的夜空裏,詩歌的餘韻悠長。
    東晉,潯陽。
    陶淵明這一生見過許多人,也從水鏡裏見到後世的許多人。李白的瀟灑、杜甫的沉鬱、白居易的風流、鬱達夫的悲切可卻從來沒有見過蘇軾這樣的人,他和許許多多後來者一樣仕途蹭蹬、浮沉風波,可卻超越所有人找到一條新路。
    心安,心安。人生何求,但求心安。就像他的心安處,便在潯陽的南山菊色。
    “好一個蘇軾”
    他猛然大喝,渾濁的眼中已有淚光閃爍。
    唐朝。
    王維再一次說出了自己的感歎“蘇軾,有大智慧。”
    旁邊的裴迪歎息著點頭“我平日不懂你說的什麽佛緣,但此番,我算是知曉了,蘇軾確實是超脫之人。”
    他想起水鏡先前所說的後情,斟酌著道“你後來選擇隱在輞川,也是因為心安吧”
    王維淡淡一笑,並不作答。他默念著那句“此心安處是吾鄉”,心想,蘇軾不愧是交友廣泛之人,連自己都相同他做朋友。
    蘇軾的痛苦怎麽不真切呢百日牢獄之災的驚惶、一朝跌入泥潭的寥落、半生輾轉的滄桑他也不過是古代失意文人中的一個,不能因為他是蘇軾,就認為他必然不痛苦,他解脫得輕易。可是也正因為他是蘇軾,他才能一次次在痛苦中堅守。
    於是我們後來寫蘇軾,是樂觀曠達;我們寫“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是他痛定思痛後的灑脫。中國古代文人有樂觀,有悲觀,可隻有蘇軾是達觀。它或許不是滿麵笑容,但卻眉宇舒朗、麵相平和。
    說到這裏,不知道大家會不會想起第一單元錄入的一首詩,峨日朵雪峰之側。
    楚棠將這首短詩貼在屏幕上,看清內容的眾人麵麵相覷
    詩
    “看樣子又是他們的新文學了。”
    歐陽修搖了搖頭,這新文學,著實是太令人費解了些,饒是他忝列文壇魁首,也看得雲山霧罩。
    當年,詩人昌耀因為某些意外被流放到青海,長久的寂靜與悲苦讓他深思。詩中的攀登者,正是詩人心靈圖景的具象化,登山,喻指著詩人對理想的追求。詩人渴望有雄鷹、雪豹這樣強大的生命與他為伍,但陪著他的,隻有一隻小得可憐的蜘蛛。
    雄鷹和雪豹或許是詩人理想的自己,而蜘蛛,是現實的自己。但蜘蛛到底還是攀上了岩壁,弱小的生命也可以享有自然的快慰,和理想的光輝。
    詩人沒有因為自身的寥落、弱小放棄攀爬,而是一再堅持、頑強抗爭,隻為心裏那座雪峰、為他的理想。對心靈的堅守,不外如是。蘇軾,堅守住了自己心靈的高度。
    北宋。
    蘇軾站在原地神情微怔,他是自信的。“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他確信這是自己的詞,因為自出川那日起,他確實是抱著這樣的誌向的。陡然聽到仕途的波瀾,他鬱結的,亦不過抱負不得實現而已。
    四十五十無聞焉
    ,斯亦不足畏也已。
    但後世顯然不這樣評價他,而是記取他在人世浮沉中對道義的堅持,與對心境的磨煉。誰說這些不重要呢他之功業不行,他以詩文情理名世
    他嘴唇嗡動,半晌才吐出一句話“昌耀的詩寫得好。”
    唐朝。
    杜甫麵容整肅遙望夜空。他聽懂了,那新文學雖然語言隔閡頗大,但詩心相類。所謂的攀爬,便是人生的求索;指關節揳入巨石的罅隙,便是在說矢誌抗爭;雪豹、蜘蛛,更是他們慣常用的摹意之象,更遑論其中流露的心誌。
    千古文心本相通。
    他灑脫一笑,向著李白舉酒“太白兄,可願與我同攀雪峰”
    李白舉杯回敬,意態疏朗“固所願爾”
    北宋,神宗年間。
    王安石目光灼灼,眼中似乎燃起熊熊的焰火,如同利箭想要撕裂沉沉黑夜。攀登絕頂,追求理想,他之追求變法何嚐不是如此做不成雄鷹雪豹,他便做蜘蛛。
    朝聞道,夕死可矣
    秦朝。
    嬴政神情冷峻,他解詩卻不沉溺於詩,但他仍要承認名世的詩人自有卓絕風骨。雪峰、心靈的高度,嬴政昂首,他心裏的雪峰,便是大秦強盛,萬世可傳。哪怕萬世不行,總要讓千萬後人仰望。
    如此絕頂,他為何不攀
    蘇軾的灑脫往往讓我們想起李白,是的,有人評價說,中國古代可以稱得上仙才的隻有三個人李白、蘇軾,還有三國的曹植。
    但李白和蘇軾是不一樣的,就像網友說的,李白是入世的仙人,他不屬於這個世界;蘇軾是出世的凡人,他超脫塵世,卻仍有著作為人的親切。所以念奴嬌的結尾,蘇軾選擇的是以酒酹月,如果是李白,他就要奔月而去了。
    略顯俏皮的話語惹得人們會心一笑,汴京城中的趙匡胤一拍大腿喜形於色“這說明什麽我大宋也有自己的李白了”
    客棧裏的蘇軾也是笑眯眯地擺手“後人太抬愛了。我哪裏能和追望太白、子建,忝列仙才之中。”
    “我看說得沒錯。”蘇轍第一次不站他哥,“兄長於世俗中超脫,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以凡人之身出世,優遊自處,怎麽不是得道”
    唐朝。
    李白回味了一下這個評價也忍不住笑開“入世的仙人,出世的凡人,難為他們會說。”
    要是能和這位出世的凡人同飲對談就好了李白不止一次這樣想。
    三國。
    曹植一邊品著仙人凡人、出世入世的評價一邊在心裏點頭這話說得貼切。能與李白、蘇軾二人同登仙才之列,真是他的幸事。
    誒等等,曹植猛然抬頭看向水鏡“隻評李、蘇二人卻不曾提我分毫,所以我便是這一節講解中的陪襯”
    還不如不提呢
    人世苦風波,識盡風波,有人沉淪,有人灑脫。我們慶幸文學史上有一個蘇軾,慶幸他在黃
    州的重生。如果要為他做一個注腳的話,那一定是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悠揚的樂聲再次響起,輕柔婉轉,如春風吹過湖麵dashdash湖麵皺了,有女聲細沙般地流過何處起飛,何處落定,每一步都雲淡風輕
    本作者春山有信提醒您最全的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曆史直播盡在,域名
    這歌聲與他們慣聽的不同,歌詞也是後人的言語,他們雖在疑惑這首歌和蘇軾有什麽關係,卻還是凝神聽著,甚至能無師自通地打著節拍。
    女聲如訴說,仿佛充滿故事感,眾人逐漸沉浸其中。忽然,樂聲一轉,恰如銀瓶乍破,鐵騎突出,畫麵上突然出現幾個潑墨的大字定風波蘇軾。
    緊接著,歌者高唱“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也無風雨也無晴。”
    也無風雨也無晴。
    最後一句吟唱輕柔縹緲,似是曆經千帆後的徹悟。眾人被震撼了,半是為歌,半是為蘇軾的詞。
    唐朝。
    柳宗元不自覺站直了身體,蘇軾的人生經曆、他自己的人生經曆,交織在一起反複出現,文章豈不苦,蘇軾豈不苦可那人卻能有“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氣魄,將萬千蕭瑟盡數拋在身後,一笑置之,難道他柳宗元便要在厄運中自苦,一蹶不振嗎
    何處不是命途他想起好友曾經的勸說,想開一些,笑對磋磨。柳宗元忽然覺得心下一鬆,或許艱難,但他想,他也會如蘇軾那樣徹悟的。
    “夢得兄,可否求一幅墨寶”
    “什麽”劉禹錫有些奇道。
    柳宗元笑得輕鬆“無他,隻我這折扇太過素淡了些,恰好夢得兄在此,便為我題一扇麵,也讓我偷閑一番。”
    “一紙扇麵能偷得幾瞬閑扇麵為何”
    “隻七字也無風雨也無晴。”
    昌穀。
    李賀握在窗欞上的手微微收緊,瘦削的手背上青筋鼓起,隱隱可見血色湧動。他整個人都顫抖了起來,剛剛的歌聲如一道驚雷在他心底炸響石破天驚。
    半晌,肩頭的顫抖消失,扣在窗欞上的手也逐漸放鬆下來,李賀半倚著身子喘息,就像負重之人忽然將巨石卸下,反複平複呼吸。
    恰在這是,門板吱呀一響,李賀的母親端著一碗湯藥走了進來,見到李賀的樣子麵上一緊,慌忙將藥晚放下,腳步淩亂地去扶他。
    “兒啊,你怎麽起來了”
    李賀扶住母親的手,衝她笑了一下“我沒事,娘,把藥給我吧。”
    “長吉”李母微微詫異。
    李賀複又笑得溫和,眉宇間是少有的疏闊“母親不是常說,吃了藥,好得快。”
    話音剛落,堅強的婦人立時紅了眼眶,她想哭,卻又忽然想起了什麽似的,慌忙抹了抹眼淚,重重地應了一聲
    “誒是是,吃了藥好得快,娘這就把藥端給你”
    李賀看著母親淩亂而急切的背影,心中忽然一酸,他抬眼看向水鏡裏未去的詩詞或許,他不該辜負仙人垂下水鏡的一番美意。
    好啦,這首念奴嬌赤壁懷古就聊到這裏,我們以後還會遇到不少蘇軾的作品,不同作品中展現出來的人生側麵不盡相同,但他們都是真實的蘇軾,大家以後每每遇到他,想必會有親人般的親切感,畢竟,他的詩文都很難默啊
    最後布置一下這節課的作業,老習慣背誦全文;另外,請大家聯係本堂課以及你對蘇軾的了解,以蘇軾的口吻,寫一篇蘇軾的流放日記,揣摩他被貶黃州後的掙紮與堅守。期待各位小寶貝的作業哦,我們下節課再見
    說完,水鏡毫不留情地黑了下去,蘇軾看了看屏幕上熟悉地求打賞圖標,又好氣又好笑。
    他斷定,楚棠一定在他的詩文上栽過跟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