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衝刺階段”的造艦活動(本章有設定插圖)

字數:3640   加入書籤

A+A-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開篇激戰1860 !
    為了有效管理各地方,華夏在行政劃分上,暫時仍大體采用了省、府、縣三級的模式。
    其中對已控省份,除改直隸省為河北省外,其他一切仍沿襲舊稱和前例。
    在府一級別上,則以原有的基礎,進行了適當的調整,縣級亦然。
    此外,取消了原有的各直隸州和直隸廳,將其合並成新的府,或並入其他府中。
    華夏建國之後,原有的兩江防衛軍升格成為了華夏國防軍,除了一些必要的名稱變化以外,其體製和編製與從前相比,變化並不算多。
    不過在旗幟和服色上,軍方借此機會進行了較大的調整。
    因為新國家的國旗被定為了,上紅下藍中間黃色的長方形三色旗,旗麵的長寬比例為三比二。
    而國防軍陸軍的軍旗,為同樣的長寬比例,樣式為黃色旗麵中間繡有一顆紅色大五角星。
    海軍的軍旗也與之類似,隻是把五角星的顏色換為了藍色。
    軍服方麵,陸海軍的樣式基本相同,區別主要在於顏色。
    軍服的上衣為立領式,衣領上帶有領章,肩頭兩端有前後走向的肩章,軍階可通過領章、肩章和袖口的標識來區別。
    上衣正麵的胸前和衣襟處,縫有四個長方形的口袋,左上臂外側有用於標識所在兵種和單位的臂章。
    軍服的褲子為長筒褲,執行任務時一般會紮有綁腿。
    此外,為了應對不同的季節和氣候,還配有長款帶帽的風衣、雨衣和大衣,以及棉衣褲等。
    無論陸軍還是海軍,軍帽都分為帶有硬質帽架的簷帽,和平頂軟帽兩種。前者常用於正式的場合,後者則在作訓和實戰中應用得更廣。
    軍帽的顏色,與各自的軍服顏色一致。其中海軍水兵的帽子上,還帶有兩條長長的黑色水兵飄帶。
    在軍服的顏色上,陸軍從曆次實戰經驗中出發,經過反複研究和考慮,最後決定將服色統一調整為了褐綠色,上下身顏色一致。
    堅持傳統的海軍,軍服則繼續使用黑白兩種顏色,冬裝為全身黑色,夏裝為白色。
    比較特殊的是海軍陸戰隊,他們除了沿用海軍服色以外,在陸上作戰時,也常會根據需要選用陸軍的服色。
    為了提振新國家的氣勢,鼓舞人心,展現軍威,1900年10月,在去掉了“臨時”字號的,首位民選總統陳濟懷的要求下,國防軍相繼舉行了陸海兩場閱兵式。
    陸上閱兵式是在南京進行的,萬餘身著新式軍裝的陸軍和海軍陸戰隊將士,攜帶裝備整齊亮相,讓現場的民眾和各省代表們深感振奮,也向觀禮的列國嘉賓充分展示了威儀。
    海上的檢閱則是在膠州灣舉行的,海軍出動了能夠動用的所有艦隻,英、美、日、法和暹羅等國也都派艦參加,使之成為了一場規模不小的海上盛典。
    如今國家初定,萬事尚安,但華夏麵臨的壓力和任務依然十分艱巨。
    在處理好外交和內政事務的同時,為了完成後續的使命,國防軍更要在這近乎是“衝刺階段”之時,抓緊進行整軍備戰。
    其中陸軍方麵,化繁為簡的講,主要就是擴編、嚴訓和修訂作戰計劃。
    僅僅與一年之前相比,陸軍已經擁有了十倍級的兵源地。
    有此有利條件,自然要利用起來,要將現役軍隊擴充至三十五個常備師,總計六十餘萬兵力。
    預備師則要增至二十個,平時為九萬人,滿編後可超過三十萬人。
    最為關鍵的是,要梳理好全國各地的兵役體係,使得一旦大戰開啟時,可以迅速實現征集,能夠充分利用起這龐大的人力資源。
    對於海軍而言,最重要的任務當然也包含作戰計劃的製訂,此外就是要加速完成既定的造艦活動。
    1900年7月和翌年1月,共和國成立後的第一型新主力艦,相繼舉行了開工儀式。
    這型戰艦,是五年艦隊計劃中的最後兩艘戰列艦,分別為通州海軍造船廠負責的“思齊”號,和由雷州海軍造船廠建造的“常武”號。
    兩艦分別於1903年7月和11月完工,單艦造價665.1萬華元。
    (按:華夏共和國成立後,以含金量為1.125克純黃金的華夏元,取代了原來的兩江元。若依此計算,6.5華元約合1英鎊。)
    “思齊”級戰列艦,在設計上吸取了前麵幾級戰艦的經驗,並融入了許多新的思路,首次在戰列艦上采用了長艏樓船型。
    其艦體全長137.8米,寬22.3米,吃水8.1米,正常排水量14,210噸,滿載排水量15,500噸。艦艏為垂直型,雙桅杆雙煙囪的布局。
    動力係統為兩台立式三汽缸三脹往複蒸汽機,雙軸雙槳。配套24座貝爾維爾式水管鍋爐,最大功率18,000匹馬力,設計航速18.7節。
    在最大載煤的情況下,以10節經濟航速可續航5,500海裏。平時配有官兵合計768人。
    主炮為位於艏艉的兩座雙聯裝炮塔中的,4門1900年型40倍徑305毫米炮。
    主炮塔的防彈外形良好,裝甲最厚處為10英寸,頂部為2英寸,炮座裝甲為10英寸。
    副炮為12門1900年型45倍徑152毫米炮,和16門光緒二十一年型40倍徑3英寸炮。
    其中為了改善射界,152毫米炮被盡量調到了位於上甲板的炮郭之中。炮郭裝甲的最大厚度為6英寸。
    其他武器還包括,6門47毫米速射炮,和兩舷的4具18英寸水下魚雷發射管。
    “思齊”級的重要部位防護,都選用了克虜伯裝甲。
    主裝甲帶延伸至前後主炮座的側麵,上緣與中層甲板齊平,下緣探入水線以下,最大裝甲厚度為9英寸。
    主裝甲帶前後,連有與之高度相同的艏艉裝甲帶,最大裝甲厚度為3.5英寸。主裝甲帶兩端的橫向水密裝甲隔艙壁,厚度為8英寸。
    水平防禦為單層穹甲式裝甲甲板,位於主甲板的位置,其水平部分裝甲厚1.5英寸,傾斜部分為2英寸厚。
    前後指揮塔都設有橫跨艦體的飛橋,其中前指揮塔的裝甲最厚處為12英寸,垂直通道裝甲為8英寸。後指揮塔則皆為3英寸。水密隔艙的設計也更為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