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6 章 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5
字數:11763 加入書籤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曆史直播] !
如果說要點檢先民們關於災難的記憶,瘟疫一定是其中最濃墨重彩的部分之一。
正如從最初的甲骨文中便能發現“瘧”這個字,人類與瘧疾的鬥爭自殷商時代便已開始,可縱有先聖如神農、岐伯者,仍未能窮良方除瘧而濟民,人們甚至認為這是瘧鬼作祟。畢竟人力,自是不可抗衡於鬼神。
可是現在,這個千年之後的小姑娘竟然跟他們說,瘧疾已經被消除了
張仲景率先坐不住,“蹭”地一下站了起來,滿臉不可置信“神仙之力簡直是神仙之力”
東晉。
葛洪和妻子對視一眼,兩人目光中都寫滿了不可置信“娘子,後世沒有瘧疾了”
鮑姑同樣激動不已,眼中含淚“百姓再也不用受瘧疾之苦了”
唐朝。
孫思邈回過神來仍是覺得震驚不已“消除瘧疾,他們他們到底是怎麽做到的”
北宋。
向來穩重的歐陽修也有些恍惚了,他下意識地張了張嘴,聲音有些縹緲“聖俞兄,這些後世人,莫非真能通仙神不成”
儒家典籍熏陶出來的歐陽子並不是好怪力亂神的人,屬實是這話太讓他震驚了。
一旁的梅堯臣懂得好友的心情,因為這也正是他想說的。
“太不可思議了”他喃喃道。
困擾了他們幾千年的瘧疾就這樣被消除了不是說青蒿素也隻能用於治療嗎後世人到底用了什麽辦法啊
此時此刻,這是水鏡下眾人唯一的想法。而秦皇漢武等帝王並隨侍的禦醫、大臣早在震驚後打起了十二分精神,準備好好聽上一聽接下來可能會說到的的治瘧良方。
索性楚棠也並未讓他們失望我國的瘧疾流行史已有數千年之久,自殷商時代起我們便開始了與瘧疾的鬥爭。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70以上的縣都是瘧疾流行縣,而在1970年,我國的瘧疾發病人數已經超過2400萬,即使比起如今非洲瘧疾最嚴重的地區也不遑多讓,人民的生命安全受到嚴重的威脅。於是,黨和政府下定決心要控製瘧疾。
這時候製度的優越性就又體現出來了。我們現在國家層麵上製定了防瘧規劃,接著,省、市、縣、鄉、村等各級政府、基層組織按計劃推進有關工作,依托我們的衛生保障係統,安排專人直接從事瘧疾的防治。
瘧疾問題實際上也是一個衛生問題,我們知道,作為一種寄生蟲疾病,引發瘧疾的元凶瘧原蟲主要是靠蚊蟲叮咬傳播的,熱帶潮濕、蚊蠅多得地反複就容易爆發瘧疾。
所以,我們在重點流行區域進行了防蚊滅蚊工作,有條件的還可以掛上蚊帳啦,保持幹淨、衛生的生活環境。
對於已感染的人群,則會予以重點的救治,並定期複查。
“因地製宜、分類指導、突出重點、反複鬥爭。”
這
是我們從轟轟烈烈的抗瘧鬥爭中總結出的寶貴經驗,而這一經驗如今也隨著援外隊伍一齊走出國門、去往非洲,繼續為全球健康事業發揮著餘熱。
為了防止課程的無聊,楚棠在t中插入了一些圖文資料,邊講邊進行展示。包括當年國內瘧疾流行的數據、一些地市關於“定期消滅瘧疾”的宣傳畫,以及滅蚊運動、基層瘧疾防治,甚至是非洲援外培訓的照片。
這可大大方便了底下一大群老祖宗,許多人手上的筆幾乎就沒停過知識點太密集了。
不少儒生官員士大夫們紛紛感歎不已“真乃聖朝仁義之邦啊”
自上而下啟動防瘧規劃,卓有成效之際還不忘惠外邦而柔遠人,造福於萬方之民。他們在故紙典墳裏追摹聖人之治,可如今對上這後世中國,想來唐堯虞舜亦難免相形見絀了。
民間鄉野同樣議論紛紛“瘧疾竟然是蚊子帶來的,天呐”
一位婦人驚懼著,趕緊將自己的衣服攏緊了些,生怕被蚊蟲趁虛而入。
“我剛才拍死了一隻蚊子啊救命我不會的瘧疾吧”
一個小夥驚恐地捂著自己臉上被蚊蟲叮過的地方滿是惶然,這一聲讓周圍的人騷動了起來。
“我剛剛也拍死了一隻蚊子”
“我也被蚊子咬了”
“天呐”
對疾病的恐懼最是樸實,這些鄉野小民堪堪聽到蚊子傳播瘧疾,投射到當下的情境中又怎能不害怕立時便是一派喧然。
還是一位老醫者站了出來,張開手高聲安撫道:“靜一靜,大家靜一靜”
眾人聞聲安靜了下來,老者接著道:“鄉鄰們,夏秋多蚊蠅,咱們這誰沒被叮上幾口,但得了瘧疾的又有幾個想來並不是所有蚊子都有瘧疾,大家莫要驚慌,莫要驚慌啊”
老者是這一帶數一數二的名醫,深得鄉民們信任,聽他這麽說,眾人心裏安定了幾分,但到底是瘧疾,他們難免害怕。
“可是老大夫,這楚姑娘也說了蚊子身上有那啥,瘧蟲。我們大夥聽著實在是有些心慌啊”
一個青年說出了大家的心聲。
“這好辦。”老者定了定神,“蚊蠅怕煙熏,大家回去用艾草、蒼術之類將住處熏一熏,平日裏身上也佩戴些艾草包之類的物件,應是可以防治一二。”
他也是從水鏡的講述裏得到的靈感,眾人一聽,蒲艾這類物什他們端陽之日也會采集一些收在家中,滅蚊又是剛剛楚棠說到的,估計錯不了,當下心裏便安定了幾分,七嘴八舌道:
“老大夫這法子可行,我這就回家試試”
“俺也去”
“俺也是”
一群人鬧哄哄的各回各家,想試試這新的防瘧法子。
明朝。
李時珍激動得手抖顫抖了起來:“原來如此原來如此”
瘧疾竟是通過蚊蟲叮咬傳播的他想起先聖醫書,或言瘧疾是由
空中邪氣而生,或者幹脆說是瘧鬼作祟,故而醫藥之外,有祈穰驅邪法、以詩治瘧法,誰曾料到罪魁竟是一隻隻攜帶瘧蟲的小蚊子呢
李時珍看著水鏡裏參與基層防瘧人員的圖片,眼中有欽佩又有羨慕。能參與這樣造福萬民的事務,是多麽有意義啊
他神色湧動,心中有什麽破土而出的東西正迅速增長。
秦朝。
最先出生的竟然是李斯“縣這個縣是郡縣的縣吧我們秦製沿襲千年了”
眾人聽了李斯的話才反應過來,神情俱是難掩激動,而那些反對郡縣製的大臣則是神情晦澀,並不言語。
堂上的嬴政沒管他們的眉眼官司,郡縣優於分封,他自是有這個底氣的。他沉吟著“體製的優越性”
這不是他第一次聽楚棠這樣說,卻每次都覺得雲山霧罩“省、市、縣、鄉、村,這便是後世王朝的規劃麽”
李斯聞言也斂了神色,跟上自家陛下的思路“省、市、縣、鄉、村,想來是層層往下,五級成縱,上承朝廷,由此上下成線,上通下達自成一體,這個規製甚是清晰啊”
內行看門道,提出郡縣製的李斯怎麽會看不出後世行政規劃的精妙之處,腦子裏當下就想了個來回。
嬴政見狀點了點頭,李斯腦子確實轉得快“朝廷規劃,各級依令而動,政令通達,倒也明智。”
他說得克製,將之與大秦正在推行的郡縣製作比較,覺得若單從上通下達的縱線來看,大秦並非完全做不到,那楚棠反複言說的製度優越性,到底體現在何處
漢朝。
劉徹聽完先歎了一口氣“泰半州縣瘧疾成災,難怪後世的朝廷要采取這麽大的行動。”
他擰著眉,隻覺後世屬實太多災多難了些。
“不過舉全國之力治瘧,倒也真是好魄力。”
劉徹誠心誇讚,竟莫名生出一種子孫爭氣的驕傲感。
“各級都有專人從事瘧疾的防治,後世膽魄不小,決心也不小啊”宰相讚歎著。
“疾疫流行,農時戰事都會耽擱。”劉徹正色道“上麵提到的法子可都記下來了”
這話卻是在問隨侍的醫者了。
“回陛下,已經記錄妥當了。”
那醫官擦了擦汗,呈上手中的書簡。圍觀後世防瘧的一角,倒是讓他的心砰砰直跳起來。
劉徹頷首,接過內侍呈上的記錄,向台下揚了揚下巴“眾卿,可有什麽想法”
唐朝。
長孫無忌率先抓住一點“依托衛生保障係統,是說他們各級都有公立醫院”
實在是先前對公立醫院的討論太多了,一聽楚棠說衛生保健係統,長孫無忌瞬間就聯想到了這個。
其他人一愣也回過味來,這種全國協作的政令規劃確實由官方單位配合會比較方便,但是
“村落裏都設立醫院,也太豪橫了吧”
這得多有錢啊
貞觀君臣被這一出震驚了,末了還是李世民先平靜下來,冷靜地分析道
“若要將醫藥納入官府之中,那各級想必都要顧上,因地製宜的話,或許村落裏的規模小一些”
他思忖著“若上下通達,一呼百應,由官府出麵組織防瘧,的確大有可為啊”
“隻是他們的百姓”李世民也不知是驚詫還是羨慕:“也太配合了吧”
他們都是大唐政治的中心人物,稍想一下就明白,這種自上而下的全國性活動,州郡縣與朝廷的配合是一方麵,百姓能聽多少、落實多少又是一方麵,官府依令或許他們猶有信心可為,但這百姓也這樣配合後世到底是如何組織動員的
“無論如何,後世的做法也給我等了一二借鑒。”
想不通便不想,他們就吸收好的方麵,再因地製宜嘛長孫無忌反應很快,當即出言開解。
房玄齡聞弦歌而知雅意,一捋胡須,笑眯眯道“恐怕不止一個長安醫院咯”
說罷,二人對視一眼,複又將目光轉向上首的君王,君臣幾目相對,一齊心照不宣地笑了起來。
北宋。
王安石對那句“反複鬥爭”格外讚賞“天下之大事者,未有一蹴而就,艱險反複,唯誌堅者可達可成,正如變法強宋阻礙良多,我便與他們反複鬥爭,九死未悔”
明朝。
朱元璋張羅著讓人把水鏡上的防瘧宣傳畫摹下來,尋思這可比密密麻麻的告示好懂多了。
而唐初的山穀裏,讓李世民心心念念的未來長安醫院院長、藥王孫思邈則是深吸一口氣,仿佛下定決心一般對身邊的弟子說道
“尋得青蒿後,我等便去長安吧”
弟子眨眨眼“去長安做什麽”
孫思邈輕輕巧巧“麵聖”
查資料的時候u還看到屠呦呦女士還曾參與50年代血吸蟲病的防治。血吸蟲病同樣是當年危害極大、流傳度極廣的一種傳染病,大家聽名字就明白了,這也是一種寄生蟲病,在古代被稱作水蠱。
水蠱
眾人一聽就明白過來了“又是蟲子”
再說下去,他們就要談蟲色變了。
前麵不是說赤壁之戰曹軍爆發瘟疫嗎有學者就認為其實是血吸蟲病。
嘶
曹操代入了一下,頓時頭皮發麻,還好還好,沒被蟲纏上。
他鬆了口氣,心裏又有點不爽:“哼,怎麽江東的軍隊就不怕血吸蟲”
血吸蟲病同樣與衛生有關,尤其是被汙染的水源。說到這個u又想起了之前在網上衝浪看人說,霍去病的死就是因為喝了被汙染的水源。
漢朝。
熱熱鬧鬧的未央宮倏地一下安靜了下來,禦座上的劉徹回過神來瞬間彈起“去病死了”
但這個說法也有問題,其實有一說一,小霍這千裏奔襲的,鐵打
的身體也吃不消,可能是轉戰千裏把自己地氣血耗沒了。唉,想想就可惜,才二十四歲,大學畢業沒幾年呢天妒英才。
本作者春山有信提醒您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曆史直播第一時間在更新記住
這下連衛青也站不住了,眼眶立時通紅“去病,你唉”
他別開臉不忍再說。
上首的劉徹同樣不可置信“二十四歲,朕的冠軍侯就沒了”
嗬嗬,天妒英才,天的兒子第一次想罵這賊老天。
未央宮裏的一幹臣子也是震驚得說不出話,水鏡裏霍去病封狼居胥的戰績還曆曆在目,陛下甚至指望著這位未來的將軍開疆拓土,結果將軍年紀輕輕就沒了
眾人看了一眼站在衛青身邊的小霍去病,沒防備心頭一酸。
還是個孩子啊
收獲驚天消息和眾人或震驚或同情目光的霍去病眼皮動了動,突然道“那時候匈奴滅了吧”
一句話惹得劉徹都有些破防了,多好的將才啊這種時候了還記掛著是不是把匈奴給趕走了。
一把將小霍去病拉過來,他說道“不止是匈奴,朕還等著冠軍侯衛我大漢疆土呢,可不能再玩命地打仗。”
衛青讚同地點頭“陛下說得是。”
他接過話瞪了自家外甥一眼,千裏奔襲,他聽著都心驚。
衛青總算明白自己先前那股不好的預感是為什麽了,才二十四歲他的眼眶又開始泛紅,狠狠告誡道
“也別亂喝水”
未來的冠軍侯乖巧地向著舅舅點頭,心裏卻是想著,不亂喝水沒問題,千裏奔襲嘛霍去病設想了一下那個場景,隻覺熱氣有些上湧。
默默地在心裏給自家舅舅道了個歉,兵貴神速,舅舅會懂他的。
一說這好像又有點跑題,但血吸蟲的傳播源之一確實是含蟲卵的生水,這也是古代血吸蟲病最主要的傳播途徑。所以多喝熱水真不是一句廢話高溫殺菌嘛,把水煮沸再喝就是最經濟的消毒方式。
嗯,這個聽懂了。老祖宗們重重地點頭,迅速拿小本本記下多喝熱水。
未央宮裏,劉徹等人難得想法一致不跑題,不跑題,這怎麽能是跑題呢這是天大的正題
將楚棠講的內容畫了個重點,劉徹決定給霍去病派個禦醫貼身看護。
好好的冠軍侯,這次可不能折了。
和消除瘧疾一樣,血吸蟲病的防治也得益於全國大協作,黨政人民配合一心,無往不利。
如今,或許這個疾病的名稱大家已經相當陌生了,但我們仍可以從偉人的詩裏感受到當年的喜悅與豪情。再狂肆的“瘟君”又如何呢六億神州盡舜堯,何事不能成
水鏡上出現一首七律,還是熟悉的豪邁氣魄,仿佛指點江山的逸興者,不吝筆墨笑談著神州振奮事。
唐朝。
李世民沉吟著那句“六億神州盡舜堯”,當年孟子曾與曹交論對,言,人皆可以為堯舜,以勉勵人人
向善、有所作為。李世民也信奉著先賢所教,記住了民貴君輕、君舟民水的誨言。
但是這個偉人和自己不一樣,他是當真信奉神州盡堯舜的話,並將自己治下的一切成就歸功於人民。
“人民”李世民咂摸著這兩個字,“你為何那樣相信人民”
有這樣疑惑的還有劉徹,他比唐太宗還要疑惑不解。
捫心自問,消除瘧疾和血吸蟲這樣的事,絕對是大功一件,他會高興於自己決策妥當,會嘉獎州郡長官部署得力,會感頌皇天後土庇佑唯獨不會說六億神州盡舜堯。
為什麽這個偉人就能自然而然地說出這句話
劉徹覺得自己的心情有些矛盾,他一麵覺得那個人氣魄超然百世難見,一麵又覺得對方十分危險。
北宋。
歐陽修歎息一聲,不無感歎道“是我狹隘了哪有什麽仙神之力,分明是凡人之力啊”
梅堯臣跟著搖頭“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我倒寧願是仙神之力了。”
神州盡舜堯,原來不是先聖的書中願景嗎
太難以想象了。
防治防治,防和治總是結合的,我們用的是消除而不是消滅,是因為客觀來說,病菌是不存在完全消滅的。預防,是最大程度讓人民免於其傷害,而針對性的藥物,恰恰是為不幸染病的人最後一道防線,青蒿素扮演的,正是築防的角色。
所幸,屠呦呦女士給飽受瘧疾之苦的人民帶來了青蒿素,又讓世界看到了中醫藥的價值。我們也希望,她的這一小步,會成為人類醫學史上的一大步。
楚棠做著總結。
另一方麵需要注意的是,站在領獎台上的是一位女性。
自諾貝爾獎創立百年間,數百位獲得者中,女性隻有不到二十個人,而理化類女性獲獎者更是屈指可數。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屠呦呦女士的獲獎,不僅是中國女性的驕傲,更是世界女性的驕傲。她在新的天地裏、在理想信念的照耀下大踏步前行,而這樣前行的步伐在以後定然也會更加堅實有力。
檢溯曆史,屠呦呦女士並不孤獨。西漢的義媯,被譽為巾幗醫家第一人,曾被漢武帝召入宮中,專為皇太後治病;
東晉的鮑姑,精通針灸之法,是醫學史上第一位女灸學家;宋代的張小娘子,是仁宗親稱的“女醫聖”;明代的談允賢,更有女醫雜言傳行於世。
此外,還有抗金女將梁紅玉、女性科學家王貞儀、鑒湖女俠秋瑾、建築學家林徽因,以及共和國的一眾女性前驅與後繼任何行業我們都可以看到女性的身影,她們擁有著柔韌而厚博的力量。
婦女能頂半邊天。我們有理由相信,將來,會有更多的“屠呦呦們”在新時代茁壯成長,為社會主義事業,增添更大榮光
話音剛落,宮商陡起,無數或清麗或颯爽的身影浮現在水鏡裏。
“是誰說女本柔弱
是誰定紅顏為禍
我不是易碎花一朵
亦不拘賢良淑德”
嘹亮灑脫的歌聲和著水鏡裏或陌生或熟悉的名姓身影,有女子浣紗紡線、教盡天下女紅;有女子將一柄長劍舞得矯若遊龍;有女子爬高走低繪下繁複樓閣;有女子麵對屠刀凜然不懼
短短歌謠唱不盡,煌煌史冊書不盡。
西漢。
義媯早已是淚流滿麵,她忽然明白了,自己的榮耀不是未來會入宮為太後治病,而是盡己所能更多的濟世救人。
東晉。
鮑姑顫抖著手撫過布包上鋥亮的銀針,銀光閃亮,仿佛照耀著她的前路。
北宋。
張小娘子毅然抓緊包袱,打算踏上入蜀尋藥的路途。
明朝。
談允賢認認真真地將醫書翻開,準備挑燈夜讀。
清朝。
王貞儀嘔盡心血,強撐著枯瘦的手指將自己的所學一一記於紙上。
汴京城裏,李清照手眼並用記下水鏡中的一個個名字,想要為這些奇女子詩誦詞記。
而更多的女子則是睜大眼睛緊緊盯著半空中的水鏡,生怕漏過一個人、一個字。
她們有的是名行於世的賢媛淑女,有的是默默無聞的螢火苔花,無論是哪一類,她們都不曾意識到自己也有讓史書銘刻的價值。
可現在,有什麽東西不一樣了。
她們遲疑而又決然地伸手,仿佛看到水鏡裏那些或明媚或鏗鏘的女子也向她們伸出手來。
柔韌的手一交握
萬古幽寐何足懼,一片丹心向陽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