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太平洋國家的太平洋
字數:4609 加入書籤
短短數月時間,巴爾幹半島的情況越發的緊張,青年土耳其party在土耳其國內節節勝利,但革命的硝煙不會這麽快的散去。
趁著奧斯曼自顧不暇,奧匈帝國與沙皇俄國出現了1些利益共同點,奧匈帝國趁機拉攏俄國共同瓜分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幹半島西北部地區的屬地,而俄國也想乘機修改黑海海峽製度,以便推行它的南下政策。
俄國軍備複蘇的情況要超出眾人的想象,由中俄戰爭引起的軍事改革在國內矛盾與國外壓力中迅速孵化,俄國在巴爾幹問題上的態度更加強硬。
而隨著第1家合成氨工廠在德國投產,多種烈性炸藥也開始生產,在加速德國戰爭儲備的同時也讓德國更加堅定了開戰的信心,因此德國擁有強烈的意願去幹涉巴爾幹地區的事務,以此試探英法的態度。
擦槍走火就在1瞬間,曆史已經發生了變化。
土耳其的老對手,希臘海軍對土耳其發起了第1輪試探,試探發生的地點也是1個老地方——克裏特島。
1897年,希臘與奧斯曼帝國爆發了3十天戰爭,盡管希臘戰敗賠款,但在列強的幹預下,克裏特島成為國際保護領地,成立了自治政府。
1908年4月7日,希軍在其海軍的掩護下登6了克裏特島,希臘海軍全員出動,由旗艦喬治·埃弗澤洛號裝甲巡洋艦以及3艘海德拉級鐵甲艦組成的艦隊封鎖了克裏特島。
且不說土軍此刻自顧不暇,就論實力,奧斯曼海軍實際上是不如希臘海軍的。
奧斯曼海軍名義上擁有1艘前無畏艦,但這艘前無畏艦是由梅蘇迪耶號鐵甲艦重建而來,麵對希臘海軍的喬治·埃弗澤洛號也不是對手,而在希臘海軍推行英國式海軍教育之後,奧斯曼帝國的海軍素質也與希臘拉開了距離。
混亂的奧斯曼帝國無力阻止希臘的作為,自然就更不可能對奧匈帝國與俄國說不,在混亂中的奧斯曼帝國頹勢盡顯。
在巴爾幹的戰爭爆發之後,德國在其中扮演了多種角色,與奧匈帝國1起,他們是堅定的盟友,在奧斯曼帝國中,他們是青年土耳其party的暗中支持者,在意大利麵前,他又是盟國中的調停者,不停的拉攏著意大利。
這種種身份固然彰顯了德國的影響力,但也為同盟國的分裂埋下了隱患,意大利並不是1個堅定的盟友,尤其是在法國向意大利提供1筆價值數億法郎的貸款之後,奧斯曼與意大利的矛盾終究要以1方犧牲利益作結。
當然,目前的德國人暫時還沒有遇到這些問題,因為土耳其尚還未成為同盟國的成員。
而與之相對的,英法兩國在這場事件中出奇的平靜,這不光給德奧亦信心,也給另外兩個國家的戰略喂下了1顆定心丸。
1908年7月,當世界各列強將注意力轉向巴爾幹時,在地球的另1邊,中美兩國卻悄悄的發生了1些變化。
中美兩國聯合發表了《太平洋聲明》,表示太平洋是太平洋國家的太平洋,鑒於世界局勢緊張,中美兩國將會聯手維護太平洋地區的安全,保證太平洋地區不會因為1些國家的矛盾而被拖入大規模戰爭中。
這1份聲明頗有1點門羅主義的意思,而中美兩國表達出明顯的親密姿態,這讓英法等國,尤其是英國十分驚訝。
畢竟,在很長1段時間內,在政治層麵,中美兩國都不算是友好,盡管兩國之間的貿易繁榮,分別是對方排名前3的貿易對象,但兩國國會卻3天兩頭的討論限製對方國民的條約,美國有《排華法案》,中國有《限製美國公民旅華規定》。
但國會並不重要,國會議員這東西沒什麽腦子,想要引導這些議員朝著某1個方向開炮很簡單,美國的政治精英與中國的中樞顯然都是有能力引導這些議員的人。
更重要的是,雙方都是務實派,盡管美國人的嘴可能硬1點、臭1點,但他們很清楚本國的利益所在,羅斯福是這樣的,魯特是這樣的,塔夫脫也是這樣的。
老牌殖民帝國與他們的殖民體係是所有新興國家的敵人,中國、美國和德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但3者所選擇的道路卻完全1樣。
德國本身就是1個軍隊偽裝的國家,最激進最暴力的衝擊就是他們的選擇,擴軍、擴軍、再擴軍,德國的戰車不可能停下,直至將敵人或者自己撞得粉碎。
美國孤懸海外已久,天然有非戰爭的孤立傾向,另1方麵,其工業質量1般但體量巨大,這又使得經濟需求成為政治的最大推動力,美國不求土地,隻想要1塊能夠自由貿易的市場,兩者相加,也就使得美國更像1個投機的商人,見縫插針。
中國此前的半個多世紀裏積貧積弱,在這段時間不擇手段的強行工業化,導致整個國家的狀態十分危險,哪怕到了1908年,身上還背負著約合14億英鎊的外債,至於說內債就更多了,超過了340億圓,接近外債的4倍,而同年本國gnp也才112億圓。
但好在政府開源節流,靠著本國地大物博才不至於出現嚴重的經濟衰退,不過,作為代價,本國國民的生活水平也就維持在溫飽線附近。
這段時間,發展才是第1要務,至於國際爭霸,不好意思,沒有興趣。
在這樣的背景下,相比於中德,中美實際上更容易走到1塊,太平洋的爭端並不重要,這地方沒油水可榨!
要想發財,那得去找歐老爺!
隻有歐洲的動亂才能給亞洲和美洲帶來機會,而且中美兩國都需要加強與對方的貿易,這時資本的選擇。
因此,中美兩國在長達1年的互相試探與交流中,終於是走出了第1步。
1907年魯特訪華,兩國之間雖然沒有什麽實際的成果,但雙方在私下裏已經訂立了1份不成文的文件。
這份文件並沒有決定任何外交方針或簽署任何條約,隻是重申了兩項共識:
第1點是中國對東亞和平的見解,完全與中國公開的外交方針相同;
第2點與菲律賓有關,中國並不會入侵菲律賓,承認美國對此處的控製,而美國仍然抱著當地華人的有限自治。
總的來說,這份文件的核心隻有1條,中美兩國公開的外交政策是可信的。
表裏1致是關係進1步發展的前提,這1密約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雙方之間的不信任。
而到了今年初,中美兩國國會再度對《排華法案》與《限美規定》進行修正,開始逐漸放寬雙方公民的行動。
不過,由於雙方對於英法的警惕,兩國之間的交流很多時候都是放在1些私人環境下交流的,比如南京的愚園,亦或者其他什麽地方的別墅,與會者也都是盡可能選擇比較私人的身份,例如長期以羅斯福私人顧問為身份出席的塔夫脫。
雙方在太平洋問題上磨磨蹭蹭也談了1年時間了,不能說成果斐然,也可以稱作收效甚微,日本和菲律賓本來就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了。
而真正想要討論的太平洋勢力劃界和海軍情況這兩個主題,後者倒是進展比較快,但前者仍然糾纏不斷。
互相通報海軍情況,哪怕隻是最低程度的通報也對雙方互信有著莫大的幫助,在這方麵,中國和美國是有的談的,畢竟中美兩國都沒有參與歐洲軍備競賽的意思,在這方麵雙方的共識比較大,美國也願意考慮限製太平洋艦隊規模的提案。
雙方在7月中旬達成了1份共識,約定了雙方互相通報對方主力艦的基本情況,具體數據不用知道,隻需要知道現在有幾艘船,以及船的大致噸位和口徑,盡可能的降低太平洋地區爆發衝突的可能。
很顯然,這份密約對於中國來說是比較有利的,避免了太平洋地區的軍備競賽,有效緩解中國的壓力,而對於美國來說,能夠確定中國的現狀對於美國海軍確定和修改太平洋計劃有著1定的幫助。
但相比於這份密約,關於太平洋地區的勢力劃分就顯得不那麽美妙了。
雖然中國的手目前隻伸到了東瀛列島,但中國顯然不可能接受美國提出的以威克島—日本緩衝帶的提案。
因為中樞已經有了對北馬裏亞納群島、關島等德國太平洋殖民地的戰爭計劃,這1塊地不可能劃為緩衝區,否則在接下來進行相關行動時就會受到美國更多的掣肘。
所以說,這些談判本身就沒有物質基礎,不成功也是情理之中了,更何況,這還沒有考慮到英國和德國的意見。
因此,雙方最終放棄了相關的談判,變成了所謂的太平洋聲明,同時依然將海軍作為首要的談判目標,準備在共識的基礎上簽訂1份協約。
協約的核心內容隻有1條,中美兩國互相通報海軍近況,預防突發事件導致的太平洋地區局勢緊張。
但雙方並沒有立即公開這份協約,而是繼續掩蓋,準備挑1個更合適的機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