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爭,議

字數:3772   加入書籤

A+A-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開篇激戰1860 !
    商團陳兵大沽口,已經半個多月過去了。
    在這期間,因為實行封鎖,這一帶的海陸交通,皆被阻斷。
    來自大清各地的,眾多商隊和商船,被困在附近,進退不得,叫苦連天。
    京畿地區,從這個方向來的全部供給,也被切斷。隨著時日漸久,物價飛漲,恐慌已開始浮現,並愈演愈烈。
    在軍事上,商團和淮軍在陸上,很是相安無事。
    淮軍的駐紮地域,選在距離商團很遠的地方。除非商團主動來襲,絕不會發生摩擦。
    可在海上,情況就不太一樣了。
    在艦隊的布置上,陳經元將十三艘水師營戰艦,被分成了兩隊。
    由四艘巡航艦和一艘炮艦,組成了“河口分艦隊”,進至大沽河口,遂行封鎖任務。
    其中體型最小,吃水也最淺的“駱馬湖”號炮艦,就是專為執行此種任務,才被編入北上艦隊的。因此往來穿梭,十分活躍。
    餘下的八艦,則組成了“近海分艦隊”,在北塘至大沽之間的海麵進行巡弋。
    當北洋水師各艦,也來到大沽口外後,記名提督新授天津鎮總兵丁汝昌,依照北洋聘請來的,英籍總查琅威理的建議,也將艦隊分成了兩個部分。
    一部分,是由丁汝昌親領的五艘小型炮艦,對應著水師營的河口分艦隊,泊於大沽口外。
    其餘六艘大艦,由琅威理率領,組成一支分艦隊,伴隨水師營的近海分艦隊而動。
    此後,雙方在大沽河口的兩支小編隊,基本上互不打擾,各行各事。
    而在海口之外的兩支分艦隊,則展開了一場,看起來相當激烈的對抗。
    近海分艦隊是由陳經元直接指揮的。當北洋分艦隊駛來時,他與對麵的琅威理一樣,都把彼此當作了難得一遇的,進行對抗演習的好對手。
    由此,兩支分艦隊一連數日,互相展開了虛擬的攻防對陣。
    兩隊在海麵上不斷的變換著隊形,甚至互相衝擊。旗語、燈語和鳴笛聲,此起彼伏。除了未聽到炮聲以外,這幾乎就是一場真實的海戰。
    這讓外行人看上去,極為緊張刺激,火藥味十足。可實際上,雙方都保持有相當的分寸。
    這場雙方心照不宣的,精彩的對抗演練,很是給了那些泊在大沽口外,從事圍觀的外國軍艦,一次大飽眼福的良機。
    在此過程中,北洋的兩艘“快碰船”,多次演練了,嚐試向水師營的鐵甲艦,發起衝鋒撞擊。
    這恰好也給了,專為克製對方而建造的,“太平”號和“池州”號兩艦,進行印證的機會。
    雙方間這一小組的針鋒相對,也成為這場持續多日的實兵對抗中,最亮眼的部分。
    其間,“太平”級兩艦,全程緊盯“超勇”級兩艦,其設計指標得到了很好的驗證,性能也被水師營官兵所認可。
    每當兩艘“超勇”級艦,試圖以橫隊發起衝擊時,兩艘“太平”級艦便以縱隊對其實施壓製。
    因為有航速優勢,隻要操作得當,“太平”級艦往往能夠有效的,將“超勇”級艦控製在己方一側。令其陷入己方,優勢的側舷火力之下。
    由此證明了,水師營對其的思路是正確的。“太平”級也從此,長期被應用為鐵甲艦隊的護衛,直到水師營裝備了更新式的巡洋艦。
    而北洋分艦隊這邊,雖然艦隻整體較對方要弱很多,但仍在琅威理的指揮下,表現出了較高的素養和氣勢。
    特別是,林泰曾(字凱仕)管帶的“超勇”號,鄧世昌(字正卿)管帶的“揚威”號,和林永升(字鍾卿)管帶的“開濟”號,表現得尤為搶眼。
    為示敬意,陳經元還特命人以旗語,向這些“對手”致以真誠的慰問。雙方也都在這場對抗中,彼此贏得了尊重。
    大沽口這邊,對峙的兩邊有靜有動,總體上雖似對抗,卻是交流。並在這樣的情形下,消耗著時日。
    而京城裏麵,總理衙門那邊,奕匡卻已經有些焦頭爛額了。
    且說商團雖然封鎖了大沽口,但對洋人倒未做什麽限製。
    隻是反複重申,要求他們不得幫助清廷運送貨物。而洋商們,反倒是因為封鎖帶來的商機,大賺了一筆。
    但是在人家艦炮的監視下來往,讓在大清驕橫慣了的洋商們,感到好不自在。他們紛紛找到自家的,駐清外交人員,訴起苦來。
    因此以英美為首的列國公使們,自然也就絡繹不絕的,來找總理衙門的晦氣。
    他們最初時是“詢問”,然後變成了“質詢”,後來便是不斷的“抗議”。再往後是啥樣,總理衙門的人都不敢往下想了。
    而且洋人的態度,多是要求清廷一方盡快解決此事,否則將如何如何。倒沒表現出,對陳家那邊有什麽不滿。
    唯有沙俄公使,建議大清應予以武力進行彈壓。如有必要,他們還可以出兵,幫助大清。
    其用心如何,就算是總理衙門的新手們,也能看得明白。
    在這些眼前的壓力之外,西南的軍報這些天也在不斷傳來,當然不會有什麽好的消息。
    這種局麵下,京城這邊,終於要扛不住了。不得不開始考慮,該和陳家商議,如何才能盡快退兵,結束亂局了。
    按照朝廷的最初想法,是派人到江南,直接同陳濟方談。但卻被陳濟懷,一口回絕。
    態度也很明確,大沽口那裏,有我們陳家的全權代表。所有的事,都在那兒定就行了。而且還附加了一句,“宜應從速,時不待人”!
    這氣得慈禧太後,又是發了好大一通脾氣。以至於肝疾發作,說不再管了,交由軍機處和總理衙門商定吧。
    這就是變相同意了唄。
    那就是商議人選吧。
    在軍機和總署的會議上,額勒和布說,對方代表既無品階,朝廷應派兩個低階官員前往,才能算是對等。
    此話一出,當即被其他人否決。略明白些的人皆知,現在不是對等不對等的事。是若不去幾個說得算的,人家壓根就不會跟你談。
    接著,世鐸又發昏話。說不如讓恭王和寶鋆去,或許依仗他們的情麵,也就退兵了。這個建議的結果是,被大家無聲略過。
    最後終於選定的人選,是奕匡和孫毓汶。
    報入禁中後,得到的批複是,“準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