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男兒當自強
字數:8158 加入書籤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靈界昊天塔 !
第二天早上,林皓和方柔離開碧雲山舍,繼續在西樵山其它地方遊玩。沿途有著各種花卉,五彩繽紛,鳥語花香,令人目不暇接,神清氣爽。
西樵山既是曆史文化名山,也是一座古老的死火山。
在大約4500萬年到51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時代中後期,這裏曾經多次發生火山噴發,因而形成西樵山現在的樣子。
這裏是珠江三角洲地區保存得最完整的地質遺址,也是研究火山地貌的理想之地。
因為地理環境不同,山上植物種類繁多,空氣清新,一年四季都適合旅遊。
春季的西樵山,主打色調是粉紅色。
2月是桃花正豔的好時節,山上200多畝,5000多株桃花,像一個個天生麗質的紅粉佳人,衣袂飄飄於山野間,宛如桃源仙境,讓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在1至3月,也是茶花的最佳花期,景區內茶花品種就多達200多個。每年茶花開放時節,花香四溢,沁人心脾。
如果是《天龍八部》中的王夫人來到這裏,不知會說出怎樣的話呢?
夏季的西樵山,主打色調為藍色和綠色。
這裏物種豐富,依山傍水,自然環境十分優美,可謂山清水秀。
天空湛藍清澈,美得讓人窒息,而且這裏的森林覆蓋率高達百分之七十以上,景區內氣候涼爽宜人,綠水青山掩映。
如果坐著索道一路向上而去,涼風習習,可以看到西樵山如一幅翠綠綿延的詩意畫卷,享受大自然帶給你的神奇與秀美。
秋天的西樵山,像一場盛大的變裝秀,顏色會隨著秋色漸入而變,多姿多彩,在感受色彩盛宴的同時,深嗅桂花香。
西樵山的桂花園占地50多畝,有銀桂、四季桂等1600多棵不同品種的桂花樹,一年四季幾乎都有花開,香氣怡人,實在是一種至美享受。
冬季的西樵山,主打紅色。
從每年的11月開始,被稱為活化石的水杉,就會由原來的翠綠色漸漸變成紅色,紅紅火火,像極了喜慶的中國紅,映紅整個天湖,美豔到了極點。
當然,西樵山不僅風景優美,一些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民俗演繹,也是一大亮點。
譬如黃飛鴻獅藝武術館,在門廳中間設有黃飛鴻銅像,右側是百草堂,左側為黃飛鴻事跡陳列室。
正麵是黃飛鴻拜師台,中間設有一個廣場,為黃飛鴻獅藝和武術表演的場地。
以前香港就很喜歡拍攝以黃飛鴻為題材的電影和電視劇,林皓最喜歡的,自然是李連傑主演的那幾部。
黃飛鴻是清末民初的武術大師,也是一名中醫外科名師,更是舞獅名家。
在西樵山的民俗活動中,每年都會有獅王爭霸賽。
在“五一”勞動節期間,西樵山都會舉辦“黃飛鴻杯”全國南北獅王爭霸賽。
在“十一”國慶節期間,還有“黃飛鴻杯”世界華人獅王爭霸賽暨水上雙獅挑戰賽等高規格賽事,為西樵山平添一絲俠氣。
當林皓和方柔來到黃飛鴻獅藝武術館的時候,立即聽到那首熟悉的粵語版《男兒當自強》。
“傲氣傲笑萬重浪,熱血熱勝紅日光。
膽似鐵打,骨似精鋼,胸襟百千丈,眼光萬裏長。
誓奮發自強,做好漢!
做個好漢子,每天要自強,熱血男子,熱勝紅日光!
讓海天為我聚能量,去開天辟地,為我理想去闖(看碧波高壯),又看碧空廣闊浩氣揚!
既是男兒當自強,昂步挺胸,大家作棟梁,做好漢!
用我百點熱,耀出千分光!
做個好漢子,熱血熱腸熱,熱勝紅日光……”
歌詞熱血沸騰,歌中飽含昂揚氣勢與俠義精神,讓人對電影中的黃飛鴻形象產生認同,相得益彰。
它用奮發向上的的旋律,表現著對未來的期盼,一句“男兒當自強”也成為男性自勵的名言。
林皓最喜歡的版本,就是林子祥唱的,那高亢的聲音充滿豪氣與激情,讓人熱血沸騰。
這首歌在很多武俠片中都能聽到,林皓最早就是在李連傑飾演的《黃飛鴻係列》那裏聽到的。
據說“男兒當自強”出自北宋汪洙的《神童詩》:“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汪洙,字德溫,鄞縣(今nb市鄞州區)人。元符三年(1100)進士,官至觀文殿大學士。其幼穎異,九歲能詩,號稱汪神童。
《男兒當自強》這首歌,是黃沾填詞創作的歌曲,改編自古曲《將軍令》,亦是電影《黃飛鴻之一壯誌淩雲》、《黃飛鴻之二男兒當自強》的主題曲。
該曲分粵語、普通話兩個版本,皆由林子祥演唱,分別收錄在林子祥1991年發行的粵語專輯《小說歌集》、普通話專輯《這次你是真的傷了我的心》中。
2020年,該曲提名新時代國際電影節,新中國成立70周年,全國十佳電影金曲獎。
這首歌的由來,有一個故事。
據說在20世紀90年代,徐克帶著劇組,去廈門的沙灘上拍戲。在寒冷天氣下,錄音機播出的音樂《將軍令》,讓劇組人員們感到振奮。
後來,在徐克的要求下,黃沾著手把古曲《將軍令》改編成《男兒當自強》。
錄製該曲的時候,黃沾找到林子祥合作。當時,黃沾讓林子祥盡情去唱,自己又補喊了“哼、哈”等語氣詞。
林子祥唱得十分投入,甚至在尾段主動加唱了八度的高音。
林皓就很喜歡這首歌,可惜天生不是唱歌的料,容易破音。
在黃飛鴻獅藝武術館中,廣東醒獅表演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廣東醒獅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珠江三角洲一帶的醒獅,是廣東舞獅的主流代表。
過去珠江三角洲一帶的武館,均附設有“獅子會”,教練拳術與舞獅,所以說舞獅也是與武術相連。
珠江三角洲的幾大南拳名家,以及一些支派,每一種舞獅都是結合了各自門派特點的。
南獅流派眾多,主要為三大龍獅,一個叫‘佛樁’,就是平常說的‘大頭獅’;一種叫‘鴨形獅’,嘴是扁而尖的;還有就是‘雞公獅’。
每一種的舞法都不同,佛樁獅形神兼備,鴨形獅主要集中在技擊方麵。
大頭獅分布在廣州、佛山一帶,雞公獅在清遠、英德。
鶴山、中山的鴨嘴獅,形象凶猛,獅頭和獅身大都以黑色為多。此外,還有東莞的麒麟獅等。
深圳舞獅大多數集中在羅湖、福田、南山、寶安和光明等地的廣府民係地區。
鬆崗七星醒獅成名於民國初年,分為黑、黃、白、紅色醒獅,各有獨到之處,流傳至少已有一百多年。
gd省fs市是獅藝之鄉,是南獅的發源地,是首個中國龍獅龍舟運動名城。
禪城區是中國龍獅運動之鄉,在南海區的西樵鎮是全國唯一的中國龍獅名鎮。
佛山的龍獅運動,走在國內和國際發展的前列,曆屆比賽成績也相當好,佛山南獅有“獅王之王”的美譽。
以鼓點命名的佛山傳統三星獅和七星獅,技藝精湛,神、形、態俱美。
佛山醒獅以獅頭為先,傳統醒獅獅頭的油彩,以三國英雄人物劉關張趙馬黃六位人物的粵劇臉譜為基礎,按照粵劇中的人物形象進行設計。
不同顏色的臉譜,配以不同的裝飾物。同時,按照粵劇角色,分為文武兩種獅形,文獅以劉備獅為代表,武獅則以張飛獅、關羽獅為代表。
曆史上,佛山獅會曾分為兩派。
一是“義”字派,即洪拳派,以舞紅獅和三星舞法為主,舉三星旗。
一是“社”字派,即蔡李佛拳派,以舞黑獅和七星舞法為主,舉七星旗。
在清末民初,三星獅和七星獅都極為活躍,時至今日,三星獅傳人仍然沿用了“義”字組建醒獅團。
三星獅的表演,有一定的講究,舞台的布置、醒獅的神態身型表現,都有一定的要求。
要做到人如其獅,人獅合一,通過技藝表現出獅子的動、靜、驚、疑、探,喜、怒、哀、樂、醒。
要完成一場傳統的三星獅表演,短則十幾分鍾,長則八九十分鍾。
三星獅與七星獅的舞法不同,但最後的結果都一樣。
就拿采青來說,三星獅和七星獅最後都是要將青菜‘吃下’。
七星獅通過在高樁上下跳躍來表現,長則十幾分鍾,短則幾分鍾。
而三星獅則是通過‘沉睡驚醒、搖頭擺尾、探測方向、出洞、探青、疑青、驚青、嚼青’等幾個步驟,來講述整個故事,缺一不可。
林皓和方柔看完舞獅表演,又去其它地方遊玩,直到黃昏時分,才駕車返回清輝大觀園,準備一些美味的靈食,在十一點之後帶入靈界。
小時候,林皓受到那些影視作品的影響,以為隻有南方才有舞獅節目,長大後才知道自己是一知半解,而且醒獅的由來跟鴉片戰爭、辛亥革命等曆史有關。
舞獅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古時又稱為“太平樂”,有南北之分。
南獅又稱醒獅,以廣東等地的醒獅最具代表性,分為文獅、武獅和少獅三大類。
獅是由彩布條製作而成,每頭獅一般由兩個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
在表演過程中,舞獅者要以各種招式來表現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陽剛之氣。
醒獅是融武術、舞蹈、音樂等為一體的漢族民俗文化,由唐代宮廷獅子舞脫胎而來。五代十國之後,隨著中原移民的南遷,舞獅文化傳入嶺南地區。
明代時期,醒獅出現在廣東南海縣(今gd省fs市)。
醒獅原名為瑞獅,意為吉祥如意。
直到鴉片戰爭的戰火蔓延到南方,因為“瑞”字方言諧音“睡”,具有民族憂患感的佛山人,便將其改為“醒獅”,寓意醒獅醒國魂,擊鼓振精神。
隨著1900年後“中國先睡後醒論”的廣泛傳播,南獅逐漸被置換為“醒獅”。
據《申報》記載,1917年女子工藝學校籌款會,引入“廣幫北城候醒獅會”,目的是通過表演“睡獅猛醒”來“喚起同胞”。
此後醒獅團陸續在上海“精武體育會十周紀念”、“救濟工遊藝會”等展會慶典上出現,被賦予喚醒中國、喚起同胞的使命。
自此,“醒獅”之名,沿用至今。
最初北獅在長江以北較為流行,而南獅則是流行華南、南洋及海外。
近些年來亦有將二者融合的舞法,主要是用南獅的獅子,北獅的步法,稱為“南獅北舞”。
北獅的造型酷似真獅,獅頭較為簡單,全身披金黃色毛。舞獅者(一般二人舞一頭)的褲子、鞋都會披上毛,未舞時已經是惟妙惟肖的獅子。
獅頭上有紅結者為雄獅,有綠結者為雌性。
北獅表現靈活的動作,與南獅著重威猛不同。舞動時,是以撲、跌、翻、滾、跳躍、擦癢等動作為主。
北獅一般是雌雄成對出現,由裝扮成武士的主人在前引領。
有時一對北獅會配一對小北獅,小獅戲弄大獅,大獅弄兒為樂,盡顯天倫。
北獅表演較為接近雜耍,在配樂方麵,以京鈸、京鑼、京鼓為主。
河北是北獅的發祥地,徐水縣北裏村獅子會創建於1925年,以民間花會形式存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得以迅速發展。
徐水舞獅的活動時間,主要在春節和春季寺廟法會期間,基本特征是外形誇張,獅頭圓大,眼睛靈動,大嘴張合有度,既威武雄壯,又憨態可掬。
徐水舞獅在中國民間藝術表演中占有重要地位,1953年曾到首都bj參加中國民間藝術匯演,並代表國家多次出訪演出。
它曾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舉行的“第四屆世界青年聯歡節”的比賽中榮獲一等獎。
heb省雜技家協會,於2001年10月正式命名北裏村為“雜技舞獅之鄉”。
現今,由於舞獅道具昂貴、培養新人不易等原因,徐水舞獅麵臨傳承危機,需有關部門加以搶救、扶持。
自古以來,舞獅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舞獅助興,長盛不衰,曆代相傳。
舞獅活動也廣泛流傳於海外華人社區,有華人之處,必有舞獅。
這成為揚民族之威、立中國之魂的重要儀式,以及海外同胞認祖歸宗的文化橋梁,其文化價值和影響十分深遠。
在醒獅文化中,林皓很喜歡一首粵語歌,就是葉振棠唱的《大俠霍元甲》:
“昏睡百年,國人漸已醒。
睜開眼吧,小心看吧,哪個願臣虜自認!
因為畏縮與忍讓,人家驕氣日盛。
開口叫吧,高聲叫吧,這裏是全國皆兵!
曆來強盜要侵入,最終必送命!
萬裏長城永不倒,千裏黃河水滔滔。
江山秀麗疊彩峰嶺,問我國家哪像染病!
衝開血路,揮手上吧,要致力國家中興!
豈讓國土再遭踐踏,個個負起使命……
豈讓國土再遭踐踏,這睡獅漸已醒!”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人若犯我,雖遠必誅。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怎能讓國土再遭踐踏,這睡獅已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