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出征剿撚

字數:4196   加入書籤

A+A-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開篇激戰1860 !
    陳濟懷專門趕往江寧,向二哥介紹了購造船艦的打算。
    現在的情形很清楚,英國人推薦的船,是絕不能買的。
    而且瞧英國人這架勢,水師營若向別國購船,定會引起他們的不滿。
    如此一來,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陳濟懷隻得暫時放棄外購船艦的計劃。
    想要盡快獲得戰船,眼下唯一可行的途徑,就隻能由浦江造船廠自行建造。
    浦江廠雖從未造過軍用船隻,但建造商用船舶的經驗已經很豐富了。若尋得一些技術支持,可以嚐試一下。
    盡管當前自行造艦,必然會存在見效慢、起點低、設計不夠先進等各種不足。但從長遠發展來看,卻是必由之路。
    浦江廠造戰船,可以積累經驗,鍛煉建造技藝。待日後江陰的水師營造船廠建成後,就可以進行技術轉移。
    借以實現,由商業船廠帶動軍用船廠快速步入正軌。
    陳濟方聽了四弟的講述,深以為然。
    初建水師著實不易,在諸多限製下,也隻得如此,竭力前行。
    他對陳濟懷的決定,表示堅決的支持。也告訴他盡可放手去做,不要有所顧忌。
    談完水師的事,兄弟倆又聊了些旁的。
    陳濟方向四弟出示了,最新從京裏傳來的信函。
    那是奕?的來信。
    他對陳家兄弟不願爭海關衙門之位,表示了惋惜。但也表示能夠理解。
    此外他也透信兒給陳濟方,說朝廷已決定駁回陳濟生的開缺請求,並將晉他為首任江蘇海關司使。
    旨意不久就會下達。
    這些都與陳家兄弟之前的預料相符。
    而另一封稍晚些時日發來的,文祥的信中,則透露,朝廷已經定下海關衙門的首任管理大臣,將由軍機大臣、戶部尚書寶鋆,兼領。
    關稅從戶部移至海關衙門。
    海關衙門又由戶部尚書兼領。
    這清廷換湯不換藥的玩法,自然又引起陳濟懷的一番嘲諷。
    恭、文二人傳來的信息,都是準確的。沒過多久,陳家諸兄弟就見到了相關的旨意和邸抄。
    陳濟生領受了任命,掌管了江蘇海關使司,依然留駐在上海。
    陳濟懷繼續操勞於水師營的事務,樂此不疲。
    就這樣半年多過去。經過戰後的恢複重建,江南之地,也在逐漸洗淨創傷後,又重新煥發出了新的生機。
    可是在江北那邊,卻又是另一番景象。
    自曾國藩以欽差大臣之權,領兵剿撚以來,雖然方略並沒什麽大的失誤,卻始終難收成效。
    撚軍在蘇北、皖北、河南、山東、湖北等地,活動猖獗,屢次突破湘軍、淮軍的防線。
    這讓清廷十分擔憂和不滿,終於下定決心要進行調整。
    為此,於深秋之際,朝廷連出了三道諭令。
    其一,著曾國藩入京麵聖,隨後轉任直隸總督。
    其二,命李鴻章為欽差大臣,接辦剿撚事務。
    其三,令在籍的陳濟雲出山,亦授欽差大臣關防,並率領商團一部北上,襄助李鴻章剿撚。
    發給陳濟雲的上諭,是經由陳濟方轉達的。
    陳濟方收到諭旨後,就專程趕往了蘇州。這既為傳遞諭旨,更是要同兄長麵議一下。
    對於朝廷這次的命令,陳濟雲是必須要遵從的。這一點毋庸置疑。
    兄弟倆要商議的,則是相應的安排。
    此前剿撚的主力,一直是湘軍和淮軍。而兩家軍力的消長情況,卻是大相徑庭。
    如今的湘軍,由於曾國藩刻意的裁抑,兵力所剩無幾,已然式微。
    淮軍則不然,經過屢次擴增,人馬已逾七萬,儼然成為大清國內兵力最盛的地方武裝。而且還在不斷的擴充。
    曾國藩剿撚失敗的原因,就與這樣的軍力結構有很大的關係。
    淮軍勢大,是剿撚的核心。而曾侯爺卻無法有效的統馭這支虎狼之師,終致無功。
    這個緣由,在朝廷裏,明白的人倒也能看得清楚。這才有了讓李鴻章接任這一出。
    原本這就足夠了,但朝廷又讓商團也參與進來,其中的內涵,就有些微妙了。
    商團現下,總員不過兩萬五千人。軍力較弱,而且還要分兵駐防塘、沽地域,實力更加分散。
    也正是因此,在之前剿撚的過程中,商團才未被征調。
    現在,情況變了。
    若以商團現有的軍力,北上之後很難發揮更大的作用。
    是否要擴充軍力呢?陳家兄弟倆之間,出現了不同意見。
    陳濟方認為,如今撚匪勢盛,連破曾國藩的大軍,以致朝廷震動。所以才讓陳家和商團也介入之中。
    況且撚匪活動地域,涉及蘇、皖兩省,皆為兩江總督治下,商團出征責無旁貸。
    既然名正言順,他覺得,這是一個機會,一個趁機擴大商團戰力的機會。
    利用這個契機,商團可以像淮軍那樣,堂而皇之的進行擴軍,至少可以恢複昔日的規模。
    但陳濟雲卻持不同的觀點。
    對於他來說,清廷要他帶領商團參加剿撚這件事兒,是很值得玩味的。這應該又是朝廷慣用的製衡之術。
    因此以他的想法,商團應在原有軍力之內,抽調部分北上即可。除了補充戰損而進行的征募外,絕不該大肆擴張。
    既然朝廷的旨意,是讓他“襄助”,那他就隻是襄助就好。絕不去觸碰淮軍主力的地位。
    他李鴻章願意擴軍,願意做大,願意為清廷四處征戰。就都由他去好了。
    商團的軍力,隻維持在守護現有防區的需求下限,就可以了。
    這樣既不會給朝廷口實,再調商團征戰別處。又避免被當作槍使,用於製衡別家。
    隻要守好江南這塊地盤,悶頭做好自家事,何樂而不為呢?
    陳濟雲能夠理解二弟,想重新擴編商團的願望。但還是勸他應該另尋良機,這次就放棄吧。
    陳濟方聽了大哥的話,仔細想想,覺得很有道理。便還是暫作隱忍吧。
    於是,陳濟雲領旨赴任。
    而陳濟方,也相應的對商團的部署做了調整。
    他留以一個團為主力的三千餘人,駐防塘、沽。另分出一個營駐紮海州。
    從餘下隊伍中,抽出第一、二、七團,以及一些輔助兵種,共計萬人。隨陳濟雲北上,參加剿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