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戰場之外

字數:4725   加入書籤

A+A-




    這場“元旦海戰”的勝利可謂是3喜臨門,元旦、國慶與勝利。
    但主力艦隊目前的情況確實不容樂觀,剛剛占領的大湊港雖然沒有遭到多大的破壞,但這裏本來就是個小港口,維修1些炮艦都費勁,自然不必說戰列艦了。
    因此,艦隊在自行維修之後,所有參戰艦艇在當天便航向了橫須賀,各艦將在橫須賀進行初步修理,隨後返回長崎進行全麵維修。
    碧波之上,1支龐大的艦隊劈開海浪,帶起雪白的尾跡,在飄揚的“鐵血共和”旗旁,兩艘巡洋艦掛著藥膏旗在1旁“護送”。
    橫須賀——日本目前最大的造船廠。
    在1899年,日本與英國簽訂了《日英橫須賀條約》,日本將橫須賀海軍基地開放給英國海軍,橫須賀造船廠在英國人的幫助下能夠維修大型艦艇。
    東鄉平8郎站在春日號的露天艦橋上,望著不遠處的海若號戰列艦,心中不禁歎息。
    甲午戰爭之後,日本自然是比不過滿清的血厚,沒那麽大的本事支撐起後續的海軍計劃,在數年間,日本海軍隻添置了6艘炮艦和4艘驅逐艦。
    不過,在這次戰爭中,按照中日同盟條約,日本海軍原本應該接收大湊港內的沙俄炮艦和驅逐艦,但日本6軍卻認為這是他們的戰利品,將其收入囊中,建立了6軍艦隊。
    對於日本的海6矛盾,國防軍自然是樂見其成。
    這次前往橫須賀,日本海軍和6軍都派出了軍艦護航,兩方分別在國防軍艦隊的1邊,掛的軍旗都不1樣。
    海若號上,陳英與程璧光站在艦橋內,說了兩句日本海6軍的笑話之後,又將話題放到了中俄戰爭上。
    這場戰爭很顯然已經到了尾聲。
    外東北隻剩下1個海參崴要塞還在苦苦支撐,而北海道的俄軍自然也翻不起什麽浪花。
    當時光倒回開戰之初,誰也不會想到這場戰爭會是這麽1個情況,為了這場“東方戰爭”,俄國人可謂是處心積慮,準備多年,而中國亦是深思熟慮,上下1心。
    但冷靜與堅定是1種極其稀缺的品質,古往今來,絕大部分人都做不到,沒有造成嚴重後果的短見往往會被那些政客渲染成“政治遠見”,並為此沾沾自喜。
    從下定開戰的決心時起,中國就認定了這將是1場舉全國之力的持久戰爭,並投入了巨量的人力物力。
    在籌備之處,諸如“這是窮兵黷武”、“浪費民膏民脂”、“不愛惜民力”等等言論並不少。
    在海參崴戰爭之後,更有甚者提議削減國防軍後續采購的重炮數量,以他們的說法便是“既然現有軍備規模足以戰勝敵人,那又何必繼續斥巨資添置更多無所謂的重炮。”
    對於這些人,左念微在聯合會議上直接1句“見小利則忘義,幹大事而惜身,打仗的時候花錢扣扣搜搜,賠款的時候倒是大方,你們要做滿清第2嗎?”
    不得不說,前麵有1個反麵教材確實好用,這群人臉皮是挺厚的,前麵幾句話其實都沒啥用,就最後1句——“你們要做滿清第2嗎?”才是真正的有殺傷力的質問。
    當然,政府內還是很冷靜的,聯合會議與政府之間的關係是相對割裂的,並不像其他西方國家那樣聯係緊密,這樣有壞處,自然也有好處,好處即是不容易受到亂78糟的思想影響,國家政策連續性好,壞處自然是難以做到真正的民主,將反動議員擋在外麵的同時,民主議員的思想也難以傳達到政府中,政府1旦變質,難以挽救。
    但在國家建設之初,這麽做還是利大於弊的,因此中國相較於沙俄能夠發揮出更大的力量。
    盡管俄國也知道這場戰爭不可避免,並很早就開始了針對性的應對,但沙俄始終沒有把這東方的對手真正放在眼中。
    他們還幻想著可以同以往1樣,通過贏得1兩場決定性的會戰,便可以輕鬆的結束這場戰爭。
    此外,沙俄高層發動東方戰爭的目的也不是那麽的純粹,並不像中國那樣堅定且凝聚人心。
    除了爭奪東方的土地和資源,鞏固霸權和貴族們的利益以外,沙俄政府還想借助戰爭轉移國內日益激化的矛盾。
    從最初的,這便是1場由專製和霸權組織的侵略戰爭,這自然就要求他們必須能夠贏得這場戰爭,而沙俄高層對此深信不疑。
    但大勢不以人為意誌轉移,俗話說“大炮1響,黃金萬兩”,自古以來戰爭對物資、金錢和人力等的消耗都十分巨大的。
    而在以工業化為背景下的近代戰爭中,對後勤的需求則更是要不知翻上多少倍。
    這不僅會影響到交戰兩國的外交,還會在經濟上,特別是金融領域生出不小的波瀾,這些看似與戰爭本不挨邊的事情,卻都會在戰爭的進程當中產生很大的作用。
    交戰雙方的中俄兩國,皆是土地和人口的大國,兩國在戰前都存在著1些內部的問題,相較對方也都各自擁有獨特的優勢。
    沙俄的問題,主要來源於其統治的方式和民族政策,以及其國土巨大的地區跨度。
    在交戰區與核心地域之間的距離上,中國的情況要相對好1些。
    但中國境內的很多地方,剛剛歸於現政權不久,在戰爭的背景下,各地的穩定性和民心,都有待考驗。
    若從軍力和國力上進行對比,在歐洲已經同其他列強博弈了百餘年的沙俄,似乎被外界認為會更強1些,但在過去的幾個月裏,這1認知已經被啪啪打臉了。
    雖然中國在大規模的現代戰爭中反映出了動員體係不完善,效率低下,大規模作戰保障不足等問題,但憑借著優秀的軍員素質和更多的準備,還是占據了上風。
    在財政方麵,對於中國來說,由於控製地域的不斷擴大、備戰等原因,國內的重工業和1些其他產業生產規模迅速擴大,產值上升,但國家的財政狀況也因此而債台高築。
    在這段特殊的時期內,中國的基礎財政收入仍然主要依賴於傳統地區,增長速度明顯趕不上急速膨脹的國家生產總值。
    同時,為了統1戰爭和對俄作戰,各種資金的支出需求卻以驚人的速度不斷擴大,其幅度遠超收入的增長幅度。
    因此兩國交戰過程中,借款、債券都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開戰之初,中國的境況自然要比另1個時空的日本要好得多,相同利息下,中國的債券在英國、德國都壓了俄國1頭,更受歡迎,不必像日本那樣發行高利息的債券來吸引投機客。
    開戰之初,中國在倫敦以5厘的低利息發行戰爭公債,初期數批,總價值3000萬英鎊的公債剛被引入交易市場就立即被熱情的公眾認購1空。
    緊接著,在柏林發行的價值2億馬克1000萬英鎊)的公債和在紐約發行的價值1億美元2000萬英鎊)的債券也受到了追捧。
    在國防軍1路勝利之後,中國在美公債利率甚至降到了3點5厘的超低標準,但即便如此,依然擋不住財大氣粗的美國金融家的熱情——
    債券才幾個錢?
    最重要的是打開中國市場!
    在美國獲得這些資金當中,有很大1部分直接在當地購買了大批糧食、機械和鋼鐵等中國急需的戰略物資,源源不斷的運往中國的各個港口。
    而沙俄,其經濟情況向來乏善可陳,不過好在有巨大的體量,以及麵向西方的持續增長的糧食出口來支撐,讓其從總體上看還算說得過去。
    然而,沙俄的債券則基本隻能指望法國,雖說沙俄也很希望能從美英的金融市場中獲得資源,隻可惜的是,其推行的民族政策和前些年的行徑,嚴重的傷害了這兩國1些很有影響力的金融托拉斯的心,而沙俄自己也隻得喝下這杯自釀的苦酒。
    而法國對於沙俄來說,既是盟友,也是近些年來沙俄國內許多重大項目的投資者,雙方早已因利益捆綁在了1起。
    就算是為了防止沙俄破產,保護自己已經投入的資本的安全,法國人也得對自己的這個夥伴繼續支持下去。
    再加上法國作為當世第1的金融帝國,俄國人的日子倒是過的下去。
    但法國自然是不可能任由沙皇胡鬧,中國不是日本,沙俄想要扳回1局的可能性極低,法國人不可能也決不能陪著俄國人1起賭。
    法國需要俄國將力量留在歐洲牽製德國,而不是把精銳的6軍和龐大的海軍送到遠東去4意浪費。
    英德兩國則希望繼續打下去,德國希望緩解歐洲壓力,英國希望緩解中亞壓力,隻有俄國人將兵力調到遠東,才能緩解兩國的壓力。
    但英國和德國的支持力度又不1樣,英國希望中國停下來,就打到赤塔就行,這樣中俄才能相互牽製。而德國則不然,德國自然是希望中國打的越遠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