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歐洲烽火起
字數:4359 加入書籤
“如果中國人能夠站在我們1邊,毫無疑問是對帝國最有利的,但這顯然是不現實的。”
提爾皮茨與海因裏希親王坐在海軍部的辦公室裏,手邊放著來自中國的上等茶葉,麵前擺著世界地圖。
“各國都有自己的利益,中國人的利益顯然是在遠東,作為新興國家,中國人很清楚自己的優缺點,不會貿然參與世界霸主的爭端。”
提爾皮茨將茶杯置於遠東之上。
“我們不應該將過多的精力放在拉攏中國入局上,他們依然與英國保持了良好的關係,在帝國的海軍能夠在亞洲壓倒英國之前,中國人不會改變他們的態度,他們不會下場。”
“帝國早就應該放棄過多的拉攏舉動,將寶貴的精力投入到更需要的地方上去,我們與中國的合作不應該如此。”海因裏希親王對於提爾皮茨的說法表達了讚同,“帝國的天空下應當擁有1片湛藍的海洋,能夠讓我們的艦隊4意生長,中國人的立場並不堅定,這片海洋在誰手中,他們就會站到誰的身邊。”
“是的,我們的敵人太過於強大,中國人並不願意冒險,美國人也是如此,世界的中心永遠是歐洲,亞洲與美洲將會跟隨歐洲的霸主,我們也應當將主要力量收回歐洲,而中國至多隻可能是我們的朋友。”
提爾皮茨也點了點頭,對此表達了讚同。
德國,或者說同盟國,與協約國的海上戰爭隻有3個戰場,北海、地中海與印太。
毫無疑問,印度洋與太平洋的戰爭是最無關緊要的,因為德國缺乏足夠的支點,整個印太也就廣島算是1個能用的基地,對於海軍來說,德屬東非基本算做沒有工業可言。
但單憑1個亞洲艦隊是不可能跟英國抗衡的,英國能夠在亞洲部署的力量遠勝德國,隻要英國願意,從地中海調幾艘前無畏艦和裝甲巡洋艦就夠德國人受得了。
德國在亞洲是存量艦隊,德國的主力是不可能給予殖民地艦隊支持的,因為無論在北海還是在地中海,同盟國都沒有優勢。
地中海情況可能是,奧匈帝國與意大利聯手,對抗法國和英國不是問題,而俄國的黑海艦隊也不算什麽。
北海的情況就要嚴峻的多,俄國沒有經曆過對馬,海軍實力仍不容小覷,波羅的海依然有8艘前無畏艦,同時還有4艘無畏艦在建,而英國就更不必說了,英俄對德完全是壓倒性勝利。
在這種情況下,除非德國能在德屬東非變出1座完備的工業港口城市,否則亞洲是必然要被放棄的。
“事實上,我們應當盡可能的保證中國的中立,這樣對於帝國來說顯然是更好的。”提爾皮茨將手按在了地中海,在地圖上畫了1隻弧線,將中國與德國連接在了1起。
“為什麽?”
“1旦我們與英國爆發戰爭,英國人1定會阻斷我們的大部分貿易,來自美洲的,亞洲的大部分國家的商船都不會冒險進入德國,再不然,英國和法國也能夠吃下這些商品,但中國和美國不1樣。”提爾皮茨看向海因裏希親王,“親王殿下,我有1個預感,1旦歐洲發生戰爭,那麽中國和美國很有可能會快速走到1起,形成與德奧、英法俄齊平的第3股力量,他們不會放棄這塊巨大的蛋糕,中美兩國的商船是帝國能夠對外獲得資源的最後渠道。”
“而且,相比於美國,我們更應該拉攏中國。”海因裏希也點了點頭,說出了自己的見解,“中國與美國1樣具有豐富的資源,但中國又與美國完全不1樣,中國的貿易始終服從他們的政府,因此,中國人可以不像美國人那樣集中關注短期利益。”
“換言之,在戰爭情況下,我們與美國的交易必然要大量依靠貴金屬,但與中國的貿易卻不1樣,中國在技術層麵有著大量的需求,中國政府非常樂意用資源與我們換取技術和重要的工業產品,我們與中國的交易中,甚至能夠收到1部分貴金屬。”
在戰爭中,依托國家信用發行的紙幣是蒼白的,隻有真金白銀才能打動人。
而用資源換資金、技術,對於中國來說並不陌生,英國的2十多億英鎊的貸款錨定的就是中國的茶葉、絲綢、小麥、大豆以及各種礦產,其中接近3分之1的貸款都是通過實物的形式償還的,而中德之間顯然也存在著這樣的關係。
另外,從投資回報的角度來看,民辦企業的整體學習動力是比較弱的,對於民企來說,隻要技術能用就行,學個皮毛足夠賺錢就可以了,盡快賺到錢才是要緊的,因此在承接國外技術時,官辦企業才是主力,政府的投資可以以十年為時間單位來衡量回報。
再從德國這邊來看,德國對於戰爭的投資是超乎想象的狂熱,從普魯士時期開始,德國超過百分之8十的國家收入都被直接或間接的投入進軍事中,從威廉1世開始的德國皇帝都恨不得將每1分錢都話在軍隊和國家建設上,比如威廉1世本人,其整個加冕典禮僅花費了2547個銀幣,簡直難以想象。
作為回報,德國打造了世界上最強大的6軍,論士氣、論裝備、論素質,從十9世紀9十年代起,德國都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1,與此同時,德國的教育和民生也1直領先,脫胎於軍隊的義務教育和社會保障更讓這個國家迅速強大。
在這樣的情況下,德國不會去計較得失,打贏戰爭對於他們來說最重要,這與中國顯然是非常契合的。
中國的貿易隻認錢,不認人,而且價格公道,童叟無欺,用工商部長周學熙的話來說,中國的商品沒什麽不能買的,隻要你出的起價,德國也好,法國也好,英國也好,金銀銅鐵,給錢就賣。
哪怕是關係1度很差的美國也是中國的大客戶,哪怕是在兩國國會互相通過排華法案與限美法案時,兩國之間的貿易量也在節節升高。
對於這1點,德國人雖然當時有些迷糊,但在跳出東亞的政治爭端之後還是看得清楚的。
但德皇顯然還對拉攏中國不死心,認為德國能夠將中國拉上自己的戰車,隻要再多付出那麽1億)點點代價。
深知德皇脾性的眾人自然不會明著忤逆這位自大的皇帝,而是將構築中德新貿易關係的提案偽裝成了繼續拉攏中國的貿易優惠向威廉2世推銷。
很顯然,這提案迅速引起了德皇的興趣,提案稱要繼續加大在華投資,取代英國和美國成為中國的第1大貿易夥伴。
盡管海因裏希等人清楚,英國作為中國第1大貿易夥伴的地位在很長時間內都不可能被其他人挑戰,因為中國實際上是英帝國貿易圈的半個成員,中英貿易之下是1整個英帝國與中國的貿易,而且還有著貿易最優的特權加持,在這種情況下,美國都沒有資格挑戰中英貿易,自然就跟別說德國了。
當然,這不重要,這隻不過是說點好話吹捧1下威廉2世罷了,德國在華的真正對手還是美國。
然而,就在德國準備通過駐華大使館向中國提出貿易合作的時候,中國帶來的蝴蝶效應終於通過俄國傳到了歐洲。
俄國在啟動“波羅的海戰列艦”建造計劃的同時,與往常1樣,在黑海也準備建造1型無畏艦,由於其獨特性,俄國準備建造的戰列艦也充分彰顯了黑海艦隊的傳統,這是1艘1.7萬噸,裝備3座3聯裝與2座雙聯裝,共計13座305主炮的“黑海戰列艦”。
嗯,很顯然,又是魔改了意大利人的設計。
當然,這隻是屬於1個非直接的印象因素,真正的導火索還是阿卜杜勒哈米德2世遇刺,這1事件顯然是因為俄國在巴爾幹和黑海保持充分的壓迫力而導致這位奧斯曼暴君的較原時空更為激進,從而加速了矛盾的爆發。
隨之而來的波斯尼亞危機也更為劇烈,除了奧斯曼自己的內政問題與巴爾幹的地緣問題外,德國的拱火也是1個重要因素,1方麵是為了惡心英法,另1方麵自然是為了加強德國與奧匈帝國之間的關係。
有了德國撐腰,奧匈帝國自然也是信心滿滿,態度強硬的幹預巴爾幹的事務,而俄國對此哪能忍?
俄國迅速做出了反應,同時還向法國求助,但法國對此事態度曖昧,1時間竟沒有給俄國堅定的答複,導致俄國也不敢繼續擴大事態,而奧匈帝國盡管有著德國的支持,也不敢輕易動武,這就導致巴爾幹的局勢陷入了1種詭異的寧靜。
剩下的,隻有奧斯曼帝國內部的矛盾愈演愈烈,青年土耳其party迅速與新式軍隊迅速結合,並吸引到了德國的視線。
但仍有1個重要的問題擺在,那就是意大利與奧斯曼之間的矛盾,意大利作為同盟國的1方,與奧斯曼存在著非常重要的利益衝突,如果德國想要拉攏奧斯曼帝國,那麽意大利人是繞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