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5 章 永遇樂、聲聲慢6

字數:10933   加入書籤

A+A-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曆史直播] !
    綜上可見,這首詞中典故雖多,但每一處都是極為妥帖。它借曆史上的舊事,一表胸中塊壘,寄托拳拳感憤。但是這首詞裏全是典故嗎寫詞人自己的句子有沒有
    嗯
    眾人反應很快,他們雖然沒有課本,但許多人早在一開始就將原文抄錄了下來,熟讀成誦,此時領略一思索便搶答道
    “是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話音剛落,水鏡裏展示出詞句。
    楚棠繼續提問請大家結合注釋,看一看這“四十三年”具體指哪四十三年
    前代人苦於不知後事,直接開擺;後朝詞人卻如同開卷考試“應該是指辛棄疾南歸至今,一共四十三年吧”
    南宋,揚州。
    詞人薑夔正流徙於此。他仕途不順,四次歸鄉參加科舉,俱是名落孫山,隻好四處流寓漂泊。揚州山水靈秀,他早有向往,故而在此駐足。可此時的揚州城到底沒有往日繁華。他想著永遇樂中的詞句,歎了一口氣
    “四野蕭條,寒水自碧。揚州城,哪堪當年烽火啊”
    不錯,課本注釋說了,辛棄疾於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南歸,到寫這首詞時正好四十三年。他登高攬勝,除了曆代興亡入眼,還想起了自己的曾經,想起揚州路上的抗金烽火。這裏涉及到辛棄疾的生平,我們簡單說一下。
    辛棄疾出生在北方的淪陷區,紹興三十一年的時候,金主完顏亮南侵,中原地區的百姓不堪驅使,紛紛起義。辛棄疾也趁機拉起兩千人的隊伍,去投奔義軍首領耿京。他才華橫溢,見識卓越,很快在其中嶄露頭角,被任命為掌書記,主要負責的是起草書檄文告,參與機要。
    “這辛棄疾還會打仗怪倒是文武雙全了。”
    眾位帝王感興趣地挑挑眉。李世民順便嘖了一聲“那宋朝朝廷懦弱,百姓卻是有血性。”
    這麽說著,倒有些為萬民不值了。
    辛棄疾審時度勢,建議耿京歸順朝廷,接受南宋的統一領導。耿京首肯,並派辛棄疾等人奉表南歸。
    眾位帝王愈發讚賞了“赤膽忠心,眼光敏銳,實在是良臣”
    汴京城裏的趙匡胤臉色好上幾分,總算聽到條正常的消息了。一旁的趙光義覷著他的臉色討巧“若不出意外,朝廷與義軍聯合,形勢必會翻然一變吧”
    趙匡胤點頭,還來不及高興,便聽水鏡裏說
    然而,正當辛棄疾在這邊一切談妥,高高興興回城的時候,義軍那邊出亂子了。一個叫張安國的叛徒夥同其他人殺了耿京,投降金國。
    “這這這這不是添亂嗎”
    人家才和朝廷談好,這邊就投降叛國,讓皇帝怎麽想大家很是為辛棄疾捏一把汗。
    南宋。
    陳亮卻是笑了起來“幼安兄當年神勇,每每提起,我便會神往兄當年的馬上英姿。”
    辛棄疾淡笑擺手“謬讚了。”
    消息傳來,辛棄疾當場惱怒,隨即率五十人馳向金軍大營,出其不意抓獲還在和金將宴飲的張安國,帶著他一路疾馳,生生甩開五萬金兵,將張安國活捉,獻俘朝廷。
    豁
    劉徹當場不淡定了“深入敵營活捉叛徒,視五萬金兵如無物,這是天生將才”
    底下的大臣也不淡定了,尤其是衛青和霍去病,他們一個是將領,一個是少年英豪,自然深知活捉叛徒是最好的做法,也知曉這麽做的難度,可辛棄疾竟然做到了霍去病雙眼放光
    “義士驍勇,真想同他一見”
    劉徹聞言表示讚同,他望著水鏡裏楚棠放出的圖片,眼中真是又羨慕又嫉妒,這種人才怎麽不生在他武帝朝呢
    鹹陽。
    嬴政問一旁的蒙恬“蒙將軍,深入敵營,活捉叛徒,全身而退,若是你,有幾成把握”
    蒙恬掩下眸中火熱,謹慎道“臣不敢托大。”
    卻是沒有回答。
    嬴政也不怪罪,他看向水鏡,眼裏閃過一道精光“這辛棄疾,豈止是文武雙全。”
    分明說保守了。
    唐朝。
    有過戎馬經曆的李世民對辛棄疾就更加讚賞了“此子若在大唐,當是一員猛將”
    忠臣點頭,深以為然。這樣的人才,不封將軍,等著落灰嗎明珠蒙塵,不僅是皇上的恥辱,更是他們滿朝文武的恥辱
    帝王個個眼饞,文人們也不淡定。本以為大家在同一個賽道,結果辛棄疾竟然文體兩開花
    李白率先一擲袍袖“英才豪俊,馬上鋒芒迅疾如電,驍勇不下霍嫖姚也”
    那話怎麽說來著,辛棄疾,真是文人裏的霍去病啊
    高適同樣敬佩萬分,他也好刀劍,有將才,對辛棄疾更有一份武人的惺惺相惜,當即拔出自己的長劍,反手瀟灑地挽了幾個劍花,一挑桌上杯盞
    “敬豪傑,敬義士”
    北宋。
    李清照眼睛亮了亮,神采飛揚“辛棄疾竟然這般厲害我本當文武雙全是虛名,沒成想竟是實打實的那叛徒真讓人不恥好在是解決了。”
    易安居士愛憎分明,誇辛棄疾的時候還不忘罵一把張安國。她看向自家父親“爹,辛棄疾將事情解決得如此漂亮,朝廷必然會有所封賞的吧”
    “那是自然。”李格非捋著胡須點頭,眼中同樣含了幾分讚賞,“如此人傑,必當重用。可是”
    他的眼神暗了暗,是啊,如此人傑,為何會有廉頗之歎,又為何是以詩詞揚名呢
    這是辛棄疾傳奇一生的,卻也是他最後的輝煌。撫今追昔間,他不可避免地想起自己“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漢箭朝飛金仆姑。”那時的他,也才二十三歲而已。
    他見過山河殘破,見過中原烽火,見過金兵鐵蹄的肆
    虐。詞裏的揚州,曾是完顏亮渡江窺伺的據點。大家往後也會學到一首詞薑夔的揚州慢。
    楚棠播放了一個小視頻,垂楊寒水,依稀可見是揚州風物,背景裏是淒清的曲,隨後便有一句句詞出現在屏幕上dashdash
    想看春山有信的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曆史直播嗎請記住的域名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這首詞不似蘇軾的飄逸曠達,不似辛棄疾的雄豪沉鬱,也不似李清照的淒婉悲愴,而是寫得清雅空靈,冷僻峭拔,別有一番風騷。可眾人卻無心欣賞這詞的高妙。
    “過春風十裏,盡薺麥青青。真似彼黍離離之境。”杜甫一聲歎息,不忍再看。
    李白同樣歎息“廢池喬木猶厭言兵,何況是人。兵燹之禍,慘烈如斯”
    另一邊,杜牧早從詞意裏猜了個七七八八。那詞裏的杜郎,想必就是在說他。杜牧愛揚州,春風十裏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秀美的揚州令他難忘,可僅僅就是幾百年後,揚州竟已被寫作“空城。”
    他眼眶微紅,薑夔說得沒錯,哪怕他再風流俊賞、才華橫溢,看到那時的揚州城,必然也賦不出豆蔻詞來。
    長歎一聲,他垂眸掩下傷懷。
    宋朝。
    沉默而又悲傷的氣息在王朝蔓延,李清照忍不住哭了出來,那是大宋的揚州城,是她還沒有到過卻心向往之的揚州城。
    另一邊。
    薑夔以手掩麵,他也想青史留名,也想後人誦他詞章。可這一願望當真實現,他卻無法笑得開懷。
    “若可以,某寧願不曾有過這首揚州慢。”
    誰說的國家不幸詩家幸呢他隻想要金甌不缺。
    薑夔是南宋詞人,這首詞描寫的就是被金兵洗劫的揚州。可即使是這樣殘破的城池,也有不屈的百姓。抗金的烽火何曾熄過這火一直燒到了辛棄疾的心裏,烈火燎原。他是這火裏淬出的鐵劍,劍光所指,隻願為王朝君父,斬下侵略者的頭顱。
    可君王偏要將他棄置。他滿腔熱情,上書北伐,但朝廷卻反應冷淡,主和派始終占據上風。不僅如此,他們還不信任辛棄疾。因為辛棄疾是自北方歸順來的,這樣的人被稱作歸正人,宋廷認為,這樣的人在立場上是可疑的。
    “不是”劉徹看不懂了,“歸正人就不是宋人了辛棄疾都單槍匹馬如敵營了這忠心表得還不夠”
    這樣的人才你們不要可以給朕啊他一甩袖子,恨不得在那宋朝皇帝的腦袋上狠狠地敲兩下。
    鹹陽。
    嬴政蹙眉冷聲“腦子是個好東西。”
    咳李斯忍笑。腦子是個好東西,不想要可以扔掉。陛下真是越來越幽默了。說起來,他們這些人來自六國,可陛下卻從來沒有懷疑過他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陛下真是一代雄主啊
    轉頭看了看水鏡,李斯在心裏搖頭。皇帝的水平,當真參差不齊。
    南宋。
    辛棄疾苦笑一聲,並不說話。一旁的陳亮有心安慰他,卻不知從何開口。正躊躇間,忽然聽得門外一陣響動,二人抬頭,遠遠看見幾個內侍步履匆匆的走了進來。
    u春山有信提醒您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曆史直播第一時間在更新,記住
    宮裏的人
    二人對視一眼,眼中具有幾分疑慮。須臾,那內侍已經上前,高呼著陛下口諭。他們不暇多想,慌忙行禮,垂首聽宣。
    “陛下口諭,命辛大人即刻入宮,不得有誤。”
    這辛棄疾領旨,覷著這傳旨太監的臉色,試探著問“不知陛下此番急召,所為何事”
    內侍是個機靈人,難得的是心性純正,聽了水鏡的講述,對辛棄疾早生出幾分敬佩,當下便笑道
    “這小人就不知道了,隻是小人看著陛下神色焦急,這不,就馬不停蹄地趕過來了。”
    “公公稍待,且用杯茶水,待我換件外袍再入宮麵聖,不置可否。”
    “當然,當然。”內侍滿口答應。
    辛棄疾頷首謝過,令人引著他們去前廳歇息了。陳亮揚著脖子,確定人走遠後便回過頭來,有些焦急地說道
    “幼安兄,陛下此次傳召,也不知是福是禍。莫非是看了這詞中影射,心生惱怒”
    他並非杞人憂天,雖然宋朝的文字獄沒有後來明清兩朝那樣恐怖,但沒有皇帝願意被指著鼻子罵,這也是文人寫詩作詞多用典故的原因之一。
    辛棄疾微一沉吟,開口道“陛下是聖明之君,應當不會如此。我先入宮看看,再思應對。”
    他心裏還有些隱隱的期待沒有明說,如果是,陛下聽了楚姑娘的講述,再燃壯心,那該有多好。
    四十三年間,他有近二十年被閑置,而被任用的那二十多年,又有差不多三十七次調動。他有軍事之才,朝廷非讓他在內政上消磨;他在內政上屢有功績,卻又被權貴彈劾。這把鐵劍,就這樣時而被燒紅捶打,時而又被擲入寒水之中。
    按理說,宋孝宗趙眘是最有望幫南宋、幫辛棄疾實現願望的人。他是趙匡胤的後代,不像高宗趙構那樣懦弱又擺爛,早年還組織過隆興北伐。
    南宋。
    聽到自己名字的趙眘不由得一愣,水鏡不是,要罵他吧
    北宋。
    趙匡胤冷哼一聲“還知道北伐。”
    要不然他這個祖宗就要被氣死了
    不對等等趙匡胤的後代,這大宋的後世之君,哪個不是他的後代,也值得單獨一說難道有人篡位趙匡胤眼神一凝,他兄弟不多,若當真有心篡位他猛然抬頭,審視的目光鎖定一旁的趙光義。
    趙光義被他看得心髒直跳,幾乎一瞬間覺得自己的齷齪心思無所遁形。強行鎮定下來,他趕緊舉手表忠心
    “皇兄您別看我啊,臣弟對您可是忠心耿耿,您怎麽一下子就懷疑到臣弟的身上了說不定是後朝的事呢”
    趙匡胤懷疑地看著他,趙光
    義半點不怵,硬著頭皮和他對視。趙匡胤放下心來“諒你也不敢。”
    話是這麽說,卻到底是存了幾分疑慮。
    但由於主將之間互相傾軋,北伐最終失敗了,又與金朝簽訂隆興和議,主和派重又占據上風。辛棄疾很堅定,上書皇帝並當時的宰相,客觀分析宋金局勢,製定了詳細的戰略計劃,鼓舞鬥誌,堅定他們的必勝信念。嗯聽起來有點像論持久戰
    人才啊人才啊
    秦皇漢武等人盯著水鏡,恨不得穿越到宋朝把人給搶過來。
    然而宋孝宗壯心已失,對此的表示是已閱不回。辛棄疾對此非常鬱悶,卻也無計可施。不過宋孝宗也沒有徹底擺爛,他開始專攻內政,將辛棄疾派到地方。君王的態度會影響朝臣,於是朝野主和的論調又甚囂塵上了。
    辛棄疾在地方幹得不錯,可是心中到底不平,他忘不掉揚州路上的烽火。後來孝宗退位,宋寧宗趙擴即位,形勢日艱,辛棄疾又被罷官隱居。半生磋磨,他隻能再夢中,再回到那吹角連營了。
    楚棠放出那首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壯烈而又悲憤的詞作引得眾人又是一陣感傷。義士彈鋏,寶劍悲鳴,為那個“報國欲死無戰場”將帥詞人悲鳴。
    他的心中放不下的始終是家國天下,所有憂思俱與國運相連。他寫摸魚兒,用“君莫舞”告誡朝中奸佞,憂心忡忡的,是“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煙柳斜陽,恰似日薄西山的南宋朝廷。他準確地預見到了危機,卻又無能為力。
    開禧三年,也就是寫完永遇樂之後的第二年,朝廷再次急詔辛棄疾,他有心成行,卻重病在床,難遵詔令。
    公元1207年,秋九月,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老病交加的辛棄疾仿若回光返照一般,用盡全身力氣高呼兩聲“殺賊殺賊”溘然長逝。這位詞壇的飛將軍,隻能是詞壇之將了。
    楚棠的聲音帶著歎息,似乎有無盡的悵恨,穿越了時光也沒有半分消歇,就這樣沉重地響在所有人心上。
    南宋。
    獨自留在院中的陳亮早已躬下腰,扶著桌案大哭起來“真鼠枉用,真虎可以不用。幼安兄,你苦啊”
    北宋。
    李清照哭得眼睛都紅了“如此男兒,一腔赤誠,怎麽會落到抱憾終生的地步”
    蘇軾王安石歐陽修等各自悲傷,不是不曾見過聽過壯誌難酬的詩人文士,可在沉重的家國悲哀之下,沒有人能似辛棄疾這樣悲壯。
    唐朝。
    李杜元白等俱是一歎“辛棄疾可為官、為將,可偏偏最終成了一個詞人,可悲,可歎呐”
    一時間,他們似乎在辛棄疾的身上照見了自己。可他們的遺憾尚有後人言說來償,但辛棄疾呢那是國恥難雪,北伐無望。用楚棠之前的話來說,他是寧願不
    要這詞壇飛將之名,而隻願馳騁疆場,一雪國恥啊
    辛棄疾少時,曾由祖父辛讚教養長大,祖父崇拜名將霍去病,所以給孫子取名棄疾。霍去病馬踏祁連、封狼居胥,使匈奴異族再不敢犯邊,他崇拜霍去病,何嚐不是希望南宋也出一個霍去病那樣的人物,為國雪恥孫子辛棄疾的身上,寄托了他所有報國的期盼。
    可惜,棄疾似去病,宋皇非漢武。縱有驚世才,駢死槽櫪間。或許宋朝,最擅長的就是磋磨武將。可即便如此,我想,辛棄疾的英魂仍會如陳毅元帥詩中所寫此去泉台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隻因他說過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
    話音剛落,水鏡倏然一黑,依稀隻見一燈如豆,仿若鐵膽詞人凍餒而不熄的赤心。有女聲悠揚高唱
    寒衣北望,望何處,烽火慢杜鵑路
    和著歌聲,人們看見了盞盞燈火下鐵刃猶寒的長劍,看見了他們從未見過卻一眼便知正是後人所繪的辛棄疾,看見了錦旗獵獵、戰馬空垂、箭矢刀光,看見了詞壇飛將身騎白馬,一劍能擋百萬兵,也看到了畫麵上密密麻麻飄過的文字,懷念的、惋惜的、讚揚的、喟歎的
    長空寂靜,隻餘宮商久久回旋。
    去往皇宮的辛棄疾停下腳步,神色動容,難掩淚光。他知道,那是後人為他作歌,而上麵飄過的文字,是後人對他的記誦。他的赤膽忠心,他的報國之誌,曆史記得,百世可知,可偏偏他的君王不知千秋萬世名,可抵此時憾
    他忽然想放聲痛哭。
    陪著他進宮的內侍也在悄悄抹眼淚,太慘了了,辛大人這樣忠心耿耿的人,怎麽會那麽慘呢
    秦朝。
    嬴政深吸一口氣,他本是堅毅之人,不為外物所動,卻最是見不得忠臣良將遭棄,更何況這良將念茲在茲的還是北伐異族,一雪國恥。
    “詔令。”
    他目視前方,目光威嚴,仿佛正在注視著那個千年之後鬱鬱不得誌的詞將。
    “辛棄疾胸有韜略,赤膽忠心,殷殷為國,著令統率兵馬,揮師北伐,驅除敵寇,光複中原”
    南宋給不出的詔令,他大秦來給
    堂下諸臣望著上首的君王,內心一片火熱。他們明白,辛棄疾的經曆令人唏噓,陛下此為哪怕莫名,卻是真的想要撫慰那一生磋磨的報國誌士。怎麽不讓人歎惋呢辛棄疾明明是將才,卻以詞名世。
    他們心中傷感,最終也隻是肅容拱手“謹受命”
    漢朝。
    劉徹心情複雜,他本來應該驕傲,後朝不僅崇拜他的將軍,還奉他為明主,可是那樣的遺憾與悵恨卻讓他高興不起來。他環視堂下,衛青眼露不忍,被追憶的霍去病更是因為年少,正不可抑製的掉眼淚。哪裏是後人可惜宋皇非漢武呢他也可惜沒有辛棄疾這樣的臣子啊
    “司馬相如,”他沉聲道,“朕希望你給辛棄疾寫一紙詔令。”
    以大漢王朝最深廣宏富的筆墨,給辛棄疾寫一紙詔令。
    唐朝。
    無論是李世民還是武則天都做出了如秦皇漢武一樣的決定,李世民甚至還抽空覺得有些不平
    “你們說這宋皇非漢武是不是有失偏頗辛棄疾完全可以來做朕的李藥師嘛”
    而且自己比漢武帝能打,還禮賢下士,怎麽看都更符合“明主”的條件啊
    李靖
    長孫無忌等人
    陛下說的,倒也沒錯
    南宋,皇宮。
    宋孝宗的心髒砰砰直跳,他錯了,不是辛卿想不通,是他沒有想通,是他棄國恥於不顧,棄忠臣良將於不顧,將上天賜給他的冠軍侯辜負,辛卿的詞諷刺的不是他卻又勝似是他他猛地一下站起來,雙目發紅,有些失態地喊道
    “辛卿呢辛卿怎麽還沒有到”
    話音剛落,有人龍行虎步跨門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