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一夜成名
字數:2658 加入書籤
山中明燈照前程!
本科上線率全市第一,而不是全縣第一!
張寒梅和她寒酸的教師隊伍,帶著這一群兩手空空,除了拚命努力以外,什麽都沒有的孩子們,硬是贏過了市裏的重點高中。這個消息,震驚了整個市裏教育係統。
縣教育局的徐局長嘴巴都快樂歪了,他立刻組織開了個教育研討會,打算組織縣裏的中學校長學習女高經驗,還打算請張寒梅到縣教育局來辦培訓。
“讓我去辦培訓?”張寒梅接到電話之後十分吃驚“徐局長,您跟我認識多少年了?怎麽還會出這種主意,我哪來的經驗,全縣這麽多中學校長,就我的資曆最淺,我到人家那邊去學習還差不多,怎麽能給人辦培訓呢!”
“怎麽沒資格。”徐局長答道“你這成績,本科率全市第一,咱們縣哪所學校能做到了?這可不是一般的成績。我跟你講我前兩天去市裏開會,走路都帶風,幾個鄰縣的教育局長都跑來找我打聽你們學校的情況,我聽他們的意思似乎也挺想送那邊的孩子過來念書的。”
“局長,這您心理應該有數。”張寒梅答道“咱們隻招家庭符合條件的貧困女孩。鄰縣的孩子我也是願意收的,隻是我這裏您也清楚,一個年級最多也就是一百五一百六極限了,條件就這樣,宿舍就這麽多,老師就這麽幾個,每年能夠募集到的經費也就這些,擴招,我暫時做不到,但在我能力範圍內,能多拉一個是一個。”
“這我清楚,”徐局長點點頭“我都跟他們說清楚了,咱們是個帶扶貧性質的免費學校,不是什麽孩子都收。別的縣的願意報名可以,但我請他們那邊教育局幫我們篩選,而且名額這個……今年你們已經報名的是多少?”
“本來是七十幾個,”張寒梅答道“咱們縣的幾個鄉鎮基本都覆蓋了,高考結束後,我已經家訪了二十幾家。我原本也想著,招不滿,我再去清溪那邊的幾個鄉鎮去走訪看看,還有沒有漏下的適齡女孩。可昨天開始不知道怎麽回事,突然又有家長堵門口要報名,而且來了還不止一個,都堵在學校門口亂哄哄的。還有人帶了男孩子過來報名,有的還說要交錢,交雙倍三倍的錢,這不是胡鬧嘛!咱們是女校,而且是免費學校,收什麽錢,也不知什麽情況,這麽多人,我肯定不能隨隨便便都收下,正想著先拿了名單去核實呢。”
“嗨!這個呀,我知道。”徐局長忍不住失笑“你呀,現在出名了。誰不知道你女子高中本科上線率排名全市第一?現在外麵都傳,能上你女高,那就等於一隻腳邁進大學門檻了,你說那些家長能不削尖了腦袋想把孩子送到你那邊去嘛!實話跟你說,你那邊的盛況,我這裏也有,這兩天總有人打著各種名目找到我頭上,一見麵說的都是差不多的事,想托我的麵子把孩子塞到女中去。”
“絕對不行!”張寒梅立刻說道“自家條件好,讀得起書,憑什麽還上我這裏來擠占貧困免費生資源?徐局長,我可跟您說清楚了,我這裏隻收貧困家庭的女孩子,咱們學校都靠政府資助和社會捐款,我得為每一分捐款的去向負責呀,哪能隨便把捐助款浪費在不需要的學生身上。”
“人家肯交三倍學費你也不收?”徐局長開玩笑似的問了一句。
“不收!”張寒梅斬釘截鐵地答道“您明明知道我辦這所學校是為什麽,怎麽還能問出這樣的話來。山區女孩子本來就很難獲得公平的教育資源,我們竭盡全力,也隻能幫她們爭取來這一點點的資源,怎麽能讓不需要的孩子進一步擠占她們的機會和空間呢?”
電話那頭,徐局長開懷大笑起來“果然!你還是那個我認識的張寒梅,十幾年來一直沒變過。你就放心吧!我還不知道你嗎?要是我真敢答應塞學生到你們學校,你還不得堵到我辦公室來找我理論。把心放肚子裏,找我說情的人,我都幫你攔下了。咱們逢山女子高中的招生標準絕對不變,一定得是貧困家庭的女孩子,這一點是底線。”
“徐局長,謝謝您了!”張寒梅這才露出了笑意“我就知道您不會那樣沒原則。”
“誒,不過,我都幫你攔人了,你可不能拒絕幫扶一下咱們縣裏其他高中。”徐局長趕緊趁機提要求“我要組織校長們向你學習經驗。”
“可我真的沒什麽特殊經驗呀,”張寒梅犯愁地答道“一切也都是摸索。”
“誰說沒有,”徐局長笑了“你們學校黨建工作可是咱們整個逢山縣搞得最好的。你當初用黨建做工作突破口,這就是個很成功的經驗嘛!我打算在全縣推廣女高黨建工作的經驗,讓其他學校校長每學期都去女高聽你講思政課,向女高學習教學管理經驗。我覺得你最成功的模式不是別的,正是思路清晰地用紅色教育的模式來統領全校,從課堂內延伸到課堂外,貫穿高中三年學習的全過程,所以你們的孩子啊,真跟別處的不太一樣。”
“不一樣?”張寒梅忍不住笑了“您覺得哪裏不一樣。”
“首先你們的孩子特別能吃苦,這你不否認吧?”徐局長笑嗬嗬地答道“另外,我特意叫人統計了一下你們學校這一屆的誌願意向,師範專業、醫學相關專業、護理相關專業占比很高,都是講奉獻的行業呀,不像普通學校的孩子,大部分都願意選擇商務、金融、財經、計算機等等熱門專業。”
“這不是我的功勞,我也從沒有要求她們一定要回報社會。”張寒梅帶著幾分驕傲地答道“但我的姑娘們,別看年紀不大,一個個都活得很通透明白的,她們明白自己讀書機會來之不易,如果不是靠著黨和政府,她們永遠沒機會走近大學校門。她們不需要任何人教育,就懂得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