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道阻且長
字數:4045 加入書籤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開篇激戰1860 !
兩江地區的各項近代事業,在陳濟方等人的推動下,在短短幾年內就有了很長足的發展。
實事求是的講,能夠實現這些成就,缺少不了眾多來華洋人的貢獻。無論他們是真心相助,還是受利益驅使。
然而也並不是所有來到大清的外來者,都願以平和的方式,尋求發展和貿易。
也有一些人,心懷強烈的優越感和征服感,鄙視東方人的傳統和習俗。
還有的人,來到東方隻為侵略和掠奪。心中所想,隻有赤裸裸的攫取各種特權、利益,甚至是土地。
內有保守勢力的頑固抵製,對外還要防範那些不懷好意的外來者,奕?、陳濟方等人,擔負的種種不易,可想而知。
而辦洋務,求發展,倡導進步,也注定會是一條蜿蜒艱難之路。
但相較而言,陳濟方還是要比奕?他們好做一些。因為與他們相比,他的閱曆和眼界是無可比擬的,革新的動機和目標也不相同。
更重要的是,他的手裏有實力已被中外認可的商團,作堅實的後盾。
實力決定一切,這是硬道理。
也正是有這樣的底氣,陳濟方才敢於如下猛藥一般,在所轄地域內,快速的推行近代化變革。
如此急切,是因為在他內心,有十分強烈的危機感。
而在這個過程中,一些此前他也未曾見聞過的事物,更能引起他的特別關注。
比如,電報。
1837年,美國人塞繆爾?莫爾斯,取得了電報的發明專利。
此後,電報技術發展迅速,很快就運用到西方的各行業。
特別是在國際外交領域,電報促使列國的外交權力集中。並且在國際談判、遠程作戰指揮、情報傳遞等方麵上,展現出巨大的便捷性。
直到電話全麵普及之前,電報都是全世界最重要的訊息溝通手段。
結束閉關鎖國之後,隨著大清一步步的同世界接軌,開辦電報的問題,也很自然的被擺在麵前。
其實很早的時候,西方列強就想要在大清的國土上,架設電報線路。並且為此不斷的遊說清廷。
滿清朝廷雖然也是知道,電報比傳統的驛傳更能迅捷的傳遞訊息,但卻擔心洋人對電報的壟斷,會改變原有驛站網絡而造成權力旁落。
大清國內的保守勢力,更是以“破壞風水”為由,對一切在國內興建的新物件兒,都加以反對。
而膽壯氣足的陳濟方,就成為了電報領域,在大清國內“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早年時,當他與陳濟懷等人,西行遊曆之際,電報雖然已經被發明出來,但他們卻無緣得見。
所以,在剛剛接觸這玩意的時候,他也是一頭霧水。
可在他詳細了解過之後,便迅速的意識到了電報的重要性。
雖說不會理會什麽“風水”之說,但他也同清廷一般,認為這種通訊利器決不能掌握在外人手中。
而且這麽便捷、進步的事物,是一定要辦的。
那麽如何開展呢,陳濟方采取的辦法是,引進技術,自家籌辦。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且不論其他的困難,首先要克服的,就是來自內外兩方麵的阻力。
外來的阻力,出於洋人之中,那些此前想控製大清權力,獲取更多利益的人。
按照這些人的想法,應是由洋人在兩江開設和經營電報業務。因此他們對陳濟方的計劃十分不滿,紛紛上門討說。
但陳濟方的態度十分堅決,除了初期的建設可以部分外包之外,在權限上絕不會交予外人。
洋人盡管軟磨硬泡,終也無法改變。最後隻能無奈接受,再盡量多爭取些工程進項而已。
至於內部的阻力,當然是那些守舊的勢力。
對於他們,陳濟方先是曉之以理。他安排人,反複的進行宣講、勸解,盡量說通道理,使他們轉圜。
對於那些死硬的頑固人士,那就不再客氣。
若他們並無什麽實質性的舉動,就由他們去聒噪。但倘若有人敢蓄意破壞,陳濟方也絕對會痛下重手。
就這樣,從同治六年開始,陳濟方率先開設了“江蘇電報局”。
從最初的,上海至蘇州,再至江寧的電報線路開始,漸次向江蘇全省延伸,並與海外線路連接。
後來,又相繼在安徽、江西設立了電報局。電報網絡逐步覆蓋兩江三省。
陳濟方還格外重視電報的軍事用途,專門在商團內部設置了相應的機構。
隨著諸如電報之類的西洋事物,逐漸的湧入,對大清國內人們的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盡管新事物的到來,定會引起一些不適和衝突。但有些衝突,就顯得尤為激烈和血腥。
比如,“教案”。
自19世紀60年起,隨著條約放開,西洋教士得以入大清內地自由傳教。
由此因東西方宗教、習俗差異,以及一些其他因素,引起的衝突,愈來愈烈。
頻發的教案,就是這個時代下的產物,並且常造成惡性的流血事件,甚至演化為外交衝突。
這些事件的起因雖各有不同,但無外乎是隔閡、誤解和挑唆,也包含著侵略引發的敵視。
但是若能正確引導,妥善處理,還是能夠逐漸消弭矛盾,至少可以讓事態得到有效控製。
然而,事情卻往往總是不盡如人意。
在這些教案中,最有代表性,影響也最大的,就是發生在同治九年的“天津教案”。
天津教案的起因,本質上與其他教案大同小異。但卻因為官府處置不當,以致於激化為惡性衝突,影響巨大。
消息傳出,西洋列國反應強烈,尤以法國最甚。
多國公使聯合到總理衙門,向清廷提出抗議,甚至調集軍艦至大沽口外進行威脅。
以法國為首的多國,要求清廷必須做出令他們滿意的處置,並以開戰相威脅。
而當時朝廷中的官員多數認為,不應對洋人退讓,甚至不惜一戰。由此也導致情勢更趨緊張。
在那一段時期,駐防在塘、沽地區的商團部隊,首當其衝。他們頂著洋人戰艦的威脅,每日厲兵秣馬,已到了時刻準備開戰的地步。
直到後來,頂著來自內外的壓力,曾國藩和李鴻章先後代表清廷,與洋人進行交涉。
最後終於達成和解,條件是清廷處決凶首,涉案官吏流放,賠償洋人的損失,大清派大臣出使法國道歉等。
鬧了數月的天津教案,這才勉強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