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共和伊始
字數:5214 加入書籤
由於曆史原因,至1900年,中國的政黨發展完全不同於西方,各方對於“黨”這個詞並不感冒,甚至頗為厭惡,“黨爭誤國”這1思想對中國人的影響甚遠。
而十9世紀末又是威權主義的1個高潮,在這種思潮下,較多的人讚同“威權民主”,其主要成員為君憲主義者和洋務派,他們依然希望國家有個統領大局的獨立於政黨的“皇帝”作為仲裁。
而以興中會部分人士為代表的民主人士則主張“3權分立”式的美國體製,認為隻有“完全之民主才是國家之希望”。
就其思想而言,並無任何問題,“3權分立”的原則是必須遵行的,但美國的體製卻絕對不能出現在本國,尤其是在這個戰爭頻發的年代,隻有集中力量才能振興國家,因此執政的連續性和穩定性需要得到保證,執政黨隻能有1個。
1900年11月29日,經過1係列思想鬥爭,孫逸仙選擇率興中會加入中華黨,少數不願意加入的會員自行退出。
而剩下的比較大的政黨就剩下憲政會1家了,不過憲政會雖然大,但內部思想十分混亂,因此左念微也不想要他們,僅僅是吸納了少部分真正有理想的青年士子,剩下的就當成1個垃圾桶,把各種封建遺老塞進去,日後國家穩定了在慢慢收拾,反正他們也沒有執政權。
這1關鍵問題解決之後,1900年12月21日,全國各省代表會議在京師通過了《中華共和憲法》草案,基本確定了本國的政體及發展方向。
這部憲法明確的規定了中華共和國將於1901年1月1日舉行開國大典,中華國家為基於“3權分立”和“主權在民”原則的民主共和國,實行議會總統製。
國家總統由通過民主選舉產生,總統每屆任期為5年,連任不得超過兩屆。若已連任兩屆者,仍欲繼續參選,則需間隔至少兩屆以上後,方可再度參選。
總統具有任命高級官員和將領、簽署法令、行使軍事和外交權、任免總理和組織政府等涉及行政、司法以及其他非常權力。
在戰爭情況下,國家權力統歸於總統,總統擁有完全權力,可解散聯合會議,但需保留國民會議。
國家的內外政務執行機構為中央內閣,內閣總理擁有組閣權,由總統任命並接受其領導。內閣由內閣總理通過內閣會議統1管理,對接國家各部門工作。
除內閣外,國家安全局、民事調查局、總參謀部等軍警憲特機構由總統直接管轄,對其負責。
國家立法機關為國會,分為聯合會議和國民會議兩級會議,議員的任期亦為5年,不論是否連任最多隻能出任3屆。
其中聯合會議為常設,其成員包括民選議員和特別議員,前者占據8成,由各省民眾選舉產生,後者占據兩成,分別從元勳人士和軍方代表中選出。
國家司法機關為法院和都察院,擁有獨立的司法權力。
在地方在行政劃分上,仍采用了省、府、縣3級的模式,原清廷各將軍轄區將重組建省,各直隸州、廳重組為對應的“府”。
保留“直隸”這1省級機構,將南京、上海、長崎3地設為中央直隸府,與省同級,江蘇省府定為蘇州府。
按照憲法指導,東南巡閱府現有機關進行重組,並升格為國家機關。
而這套國家機構的運轉已經經過了5年時間的發展和戰爭的考驗,說明其可以擔任此等重任,也代表著共和國的中央不需要大量的滿清朝廷中的舊官僚,隻有其中進步人士才有可能通過考試繼續進入政府工作。
……
1901年1月1日,農曆庚子年十1月十3日。
在衝天的禮炮和煙花中,第1屆民選總統左孝威發表正式宣言,向列國發出照會,宣布即日成立中華共和國。
中華共和國采用公元紀年,同時采用共和紀年,陽曆、農曆並行,1901年為共和元年,每年的1月1日為建國紀念日及元旦,農曆新年為春節。
為了穩定人心和北方局勢,國家首都將由南京遷至北京,南京將劃為中央直隸府,執行1定範圍內的陪都功能。
國家國旗經過各省統1討論,選擇以“中華紅旗”作為國旗,國旗旗麵為紅色,長寬比3:2,中央以墨書“華”字的繁體字,字體為顏體,下方3分之2處有1道十分之1寬度的水平金紋。
當天,左孝威宣布清朝被徹底取締,中華共和國將承接原清朝的1切法定國土和所有權益。
關於對外約章,中華共和國將承繼原東南巡閱府與列國簽訂的1切條款。
原清廷與列國所訂條約,若不違背原東南巡閱府訂約原則,亦可予以承認,否則務須重議重訂。
各地方與列國所訂立條約1律不予承認。
中華共和國的成立,英國在第1時間予以承認,並建立外交關係,並著手對雙方條約進行修訂。
緊隨其後的是德國,在中華共和國成立的第2天,德意誌帝國與中華共和國建交,並將雙方外交關係升格至大使級。
隨後的1個月中,法國、美國、意大利、奧匈帝國等國也相繼與中國建交,並且逐步開始修約。
但在共和國與列國建立外交關係的同時,另1個極為特殊的外交關係擺到了左孝威的麵前——
宗藩朝貢
在威斯特伐利亞體係進入華夏文明圈之前,以宗藩朝貢為核心的天朝體係是諸夏各國公認的標準國際關係。
但這1體係在唐朝初步建立,進過明前期改革,在明朝後期出現瓶頸和問題,但明清兩朝並沒有能夠對此做出有效的改革,最終隨著清朝的衰落,在體係完善的威斯特伐利亞體係的衝擊下,天朝體係逐步瓦解,而宗藩關係也被被威斯特伐利亞體係下的殖民關係取代。
麵對朝、琉、越、蘭、南掌、不丹、廓爾喀等朝貢國,左孝威采取的辦法是區分各國性質,采取3種策略對待。
對於朝琉越3國,左孝威選擇仿照英聯邦體係,組建華夏聯邦,給3個“小中華”正名,同時,以漢朝時期的“郡國並行製”為基礎,在3國設立“郡”,使用軍政手段逐步將其納入統治。
對於南掌、不丹等英法擁有較大權益的國家,則向英法舉行會談,訂立條約,劃分雙方權利,擔任該國的“指導國”。
對於蘭芳這1處於東南亞核心的特殊國家,左孝威準備給予其獨立地位,訂立同盟協定,在盡可能將蘭芳綁在自己的車上的同時,避免刺激英國。
當然,予以蘭芳獨立地位1事還需要很長時間,因為其國內的主要力量依然是荷蘭人,蘭芳大統製不過是1個傀儡,華人力量也被壓製的厲害,這都需要較長時間的鬥爭。
因此,在1901年1月12日,內閣向各藩屬國發去文書,要求各藩屬國首腦或全權代表赴京議事,並告知英法兩國,另外開展商議。
各藩屬國在天南海北,朝琉越、蘭芳、南掌等國還好,坐船速度也很快,但對於不丹等西方的藩屬國來說,這1趟路沒個半年走不到,更何況還要麵臨英國人的阻撓。
因此,為了振奮人心,彰顯國家力量,在國家總統左孝威的指示下,6海軍將在農曆辛醜年新年,公元1901年2年19日,舉行共和國的第1次閱兵式。
這場閱兵式也是對軍隊在這半年中的整軍成果的檢驗。
開國大典舉行之後,共和軍正式改名為“中華共和國國防軍”,6軍部、海軍部合並為國防部,分離出部分職能融入總參謀部。
海6軍軍旗為“鐵血共和旗”,旗麵紅色,左側書“鐵血共和”4字,占軍旗5分之1區域,文字右側布1條十分之1長度的識別線,6軍為墨綠色,海軍為海藍色。
6上閱兵式在北京城外舉行,包含1.1萬名6軍將士和633名海軍6戰隊將士。
現場展示的武器裝備包括2432匹軍馬,54門馬克沁重機槍,72門150重型迫擊炮,173門60、90迫擊炮,123門75十4年式火炮,12門1892年式150克虜伯重榴彈炮,21門1897式75速射炮以及兩艘裝甲列車車站內)。
上萬名將士踏著正步從永定門外走過,踏步聲與呐喊聲衝天而起,這些剛從戰場上下來的士兵血氣衝天,威武非凡,連素以步兵為豪的法德兩國武官也承認,中國步兵的紀律與士氣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
海上閱艦式在大連灣舉行,海軍出動了大部分的艦隻,總計48艘軍艦,其旗艦為禺虢號戰列艦。
在這場開國閱艦式中,海軍總共出動8艘戰列艦或大型鐵甲艦、5艘裝甲巡洋艦、十艘防護巡洋艦、兩艘無防護巡洋艦、6艘2等岸防鐵甲艦、十2艘驅逐艦和4艘訓練艦。
其中多艘軍艦都是全新的軍艦,如在1月末歸國的“不廷胡餘”號和“弇茲”號戰列艦,還有在2月初入役的第1艘國造大型裝甲巡洋艦——“紫金山”號,該艦與冠豸山級基本相同。
除了這些威武的戰艦,伏波號岸防訓練兩用戰列艦,通濟、肇和、應瑞與飛鴻這5艘新建訓練艦也出現在了閱艦式上,向世人證明,中國海軍是1支可持續的可傳承的海軍,而非1次性的軍隊。
原北洋水師的多數軍艦也參加了閱艦式,包括定遠、鎮遠這兩艘中國海軍曾經的驕傲,隻不過,甲午戰後依然為清廷服役的經曆終究是給她們蒙上了1層灰塵,在如今巨艦林立的海軍中,這兩位曾經的亞洲第1巨艦也未能引起足夠的關注。
當然,在閱艦式的同時,冠豸山號、武夷山號裝甲巡洋艦與4艘防護巡洋艦依舊堅守在對馬海峽中,為新生的國家保駕護航。
除了本國軍艦,英、德、美、法、意、奧等國也都派艦參加,使之成為了1場規模巨大的海上盛典。
這場大閱兵的影響是深遠的,列強都是欺軟怕硬的,隻有強大的軍力才能夠威懾各國,從列強那裏獲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