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兵出兩江

字數:3504   加入書籤

A+A-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開篇激戰1860 !
    陳濟懷和兩江的核心要員們,原本是想借日本之手削弱大清的實力,並利用這場戰爭謀取重利。
    雖然計劃得很好,可戰爭的進程,還是出乎了他們的意料。
    在這場戰事剛剛爆發時,兩江方麵和泰西列強一樣,皆以為大清和北洋不會輕易落敗,至少也可以在朝鮮戰至來年。
    因此,當戰端開啟之後,陳濟懷等人並未著急,而是按部就班的,在暗中進行著預備。
    可是誰料他們竟然走了眼,北洋陸海軍主力,僅僅不到兩個月便相繼遭受重創,兵敗如山倒般的丟棄了整個朝鮮,龜縮不再進取。
    與大跌眼鏡的列強們相比,兩江對此更是措手不及。
    此時,陳濟懷等人在自我審視後才發覺,兩江的各項準備工作都還差得很多,不禁暗恨清軍是如此無能,才讓他們如此被動。
    為了扭轉局麵,他們隻得提前出兵濟州,震懾並限製住日本的行動。同時,想盡辦法鼓動北洋再戰。
    這些措施,都是為了將戰事暫時控製在局部範圍內,以為自己爭取時間。而兩江也利用這個短暫而寶貴的時期,加速了出兵的準備。
    清軍的戰力和戰鬥意識屬實是有限,此後也不過在邊境線上又多撐了兩個月,便又瀕臨全麵崩潰。
    在此期間,日軍也出色的完成了兩江賦予的“任務”。
    看來,實在是不能再等下去了,是時候該出兵了。
    於是,借著清廷發來的要求兩江出援的上諭,陳濟懷正式做出了同意答複。緊接著就開出了,內容豐富的出兵條件。
    其中包括,大清兵事不振,幾番國戰皆是在兩江出力後,方得寧息。此後莫若以此為成例,專以兩江主責全國之防務。
    由此,為了償付兩江備軍資費,朝廷應從此徹底免除兩江的歲獻,超出之數則另行奏銷。
    山東和浙江兩省的防務,從此應直接交予兩江管轄,相幹事務亦然。至於別省,兩江若有需求設置基地、兵站等項,可酌情自擬。
    為將來邊省有事時,可迅速調派兵員,兩江應時當擁有陸水交通統理權限。為此,還應將全國勘查和築路的權限,統交給兩江。
    由兩江相應組辦各專項公司,負責上述礦務和鐵路等的建設與經營等務。各公司在前期募資時,由朝廷提供擔保。
    所得利潤,三成交戶部,三成歸兩江。餘下由公司負責支配,或償付本息,或分予地方,或留存自用。
    還有其他各項等等。
    而且,陳濟懷還提出,此番由朝鮮之事引發戰端。因朝廷前期處置不佳,用兵不當,以至朝鮮盡喪,更危及本國。
    因此,兩江出兵之後,雖可外壓日本,內守疆土,但終究大勢已失,朝廷仍當擇機議和,以求早日免除勞師傷民之苦,兩江亦將力促少賠。
    這些條件發出之後,不等清廷做出回複,陳濟懷便命令防衛軍兵出兩江。同時下令,兩江正式開啟局部動員,各後備師旅應盡快補齊員額。
    兩江也將出兵的訊息,通過秘密渠道通知了日本。
    並告知其,可以開始籌劃與大清和談的各項準備了。以及為了進行配合,應在前線再給清軍施加適當的壓力。
    防衛軍此番出兵,主要分成三路,並以陸軍為主展開行動。
    其中兩路在北方。一路沿徐州至濟南的鐵路北上,隨後跨過黃河進至德州一帶。主力為兩個師又一個騎兵師,近四萬人。
    另一路則為一個師又一個旅,以及海軍陸戰隊兩個聯隊,共近三萬人。在海軍的運送下,從膠州登陸,隨後向北朝登州、煙台和威海一線進發。
    防衛軍在南方,布置了兩個師的兵力,總計三萬餘人。這一路從寧國出發後,沿鐵路進駐杭州、紹興和寧波等地。
    除了這三路大軍之外,防衛軍還在兩江的西線做好了準備,可以隨時向上遊省份進軍。海軍也在相關海域和內河,展開了積極的行動。
    麵對兩江開出的,如獅子開口般的條件,以及接踵而至的大舉出兵,清廷措手不及,以至惶恐不安。
    朝中對此也是議論紛紛,言官們激烈聲討,認為兩江這是在趁火打劫,犯上作亂,欲圖不軌。
    而在私下裏,許多官員和富商,則開始將家眷和財產,向異地轉移。仿佛兩江大軍已經兵臨京師城外,以至京中車價一時鬥漲。
    此後,隨著兩江先頭軍隊止步於河間府南部,似乎並無繼續北進之意,朝廷和京畿民間才略安定下來。
    就在清廷為兩江所提之事,究竟該如何應對,而爭吵不休之際,前線戰報也“很湊巧”的傳入京中。
    11至12月間,在朝鮮邊境的日本陸軍一改防禦態勢,主動向對岸的清軍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
    清軍在鴨綠江一線屢次反擊無效後,又遭此打擊,迅速呈現全線潰敗。
    日軍於是很輕易的就攻占了鴨綠江右岸各處要地,並揚言將繼續深入,直搗京師,讓大清皇帝“麵縛乞降”。
    日本海軍,除了繼續封鎖圍困威海的北洋艦隊,還更加頻繁的對大沽、北塘等地進行襲擾。並時常進至岸邊實施炮擊,擺出一副將要登陸的姿態。
    內外受困的大清朝廷,此刻實在已是別無良策,於是降旨,全盤接受陳濟懷所請,並要兩江軍隊火速北上,以解京師之危。
    防衛軍陸軍隨後繼續進發,相繼進駐大沽、威海和煙台等地,並接管了各處的北洋軍務。
    海軍艦隊則開進渤海和遼東沿海,日本聯合艦隊也隨即撤出這些海域。
    12月中旬,兩江外務司發出照會,建議日本與大清停戰言和,日方宣布接受。
    陳濟懷於是上奏清廷,請簡派親貴王大臣為全權代表,與日本議和,兩江則以重兵為後盾,足壯聲勢。
    清廷中,盡管光緒皇帝等人不願就此言和,但大勢至此,隻得屈從。又要求兩江同派人參與和議,亦被陳濟懷拒絕。
    朝廷最終決定,派總理衙門的管理大臣慶郡王奕匡為全權代表,辦事大臣張蔭桓為副,趕赴釜山與日方展開和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