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濟州島
字數:3523 加入書籤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開篇激戰1860 !
比平壤之戰稍晚時,已經幾度錯失彼此的北洋與日本海軍,終於在海上相遇了,由此爆發了一場兩軍主力艦隊之間的大決戰。
在這場海戰中,丁汝昌率領的北洋海軍,共有十一艘戰艦參戰,幾乎包含了其能夠出海作戰的全部精銳。分別是:
“定遠”號、“鎮遠”號、“致遠”號、“靖遠”號、“經遠”號、“來遠”號、“濟遠”號、“超勇”號和“揚威”號,以及新加入的“安遠”號和“嘉遠”號。
其中“嘉遠”號因前期執行偵察和通報的任務,投入交戰的時間較短。
此外北洋還有數艘魚雷艇和“蚊子船”在戰場周邊,並未加入戰鬥。
日本聯合艦隊一方的戰力,則為伊東佑亨親領的十二艘戰艦,也已涵括了其近全部的主力,還分別編為本隊和第一遊擊隊投入作戰。
其中伊東指揮的本隊,共有八艦,即“鬆島”號、“千代田”號、“嚴島”號、“橋立”號、“浪速”號、“高千穗”號、“扶桑”號和“比叡”號。
日軍“吉野”號、“秋津洲”號、“隱岐”號和“天草”號,四艘航速最快的防護巡洋艦,則組成了第一遊擊隊,由坪井航三指揮。
這場海戰進行得十分慘烈,雙方都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北洋海軍尤甚。
北洋十一艦在此戰中,致、經、濟、超、揚五艦戰沉,餘者除“嘉遠”號輕傷外,皆受重創,官兵傷亡九百餘人。
日方這邊,“比叡”號和旗艦“鬆島”號被擊沉,“嚴島”號、“浪速”號、“扶桑”號和“吉野”號受創嚴重,其餘各艦也皆有損傷,人員傷亡近四百人。
從戰損結果對比來看,此戰的勝者無疑是聯合艦隊。
但也是由於日方存在指揮混亂,將領膽怯避戰等因素,致使其未能憑借優勢繼續擴大戰果,否則北洋餘下各艦的命運也將凶多吉少。
不過,因為可用戰艦相對較多,且傷艦修複迅速,戰後一周左右,聯合艦隊就又重新開始活躍在海麵之上。
反觀北洋海軍,僅旅順基地有一座大型船塢可用,基地又缺乏技術工人和必要的物資,導致為數不少的需要入塢維修的傷艦,需要排隊空等,讓本已殘缺的戰力恢複得更加艱難。
如此一來,盡管朝廷和李鴻章都反複催促,北洋艦隊仍花費月餘時間,才勉強能夠出海巡弋,與敵再行決戰更是妄求,日本也就此掌握了戰區的製海權。
日本在數日之內,連續在陸海兩個戰場上取得了大勝,不僅令各方震驚,就連他們自己都感到意料之外。
在此般驚喜的刺激下,興奮的日軍開始謀劃要繼續進攻大清本土,首先便是要乘勝入侵遼東半島。
也正是偵知了日軍的動向,李鴻章這才急催北洋艦隊,要盡快離開旅順。
事實上,清軍敗得如此之快,也很是出乎兩江的意料。得報之後,陳濟懷等人在驚歎之餘,還有些措手不及。
兩江本想先穩坐釣魚台,估摸到年底前再視情形展開行動,看來著實是高估了北洋的戰力,以致當下竟有些準備不足。
因此,在查明日軍接下來意圖入侵大清之後,兩江迅速的發出了警告,準備控製一下局勢發展的進程。
相應的,不甘於就此收手的日方,也又開始了新一番的緊急交涉和申辯。
日本人辯解道,目前他們雖然取得一些勝利,但清國卻並未認輸,清軍主力也仍然存在。
因此,隻有對其實施進一步的打擊,消滅其陸海殘餘主力,才能迫使清國屈服,也才是真正的實現了此前與兩江的約定。
對於日本人的說辭,兩江未置可否,而是以實際的行動進行了回應。
從10月上旬起,防衛軍海軍一支實力不俗的艦隊,便開始出現在濟州島周圍海域,並且駐留在那裏。
接著幾天後,防衛軍海軍陸戰隊的兩個聯隊,和陸軍的一個旅,分別在濟州島的南北兩端登陸,隨即宣布完成占領。
濟州島的麵積約1,850平方公裏,位於朝鮮半島的南端90多公裏處,隔海與半島相望,又扼朝鮮海峽南口,距東邊的長崎320多公裏。
日本從本土,無論是到往朝鮮,還是直接前出大清北洋海岸,主要的路線都要橫跨朝鮮海峽,或是途徑濟州島周邊。
倘若如此重要通道被截斷,意味著什麽,不言而諭。
雖說此前兩江早已與日本約定,將來要占據濟州。
可在此時行動,又是以這般不聲不響的方式,仍令日本人錯愕,也讓其戰時大本營中出現了驚慌和爭執。
關於該如何應對,其狂熱分子主張,不妨采取豬突式的行動,一並以武力加以解決,直至最終取得全勝。
持有這種無腦想法的,大多存在於日本的中下階層,軍中和民間皆有,他們也都是飽受其政府多年的宣傳和煽動,才如此盲目。
當然,對實力對比具有清晰認識的日本高層,就相對要冷靜得多,想法也自然會“老實”許多。
要知道,此時防衛軍僅在濟州島,就部署有十艘戰艦。
包括兩艘“鷹揚”級鐵甲艦,兩艘“至柔”級一等巡洋艦,“疾風”級、“江寧”級和“諒山”級二等巡洋艦各兩艘。
單就這支分艦隊,能否對付得了,整個日本聯合艦隊都得好好掂量一下。
此外在濟州島上,防衛軍還駐有一萬三千餘名陸上官兵,可以隨時對周邊地區展開行動。
因此在這樣的壓力麵前,日本隻得暫取妥協的策略。其戰時大本營急令各軍暫緩執行進軍計劃,嚴命不得擅自行動。
同時,日本還以軟化的姿態,不斷探問兩江究竟是何想法。
兩江突然出兵濟州,也定然會引起其他方麵的強烈反應,尤其是大清。
在得到此訊後,清廷極為振奮,以為十年前的舊事又將重演。那些清流主戰派們,多以為大事已定,彼此奔走如燕雀相賀。
北洋的李鴻章等人,也對事態的發展感到十分欣喜。
不過老成的李中堂,在一番考慮之後,還是決定先拍報給江南,探明究竟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