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柳暗花明

字數:2810   加入書籤

A+A-


    山中明燈照前程!
    2007年10月15日,新華每日電訊的頭版頭條,是一篇名為《我有一個夢想》的報道。這是林菁菁連夜趕出來的稿件,交到主編手中之後,迅速過稿排版,趕在第二天一大早,登在了每日電訊頭條。
    新華網同時全文登載了這篇報道,各大門戶網站紛紛轉載,幾乎是在一夜之間,張寒梅的那個“不切實際”的女子高中夢,傳遍了全國。
    集中在一起開會的十七大代表們,當然也看到了這篇報道,第二天全體大會的時候,許多代表紛紛好奇地打聽,誰是張寒梅,誰是那個異想天開想要辦免費女子高中的女老師。
    來自教育係統的代表們更是聚在一起,討論這位平凡又偉大的基層女教師。
    “實在太不容易了,”其中一位同樣身為教師的代表歎息“我自問自己做不到她這個程度。這個年代,想要辦女校,可想而知阻力有多大,她居然堅持募捐五年。”
    “關於張老師辦女校的這個想法,”另一位女性教師代表說道“社會上的爭議肯定會有,但我覺得想法和初衷沒有問題。貧困地區重男輕女的現象一直客觀存在,貧困線以下家庭的女孩子失學率就是高於男孩,這是事實,客觀事實為什麽不能提?女性權益這個話題年年都在提,但像是張老師這樣,有想法,也肯實實在在的付出行動,積極為貧困家庭的女孩子爭取權益的,實在是太少了。”
    “是的,所以力所能及,我打算捐一點。”有一位教育係統代表立刻說道“為教育扶貧事業盡點力。”
    “我們還可以搞個聯名呼籲,”又有人提出新的建議“引起上級主管部門的重視,以及社會關注。”
    這片報道引起了代表們的廣泛關注,當然也引起了教育主管部門,以及地方政府的關注。和張寒梅同為十七大代表的市長很快找到了她,問了她許多關於哪篇報道的問題,當然了,市長最主要關注的,還是張寒梅那個女高夢。
    “張老師,對不起了,”知道了所有來龍去脈之後,市長誠懇地向張寒梅道歉“其實我今天來找您之前,已經打電話回去,找馮美蘭同誌聊過了。我們的思想被限製住了,不夠開放,隻考慮到辦性別限製中學是不是合宜,把貧困家庭男孩隔離在外是不是合理,沒有考慮到你們基層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難。您的想法我了解了,偏遠山區的貧困問題,就必須先從提升婦女素質入手,您的邏輯沒有錯,是我們錯了。”
    “市長,您別這樣說。”張寒梅趕緊擺擺手“您和我的初衷其實都一樣,都是為了山裏的孩子們著想。”
    “張老師,您放心,”市長當場向張寒梅做出了承諾“咱們市裏,會盡力支持您辦校,等咱們回去,市裏立刻開會研究,看能拿出多少財政撥款來給您,咱先把校舍建了,審批手續過了再說。”
    市長是說……打算從財政拿錢幫忙辦女校??張寒梅立刻驚喜地幾乎哭出來。她立刻握住市長的手,不停地搖晃著“市長!謝謝您,謝謝您了!我替咱們大山裏的姑娘們謝謝您,是您給了她們一條出路呀!”
    “張老師,”市長笑著搖搖頭“弄反了,是我該謝謝您才對。要不是您昨天那篇報道點醒了我,我恐怕還困囿於老思路裏呢。”
    張寒梅開完會離開北京的那一天,林菁菁特意帶了大包小包的禮物去送她。見到張寒梅之後,林菁菁先從包裏掏出一個厚厚的信封遞到張寒梅手裏。
    “張老師,給,”林菁菁說道“我和同事們湊的,錢不多,幾萬塊而已,給您辦女子高中用。剩下那些,都是我和同事們一起捐的物資,都是給孩子們的,還有些營養品是給您的,您千萬不要推辭。我的電話號碼您記好了,等學校辦起來,您給我打電話,我要去采訪。”
    聽說是辦女校的捐款,張寒梅毫不猶豫地就將錢接在了手中“菁菁,謝謝你呀,我們市長已經說了,回去以後就研究從財政撥款給我建校舍,先過審批手續。你可真是我的貴人呀!”
    “張老師,”林菁菁搖搖頭“我不是您的貴人,您是那些大山裏的姑娘們的貴人。您瞧,我說對了吧?一切都會柳暗花明。”
    是的,一切柳暗花明。
    張寒梅回到平安鎮沒兩天,新任縣委書記給她打來了電話,讓她去縣裏一趟,說是有些關於辦學的問題想要找她商量。
    張寒梅一到書記的辦公室,書記就向她宣布了一個好消息,市裏和縣裏決定分別拿出一百萬財政撥款,給張寒梅辦學。
    “這次沒什麽阻力,”縣委書記喜滋滋地告訴張寒梅“咱縣常委會全票通過。張老師您看看,這是規劃圖,地還是之前馮書記在的時候,答應給您的那一塊,就離您現在工作的逢山四中不遠,隔壁挨著,離縣城有些距離。”
    “這裏很好。”張寒梅驚喜地看著規劃圖“環境熟悉,工作方便,咱們逢山最窮的十幾個村都在平安鎮附近,學校建到縣城,老師們家訪反倒遠了。”
    “那行,”縣委書記點點頭“以您的意見為準。一共兩百萬財政撥款,資金其實還是挺緊張的,我的意見,先蓋個教學樓,過了審批手續,圍牆操場那些,咱後續慢慢弄,資金不足,一下子弄不起,但孩子們讀書耽誤不得,先過手續。”
    “我募捐賬戶裏有一些錢。”張寒梅立刻說道“之前募捐的,還有這一次在北京,新華社記者和十七大代表們募捐的錢,加起來一共不到二十萬,可以都用來建校舍。”
    “我的意見,”縣委書記答道“募捐賬戶裏的錢,先不要動。學校後續運營成本也是很高的,財政撥款有時候跟不上,您手裏得留著些應急的錢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