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大事件
字數:3565 加入書籤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開篇激戰1860 !
在防衛軍的壓迫之下,京城裏的滿清朝廷再一次陷入到極度的恐慌之中。
而且這時,駐於京北狹長通道上的清軍主將鐵良,再度發來急奏,以措辭急切以致激烈的口吻,建議朝廷速定決斷。
否則兩江軍隊若繼續襲來,以鐵良手中的戰力根本無法有效堅守,屆時京城必將陷入重圍,後果堪虞。
兩日後,堅持耗在陣線多日的良弼所部,終因傷亡過重主動退出了防線,撤回到臨榆近邊。
在其退走之後,防衛軍第二軍一部才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慢悠悠的占領了這些被遺棄的陣地,之後繼續向東緩慢的壓去。
在此情況下,蔭昌、善耆和毓朗等人認定臨榆無法堅守,在商議之後決定棄守,帶著萬餘清軍直接退守山海關。
就這樣,在多爾袞率領八旗大軍邁入山海關的二百五十六年後,清軍再次回歸起點。
隻不過當年,他們是強勢崛起的一方,是進攻者的角色。
如今卻即將被趕出關外,變成了困守危局的一方。
這攻守相易之間,不禁令人感慨。
隻不過,此時京城裏的滿清朝廷,可是無暇顧及這些。
眼見大勢已去,京師已然無法繼續堅持下去,他們最終接受了領軍將領們和沙俄公使的建議,緊急退往關外東北,以圖後報。
隨即,光緒皇帝發布明詔,宣稱兩江陳濟懷等人為叛逆,號召天下共同討伐。
當日,以兩宮為首的滿清權貴們,有能力追隨出逃的旗人們,還有一些依舊抱有死忠之心的漢臣們,拖家帶口的往北離開了京城。
他們沿著順義、懷柔、密雲一路北逃,又在兜了一個大圈子後,最後逃向了奉天,其間的倉皇淒苦,毋庸細說。
清帝離京後的隔日,防衛軍第一軍所部開進了四九城,大清曾經的帝都,終於以和平的方式完成了交接。
入城之後,防衛軍各部嚴守軍紀,城中各坊巷皆能保持安定,各處宮宇古跡府庫文珍也得到了很好的守護。
京師在渡過了最初幾日的戰栗不安後,很快就恢複了昔日的平靜。
接下來,在大清君臣們通過以後,他們所經的北逃通道,陸續被防衛軍收占,並且還繼續進占了承德府西南部包括熱河在內的大片地域。
滿清勢力自此終於被徹底的驅逐出關外了。
到了這個時候,清廷君臣在回顧這幾個月發生的大事小情,依舊茫然,也實在想不明白,怎就會事及至此。
到目下為止,不過數月的時日,大勢竟急轉直下,以至大清失去了經營兩百餘年的中原江山。
這究竟是為什麽呢?
若說曾經掌控皇權如戲耍般容易的老佛爺慈禧太後,在內部玩弄權柄製衡朝臣方麵倒是得心應手,可在麵對真正強大的外國乃至地方勢力時,就失去應對的實力,隻能倚仗信任的重臣來協調內外關係。
當大清對外屢敗,中央與地方間實力徹底失衡之後,滿清權貴們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又掀起了一波重滿抑漢的浪潮,實則加速了其自身的衰亡。
麵對國家的頹勢,慈禧也別無良策,隻能對滿臣們的“自救之法”予以了默許。
這導致了在短短數年內,大批漢臣漢士被排擠出了朝堂,在削弱了清廷實力的同時,也降低了慈禧的控局能力,大清在麵臨危機時也是一再失措。
在去年冬月亂起之時,朝廷自討可以輕鬆平定。誰料兩江卻以此為借口,出兵發難。
是時,清廷因過於信賴其傾力編練的新陸軍,以為可以據此與兩江抗衡一二,可結局卻是清軍連續慘敗,根本無力抵擋。
於是,滿清又打算在京中耗下去,期待各省督撫能夠起兵勤王,或者外國勢力能夠予以幹涉。
可是幾個月下來,等到的卻是兩江陸續控製了各省,各地名宿還在陳濟懷的號召下紛紛趕往江寧共同謀事,其中就包括了張之洞、劉坤一等人。
至於洋人,更讓大清失望,除了沙俄等少數國家以外,都偏袒兩江或持事不關己的態度。
而沙俄,也因其提出的條件過於驚人,不想就此淪為傀儡的滿清朝廷,未到末路不敢輕易接受。
朝中此後,除了亂哄哄的爭吵和推諉,便再無他法。如此耽擱下來,終成今日之勢。
另一方麵,兩江終於控製了傳統的中原大地,接下來行改天換地之舉,也就水到渠成了。
而且,為了安定內外,這個必將震驚世界的大事件,還不能拖延得太久,宜當早決。
於是,在經過與前來江寧的各方人物討論詳商之後,1900年5月9日,農曆庚子年四月十一日,陳濟懷發表正式宣言,並向列國發出照會,宣布即日成立華夏共和國!
華夏共和國采用公元紀元,以江寧為臨時首都,從此改稱南京,還將5月9日定為共和國的建國紀念日。
新國家的運作,暫以升格後的原兩江各機構代為執行,由原兩江總督陳濟懷出任共和國臨時總統,統管全局。
同時宣布,原大清被徹底取締,華夏共和國將承接原大清的一切法定國土和所有權益。
關於對外約章,華夏共和國將承繼原兩江與列國簽訂的一切條款,並可重新修訂。
而原大清與列國所訂條約,若不違背原兩江訂約原則,亦可予以承認,否則務須重議重訂。
華夏共和國宣布成立的第二天,與原兩江交好的美國和暹羅便宣布予以承認,彼此間重新確立起大使級外交關係,成為第一批承認華夏的國家。
接著,在當月內,英國和日本也先後承認了華夏。
法國、意大利、荷蘭和奧匈等國也表示歡迎華夏建國,並在次月相繼予以承認,重修建交。
對於華夏共和國建國這個大事件,懷有複雜心情的德國,則落在了後麵,直到見到大多數國家都已接受,才扭扭捏捏的隨了大流。
就這樣,宣布建國的當年,這個世界的主要國家基本上都已經承認了全新的華夏共和國。
在大國之中,還未完成這一步的,就隻剩下沙皇俄國這一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