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朝廷的包圍網
字數:3797 加入書籤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開篇激戰1860 !
在兩江進行貨幣體製改革之前,世界上的主要強國大多已經實行了金本位製度。
這是在那個時代裏,維持本國貨幣的穩定和可靠,保障經濟發展的最理想的貨幣製度。
而相比之下,大清上下的貨幣製度,則仍然處在以銀本位為主的,比較複雜混亂的狀態之中。
並且作為主要的流通貨幣,大清的白銀卻不能實現自給自足,反而十分依賴從海外進口。因此銀價受貿易影響十分嚴重,難以保持穩定。
這對國計民生都產生了極大的負麵效應。
而且隨著開采量的提升,白銀也在不斷的貶值。這導致了以銀本位為主體的國家,在同實行了金本位的國家的貿易中,財富會不斷的流失。
雖說因為陳家兄弟的存在,保得這些年來大清對外少付了許多賠款,又從貿易中多收得許多關稅,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其財政惡化的進程。
但從長久上看,清廷在金融,乃至整個經濟領域的無作為,終難避免財政崩潰的趨勢。
因此,兩江在此時果斷的進行金融體係改革,實現貨幣獨立,既是朝著世界大勢的靠攏,也是盡早徹底擺脫大清拖累的必然選擇。
而且,對於學習先進來說,總是宜早不宜遲的。這在兩江的交通領域,已經得到了明顯的例證。
十幾年前,還在陳濟方主持兩江期間,曾排除萬難,力推電報和鐵路的建設。
經過多年來的努力,蘇皖贛三省內的電報和鐵路事業,成果斐然。
其中電報線路已經連通全部府州,組成網絡。而鐵路各主幹線的通車,也把兩江各地連接到了一起。
到江法戰爭前,兩江的鐵路北起徐州至海州一線,南至南安,東端為上海,西到潁州和九江。
正是憑借這些電報網絡和鐵路線路,才在戰時讓兩江軍隊迅速完成集結,運送至上海和南安的出發地。
又根據及時傳遞來的指令和信息,開赴前線。
先進的近代化通訊手段和交通運輸所具備的戰略價值,由此得到深刻的體現,也讓兩江軍隊在戰場上嚐到了甜頭。
因此在戰後,繼續擴大交通建設的力度和範圍,也就成為了必然之事。
而且,在這個領域的投入,不僅是有利於國防戰略。更是方便了人們的出行和貨物的運輸,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極大。
單說這些年來,兩江在電報和鐵路運營上的收益,就已經超過了當初投建的成本。產生的其他經濟紅利,更是無法估量。
如今,不僅兩江重視交通建設,就連大清朝廷和其他各省,也通過這場戰爭看到了近代交通的意義,紛紛開始尋找途徑準備興建。
隻是,電報尚且好說些,鐵路卻礙於財力和技術,以及各地保守勢力的阻撓,大多數地方都還僅停留在規劃之中,實際進度緩慢。
不過,在一些鄰近兩江的省份,卻得以借助兩江的力量捷足先行。
其中在兩廣,因兩江為了連通雷州和已改稱為交趾的北圻,有建設鐵路的需求。雙方於是一拍即合,達成了聯合築路的協議。
由兩廣方麵提供土地、勞工和部分建材,兩江則負責資金、設備和技術等。
鐵路在建成後,由兩江負責運營管理,運行所得利潤雙方五五分成。
以此為條件,兩江交通司主持,在兩廣境內修築了兩條鐵路。
一條是始於兩江境內已建成鐵路的最南端,江西省的南安府。
在南入廣東省境內後,連通南雄州、韶州府、廣州府、肇慶府、羅定州和高州府,直到雷州的港口。
另一條則是從雷州出發,向北經廣西勝的鬱林州、南寧府和太平府,由鎮南關入交趾,與兩江正在那裏籌建的鐵路網絡相連接。
兩江與兩廣間的合作,為其他省份樹立了樣板。隨後浙江和山東兩省,也以同樣的方式和條件,進行了仿效。
通往浙江省的鐵路,是分別從兩個方向出發的。
其一始自上海,經過浙江嘉興府到達杭州府。另一個方向,是從安徽省的太平府出發,經寧國府入浙江,連接杭州。
兩條鐵路在杭州匯合後,繼續向東延伸,經紹興府通向寧波府。最終到達港口,與象山和舟山隔海相望。
在山東省建設的鐵路,則是從江蘇省的徐州向北,連通山東境內的兗州府和泰安府,直達濟南府。
兩江在各領域的快速發展,以及對周邊省份形成的輻射。讓將這一切看在眼裏的大清朝廷,百感莫名。
兩江實現自治,是對大清帝國中央集權的嚴重挑戰。清廷也是迫於無奈,才接受如此結果。
在已經既成事實的情況下,朝廷如今最為擔心的,還是兩江勢力的不斷外溢。同時別的封疆大吏也會有樣學樣,導致大清最終陷入瓦解。
為此,對兩江進行圍堵,以周圍省份形成對其的包圍和限製,並且加強對其他封疆的掌控,也就成為大清朝廷必然的選擇。
清廷對此的安排是,繼續以李鴻章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令其集中淮軍主力於京畿周邊,拱衛大清中央,以及直隸、盛京和山東三省的海防。
另調淮軍宿將劉秉璋為山東巡撫,配合李鴻章在兩江北邊的防備。
在南方,北派清流出身的張之洞,由署理被轉為實授兩廣總督。朝廷或許是看重了他,本無地方派係的根基,應該更易於把控。
在越南戰事中,被吹捧出不錯戰績的岑毓英,繼續擔任雲貴總督,用來防範監視兩江在交趾的勢力。
而幾年後,在岑毓英病逝後,朝廷又出於與任用張之洞相同的想法,派出中樞重臣王文韶接掌雲貴。
位於兩江東南方向的,是閩浙台三省。這一地區在地理上處於兩江的包圍之下,僅最南端與廣東相連。
閩浙總督,原本下轄閩浙兩省。在台灣設省後,變成了下轄三省,但實際管轄的地域仍和原來相同。
為了削弱地方勢力,清廷調原來的閩浙總督曾國荃,轉督甘陝。
起用另一位湘係大佬劉坤一,接任閩浙總督。還以淮係出身的劉銘傳為台灣巡撫,用意明顯。
對於兩江西側的湖南、湖北和河南三省,清廷看重其位於兩江上遊,又居天下之中的重要戰略位置,決計要抓在自家手中。
於是任命了,滿洲正白旗人喜塔臘?裕祿為湖廣總督,漢軍鑲紅旗出身的邊寶泉為河南巡撫。
除了這些地方上的任命,此時的大清朝廷,也在中央醞釀著一些更為深遠的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