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拯救施耐庵1
字數:4900 加入書籤
施耐庵原名施彥端,字耐庵。生於元朝元貞二年(公元1296年),死於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施耐庵家住蘇州閶門外施家巷,據施家家譜記載,遠祖乃孔子七十二賢人施之常之後,後到蘇州為官,家道沒落,到其父施元德時,靠水上操舟為業,母親卞氏。
施耐庵秉承先祖之才氣,自幼聰明好學,博覽群書,才氣超人。十三歲時,有鄰居父母亡故者,請了個二十裏外滸墅關的季先生來寫祭文和墓碑,因臨時有事未來,喪家急的團團轉。有人提議讓小彥端來試試,喪家說道:“他還不到十四歲,怎能擔此重任?”
這位鄰居說道:“聽我爺爺說過,唐朝的王勃十四歲時,南下探父,途經南昌,路過南昌滕王閣,寫下了千古不朽的‘滕王閣序’。這就是‘有誌不在年高,無誌空長百歲’,‘甘羅十二為丞相’,彥端也十四了,讓他來試試又何妨!”
喪家無法,隻好到施家去請小彥端,彥端也不推辭,就到喪家去,提筆一揮而就,寫好了祭文和墓碑,使喪事順利完成。事後,季先生看了墓碑和祭文,感慨地說:“真是後生可畏!十四歲就有如此才氣,將來會前程無量!”
季先生主動找到施元德,願將小耐庵帶到滸墅關教他讀書,不收學費,還免費提供食宿。有這樣的好事,施元德當然是求之不得。於是,季先生就把小耐庵帶到滸墅關去讀書,後來又把自己的女兒也許配給施耐庵。
施耐庵在滸墅關讀書十分刻苦,季家是世代書香門第,家中有很多藏書,施耐庵廣讀了諸子百家的著作,豐富了自己的知識。同時,還讀到了當時刊印的《大宋宣和遺事》,這套書是由數十本小冊子組成的一套傳奇故事集,講的是山東水泊梁山好漢們的故事,有《天王晁蓋》、《智取生辰綱》、《宋江殺惜》、《魯智深》、《林衝上梁山》、《楊誌賣刀》、《武鬆打虎》、《十字坡》、《黑旋風》……,施耐庵被故事中的人物深深地吸引,每個英雄人物都有一張張活鮮鮮的麵孔,各自性格不同,個個都有不同的本領和遭遇,他們都是義薄雲天的好漢。
後來,施耐庵果然不負恩師的期望和教誨,他十九歲中秀才,二十八歲中舉人,三十六歲中進士(公元1332年),他在殿試時遇到了同科人,二十二歲的劉伯溫,本來劉伯溫殿試時考中了頭榜頭名狀元,施耐庵為二名榜眼,朝中權臣對元順帝說:“劉、施二人都是四等人——南人,如果點他們為狀元和榜眼,顯得我們朝中無人,就貶低了我們蒙古人,這萬萬不可,他們最好不要進前五名。”
元順帝本來就是個無主見的草包皇帝,於是,就把劉、施二人分別點為第六名和第七名進士,劉、施二人見朝廷如此**無能,都灰心極了,二人從此結為密友。因無銀行賄,劉伯溫被任命為江西吉安縣令,施耐庵為杭州錢塘縣令,施耐庵不想前往赴任,劉伯溫勸道:“施兄,我們應該像柳下惠一樣,不辭小官,小縣令也可以施展我們的抱負,能幹下去,我們就為百姓多做些好事,如不能,我們就像陶縣令一樣,‘不為五鬥米折腰’,就‘歸去來兮’,你看如何?”
施耐庵一想有道理,就各自前往赴任。二人幹了兩年,因看不慣官場**,就辭官掛印而去。
施耐庵回到蘇州,在施家巷開了一個學館,第一年學生中有一個私鹽販子的兒子,有二十歲,叫張士誠,文武兼學,他這就是後來的東吳王張士誠,三年後他就離開學館,創事業去了。後來,又來了一個十四歲的學生,叫羅本,字貫中,祖籍四川成都,生於元天曆三年(公元1330年),死於明建文元年(公元1400年),出身官宦人家,父親羅錦生,有六個兒子,羅貫中排行第二,他自幼天資聰慧,博覽群書,簡直就是當年小施耐庵的翻版,因此,深得施耐庵的青睞和賞識,視為得意門生,悉心培養。後來,羅貫中一直跟著施耐庵,協助他完成《水滸傳》的創作。在施耐庵去世後,他在困難的條件下,單獨完成了萬古名著《三國演義》的創作,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學遺產。
沒過幾年,施耐庵的妻子季氏去世,他又續弦申氏,這段時間生活相對安定,他一邊舌耕於杏壇,一邊著手把《大宋宣和遺事》小冊子收集起來,編寫《水滸傳》。
到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元朝朝綱不舉,群雄紛紛舉旗反元。張士誠是江東首富,他帶領全族人和所有鹽工萬多人起兵造反,很快攻下江東十多個州,聚眾二十多萬。至正十六年,張士誠攻下平江,遂聘老師施耐庵為兵部樞密(軍師),羅貫中為書寫員,施耐庵此時年已六十一歲。
在聘用後前兩年,施耐庵在治國方略以及軍事策略上出了很多好主意,並且見到了成效,經濟得到繁榮,國力不斷增強,疆土日益擴大,歌功頌德不絕於耳,日日歌功慶典,夜夜紅燈綠酒。張士誠自然就驕傲起來,自封起吳王。後來朱元璋攻占集慶後,張士誠打了幾次敗仗,丟了幾個城池,就慌忙尋找靠山,投降元朝。誰的話都不聽,獨斷獨行,重用佞臣,疏遠賢能,聽信讒言,猜忌施耐庵。施、羅師徒見張士誠胸無大誌,不會有所成就,在至正二十三年就毅然告病還鄉,回到施家巷,重做馮婦。
這時,江陰有一個富商叫穆大成的人,前來聘請施耐庵到江陰開館作西席,邀全家去江陰,施耐庵為了離開平江,欣然同意,連夜前往。
到了江陰,施耐庵見穆大成財力雄厚,海上和江裏有船一千多隻,手下有五千兵勇,由十大高手帶領。施耐庵見穆家條件不錯,就勸他趁亂起義,奈何穆大成沒有鯤鵬之誌,隻滿足於在長江和海上跑船經商,這就是人各有誌,道不同難與為謀,施對他很惋惜。既是這樣,這書也沒有教的必要,“教人造反,其罪當斬”,唆使造反罪,要滅九族,還是走為上,免惹禍災,另找個安靜地方創作《水滸傳》。主意打定,施耐庵就辭官踏上回鄉的路。
施耐庵一家人來到常熟,他忽然想起當年在京會試時結拜了一個江蘇舉人叫譚陽,家住在常熟祝塘,今天路過此地,不妨去拜會一下老朋友,馬車隊來到祝塘,很容易找到譚陽的家,譚陽一見施耐庵一家來了,十分高興,就熱情地接待他們,當他了解到施耐庵在平江和江陰的遭遇後,他慷慨地說:“施兄,你在平江和江陰純是明珠暗投,張士誠是個平庸之輩,沒有碧眼兒的氣魄和才能,穆大成更是鼠目寸光,無萬裏之誌。這樣好了,我自從在京進士落第之後,我回鄉後就棄文從商,在長江上跑船,目前也有幾十隻船了,今年我已六十有一,我把船交給我的三個兒子去管,我退下來享點清福,現在是多事之秋,我準備在祝塘的河陽山隱居,我隻想‘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我在河陽山修了兩個山莊——東莊和南莊,我住東莊,你一家去住南莊,你也把學館搞起來,貫中授課,你專門寫書,你看如何?”
施耐庵聽了,有些為難地說:“好是好,我怎麽能叫你為我破費?”
譚陽擺擺手說道:“哎,我們倆弟兄誰跟誰?想當年你中了進士我落了榜,你還和我交朋友,不嫌我這個落第舉人。現在我當了商人,你該不嫌我渾身銅臭吧?我已棄商從良了,還是當空頭舉人的好。”
“你為什麽不開館授徒?”施耐庵問道。
譚舉人搖搖頭說道:“仁兄,雖然我們是同庚,但我的身體遠不如你,特別是我有眼疾,左眼已失明,我已是半截房子——獨眼舉人了,現在我看你是一目了然,我看這個汙齪的世道,是睜著一隻眼閉著一隻眼。等我右眼也瞎了,我看這肮髒的世道,那是眼不見心不煩!”
譚舉人說完,就哈哈大笑起來。施耐庵也笑著說:“兄弟,你還是那樣樂觀!”
譚舉人喝了一口茶,認真地說:“施兄,你說人老了最怕什麽?”
“生病?”施耐庵反問道。
“不,最怕是孤獨。”譚舉人說道,“老了又眼瞎,那更怕孤獨,說話的人都沒有一個,尤其可怕,那等於是在等死。留下來吧!一家人都留下,兩莊相隔隻有半裏路,我再給你們二十畝田,你們衣食就無憂了,下半輩子我就有伴啦!走,我們現在就去看你的家,我想你會喜歡的。”
條件果然不錯,施耐庵一家就在南莊安定下來。這件事情雖然很低調,也沒有逃過南京細作都的眼睛,情報很快就擺在朱元璋的龍案上,他忙召見劉伯溫,劉伯溫看了情報說道:“主公,施耐庵是一個飽學之士,是一個難得的人才,要論學問,他是江東第一名。他是張士誠的老師,他和張士誠因政見不合,已分道揚鑣,現在他住在江陰和常熟之間,常熟歸張士誠,江陰為我們所有,我們盡快把他聘請來,為我所用。張士誠現已搞得焦頭爛額,如果他搶先把施耐庵聘回去,會給我們造成很多不利。所以,我們應盡快前往,力爭趕在張士誠之前。”
朱元璋聽了,點點頭說道:“這件事就由先生你全權去辦,要什麽東西到禮部去拿,朕給你派兩個大將保衛你,你順便檢查一下江陰防務,嚴格保密,注意安全,早去早回。”
第二天,劉伯溫帶上隨從,扮作生意人,來到常熟祝塘譚陽的家,當年在京會試時,劉伯溫和譚舉人也是故人。譚見故人來訪,十分高興,盛情款待。劉伯溫說明自己是專程來拜訪和聘請施耐庵的,譚陽惋惜地說:“很遺憾,劉兄弟,這趟你是白跑啦!五天前,施耐庵嶽父母雙雙去世,他們全家回平江奔喪去了,一時半會不會回來,他還要把靈柩送回老家杭州去,你若不信,我們一起到南莊去看一下,你就明白了。”
他們一起來到南莊,果然是人去樓空,一把鐵將軍把門,劉伯溫十分失望。譚舉人說道:“這樣好啦,劉兄弟有什麽要緊事,可以先告訴我,等施耐庵回來我再轉告他,你看怎麽樣?”
劉伯溫無法,隻好轉達吳王仰慕之意,同時說:“這次特派我來聘請施先生到南京去,早晚聽先生教誨,望先生能移趾南京,可惜這次不能相見。”
第二天,劉伯溫留下聘禮和書信就告辭而去。他帶著人馬來到江陰,吳楨弟兄連忙迎接。劉伯溫說明來意,檢查了一下防務,然後對二人說道:“我這次來的第二個目的是聘請施耐庵,可惜沒有完成任務,據說他全家回平江奔嶽父母喪去了,他今年已七十多歲了,還會全家奔喪?顯然不合情理,第二、他與張士誠不和,他也知道我們馬上要進攻平江,他不會在這個時候回平江的,我懷疑他是故意躲避我,我估計他全家搬到江北去了。我回京後你們馬上在江北各地普查施耐庵的下落,然後上報朝廷。”(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