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軍備競賽(本章有設定插圖)
字數:3664 加入書籤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開篇激戰1860 !
兩江防衛軍海軍準備從英國訂造的裝甲巡洋艦,是以皇家海軍“奧蘭多”級為基礎,進行了較大的設計改動而成。
盡管設計工作是由阿姆斯特朗公司的設計師菲利普?瓦茨來主持的。
但考慮到該公司此前從未建造過此類戰艦,兩江為了分散風險,最後把合同分進行了分攤。
由該公司和另一家兩江曾經合作過的泰晤士公司,共同來完成建造工作。
根據合同約定,防衛軍海軍共訂造兩艘同型艦。單艦總費用為38.6萬英鎊,工期均不超過30個月。
一號艦被命名為“至柔”號,由泰晤士鋼鐵和造船公司,位於倫敦布萊克沃爾的造船廠承建。於1889年11月開始鋪設龍骨,1892年4月建成。
二號艦定名為“若水”號,在1890年4月開工建造,1892年7月竣工。由阿姆斯特朗-米歇爾公司,在紐卡斯爾泰恩河畔的埃爾斯威克造船廠建造。
兩艦建成後,防衛軍海軍也分別派出了接艦官兵,於1892年7月和9月駛回國內。入役後,每艦配有官兵488人。
相較於母型“奧蘭多”級,“至柔”級在設計上的改變,主要是基於技術的進步,因此在武器、輪機和裝甲方麵都作了很大幅度的調整。
不過盡管內在變化很大,但在外觀和布局上還是能夠明顯的看出,兩型戰艦之間的承襲關係。
“至柔”級采用平甲板船型,衝角艏,雙桅杆縱列雙煙囪的艙麵布局,幹舷較高。
艦體全長326英尺,寬55.5英尺,吃水21英尺,正常排水量5,440噸,成為兩江除了鐵甲艦以外最大的戰艦。
動力係統上,采用了高配置。選取兩台立式四汽缸三脹往複蒸汽機,雙軸推進,配套大型雙頭圓筒式火管鍋爐4座。
強壓通風時,最大輸出功率達14,000馬力,設計航速20.1節,滿載燃煤時以10節經濟航速可續航7,500海裏。
火力上,本級艦的主炮選用了兩門阿姆斯特朗式40倍徑8英寸炮,在艏艉的上甲板沿中線各置一門,有6英寸鋼質炮盾防護。
“至柔”級也因為排水量和主炮口徑的原因,被列為防衛軍的第一型一等巡洋艦。
副炮選取了10門阿姆斯特朗式40倍徑6英寸速射炮,每門炮均帶有4英寸鋼質裝甲炮盾,全部安放在兩舷的上甲板,其中前後四門為改善射界有耳台設計。
其他武器包括,阿姆斯特朗公司製造的霍奇基斯式40倍徑57毫米速射炮10門,20倍徑37毫米速射炮10門,兩舷還各裝有2具14英寸魚雷發射管。
“至柔”級的艦體為鋼製,核心區域的防禦由水線裝甲帶、裝甲甲板、前後裝甲隔艙壁共同構成一個裝甲盒子。
其中水線裝甲帶,長度覆蓋了艏艉主炮的底部之間。
因選用了最新式的鎳鋼裝甲,這條裝甲帶的厚度較“奧蘭多”級有所降低,為8英寸厚,估算可以抵擋得住8英寸炮彈的轟擊。
盡管降低了裝甲的厚度,卻節省了重量,轉而大幅增加了裝甲帶的高度,擴大了保護的範圍,並且改善了動力設施。
其他部位的裝甲為均質鋼甲,水線裝甲帶前後兩端的裝甲隔艙壁,為10英寸厚。
縱貫全艦的裝甲甲板采用“穹甲”樣式,其平坦部分最大厚度為1英寸,傾斜部分則為3英寸。
指揮塔的裝甲,最厚的部位為8英寸。艦體的水下部分采用雙層底和水密隔艙的結構設計。
在遠東地區,原本大清和日本的海軍,在經過幾年的努力後,正有追趕兩江,並不斷縮小差距的趨勢。
而“至柔”級一等巡洋艦的建造,又讓防衛軍海軍迅速拉開了與他們之間的距離,重新確立了領先的優勢。
兩江表現出的這種勢頭,是如此的強勁,這讓那些潛在對手們感到很有些沮喪——盡管對於兩江來說,這種勢頭才隻是剛剛開始。
其實在那個年代,放眼整個平行世界,類似這類的軍備競賽也在很多地區上演著。
譬如在南美洲,阿根廷、巴西和智利之間,就是如此。
這三個因國名的開頭字母,常被人稱作“abc三國”的國家之間,由於曆史和地緣等原因,曾多次發生過戰爭。
他們之間每當關係出現緊張時,就會通過擴充軍備來互相威脅。
即使是在和平時期,為了維持平衡,也在進行激烈的競爭,特別是在最能形成影響力的戰艦方麵。
三國間的這種關係,已經存在了多年,還要在未來的幾十年中繼續下去。
而這樣的海軍軍備競賽,在幾年後還將以空前的規模出現在歐洲,甚至迅速激化直達巔峰,並且對全世界產生影響,大範圍的惡性擴散。
這些事情後麵再談,先把目光回到遠東。
細算一下,大清、日本和兩江之間的軍備競爭,是始於十幾年前的台灣之事。
在那場衝突之後,痛定思痛的日本為了提高武備,開始不斷改革陸軍軍製。
更是耗資311萬多日元,連續購入了三艘裝甲戰艦,以圖建立海軍優勢。
為了對付日本的裝甲艦隻,大清購入大批“蚊子船”,以及據稱是可以克製鐵甲艦的“快碰船”。
這讓日本如芒在背,在也跟進購入了“築紫”號後,又引進了更先進的“浪速”級防護巡洋艦。
可是比日本要財大氣粗很多的大清和兩江,則分別買進了一等鐵甲艦,以及多艘先進的巡洋艦。
壓力巨大的日本,於是在1886年發行1,700萬日元的海軍公債,發啟了新的海軍擴張案。
1887年又追加發行了749萬日元造艦公債,建造專門為對付鐵甲艦而設計的“三景艦”。
到了1888年,日本陸軍也開始進行新的軍製改革,將原有的各鎮台軍改為師團製,由此共組建了七個師團。
分別是作為天皇禁衛軍的近衛師團,組建於東京的第1師團,仙台的第2師團,名古屋的第3師團,大阪的第4師團,廣島的第5師團,和熊本的第6師團。
盡管在做出了上述努力後,日本陸海軍的實力依舊相對較弱。但如此頻繁的動作,還是引起了兩江的高度關注。
為了防範未然,防衛軍也由此開始了新一輪的整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