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兩起事件

字數:4495   加入書籤

A+A-




    做為荷蘭政府任命的東印度殖民地總督,約翰內斯·貝內迪圖斯·範·赫茨1段時間以來1直比較頭疼,1方麵是殖民地日益覺醒的土著民族的民族意識,另1方麵則是婆羅洲地區出現的武裝叛亂活動。
    前者屬於老問題了,荷蘭人從不介意用刺刀告訴這些土著人誰才是老大,但後者卻是1個新問題,而且是1個相當麻煩的事情。
    新問題與老問題交織在1起,讓範赫茨先生非常的煩惱,以致於完全沒有心情去度假。
    關於殖民地日益覺醒的民族意識問題,這個問題可追溯至幾十年前,當時荷蘭的1位庫普博士就曾在他的著作裏提到過東印度殖民地的土著民族的自我認同問題,他認為要想消除日益覺醒的土著民的獨立意識,就必須先解決他們的“福利”問題,而這個問題的核心又集中的體現在參政問題上,庫普博士主張給予土著民以少量的政治上的權力。以換取他們對王國政府的“忠誠”
    就是這位庫普博士,後來做了荷蘭的內閣總理,他的這種用“福利”換“忠誠”的主張也就廣為人知。
    後來的荷蘭社會黨人也進1步將這個理論進行發揮,主張“東印度政府應該為東印度人民服務”。
    而根據這1構想,荷屬東印度殖民地的權力最終將由海牙轉到巴達維亞,從歐洲殖民官員手裏轉到印度尼西亞的地方官員手裏,從總督手裏轉到地方政府手裏,並最終達到“自治領化”的偉大目標。
    但是這種主張僅僅隻是1種障眼法,用來安撫土著居民中的那些知識分子,作為已對東印度群島殖民了數個世紀的歐洲國家,荷蘭從來不會主動放棄對東印度群島的統治,隻是因為形勢的變化,才迫使荷蘭政客不得不改變策略,以緩和土著民的反抗情緒,而這種反抗情緒自從1905年中俄戰爭結束之後就1直處於膨脹之中。
    中國擊敗俄國,確實間接衝擊了歐州對亞洲的殖民統治。
    所以,關於最近幾年東印度殖民的的民族意識覺醒問題,範赫茨總督並不承擔主要責任,這個責任應該由他的前任承擔,至少範赫茨本人是這麽認為的。
    但是婆羅州地區的武裝叛亂問題就不是可以輕易推卸責任的了,而且這個問題才是範赫茨最頭疼、最煩惱的問題,這位總督先生從來就沒有想過,1幫日本僑民竟然會在東印度群島動武裝叛亂。
    這件事就說來話長了,讓我們把時間倒回1年前,回到日本的外交問題上。
    自從甲午戰爭之後,在中國與歐洲殖民力量的幹涉下,日本簽訂了大量的不平等條約,導致日本的外交形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而桂太郎、伊藤博文等明治元老雖有不少已隨明治而去,但他們的能量依然巨大,並依據其見解塑造了日本如今這個弱小時代的外交政策。
    他們認為,日本現在僅是1個中等國家,而且是受歐洲歧視的亞洲國家,同時日本是海洋國家,不是大6型國家,因此如果想要獲得生存和發展,就必須與1個世界強國結盟。
    世界強國肯定是海洋國家,不會是大6國家。因為幾百年來,海洋國家和大6國家之間的戰爭都是海洋國家勝利,比如英國和西班牙,英法等等。
    而大6國家的最大對手都是別的大6國家,國土防衛占據絕大部分精力,沒有多少餘力對付海洋國家。
    由上述理由證明日本結盟對象必須是亞太範圍內的海洋國家,比如英國,美國,而不可能是德國,中國。
    同時,桂太郎等人還認為,明治維新前數千年,日本和中國保持良好關係,但並沒有由此得到太多好處,始終是個不起眼的小島國。
    因為中國對日本無所求,沒有扶植日本的理由。
    對中國而言,日本不是主要敵手,所以隻會通過給日方好處的方式拉攏日本,1旦倒向中國,反而沒這些好處了。
    也就是說和中國作對,有肉吃,不僅美國給,中國也會給,而和中國友好,則中美都不會喂日本肉吃了。
    另外,明治維新後,福澤諭吉提出脫亞入歐論,指出日本的最大不幸就是和中國日本在1起,必須擺脫他們,最終脫亞入歐論成功駁倒中日結盟論,對日本政局影響深遠。
    因此,日本選擇的結盟對象是美國,並長期致力於拉攏英國組成日英美同盟,1如原時空德國提出的中德美同盟。
    日本人認為美國將成為亞太甚至世界範圍內的第1海洋國家,而中國則是天然的大6國家。
    根據曆史經驗,如果出現中美交戰,長期下來,中國必敗,而美國即便1時失利,縮回國內即可,完全可以等待合適時機再出手。
    中美遠隔重洋,中國拿美國沒辦法,美國周圍也沒有強大鄰國威脅,而中國1旦失敗,將1無所獲,最終在1次次的戰鬥中顧此失彼。
    而英國在亞洲6地上有著大量的利益,這就使得英國必須麵對中國的絕對壓迫,可以促使日英走到1起。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想對付日本,必須建立1個強大的海軍,也就是海軍得能和日美英聯軍對抗,還得同時還得維持1個龐大的6軍,和俄國、英國、法國對抗,沒有哪個國家能強大到如此地步,這是大6型國家先天劣勢。
    然而,日本這個政策從根本上即是錯誤的,曆史有其局限性,無論是中國曆史還是歐洲曆史都沒有出現過6海雙元帝國。
    在古典時代這是因生產力而受限,工業時代,則是因為歐洲未能出現1個擁有良好地理環境和地緣政治的強大6海帝國,法國雖然滿足,但不夠典型,也未能趕上最好的時候,但隨著時代的進步,兼顧6海的強國是會出現的,單純的6權或海權國家則會喪失問鼎寰球的可能性。
    除了對未來的錯誤判斷,日本的政策還有另1個致命問題,那就是該政策的執行者本身是桂太郎這批“北進派”,他們是日本6權的代表,而這1政策的根源卻在於放棄6權,專心海權。
    先且不論成不成功,總之這個政局對於中樞的政策顯然是不利的,因此,在觀察到日本政策的改變之後,中樞立即對對日戰略進行了調整,放棄原來的溫和改革政策,而選擇了扶持掌控日本革命勢力。
    這1過程包括但不限於接納日本革命流亡分子、受迫害的進步文人、在華租界內放鬆相關活動等,當然,對於那些流亡過來的日本革命分子,文人、重要軍政人員可以入境躲避,而對於那些武裝反抗分子,中樞直接統統扔到南洋去了。
    而且,這批人還要2次利用,比如這次準備在南洋製造點衝突,這批人自然就有用處了。
    而這正是最為讓範赫茲感到無奈的事情,婆羅洲地區突然出現了1群日裔武裝叛亂分子,“打著反抗英國殖民當局敵視”的旗號從新加坡和沙撈越溜到了荷屬婆羅洲與蘇門答臘。
    這屬於是1下子牽扯了4方人,英國海峽殖民當局立即招來日本駐新加坡領事,質問其情況,隨後日本政府瞬間做了切割,表示這群人是日本的叛亂分子,請英國政府務必不要手下留情。
    而其中1些人又流竄到了蘭芳共和國境內,中國便借口此事派出外交員和炮艦駐坤甸、東萬律觀察情況。
    至於荷蘭是最無語的,英國敵視你們,你們就去跟英國搗亂嘛,到荷蘭殖民地搗亂,你們是不是看錯地圖了?
    範赫茨1度認為那些在婆裏洲地區武裝叛亂的日本僑民可能是分不清英國殖民地與荷蘭殖民地的分界線在哪裏,或許那些武裝叛亂分子弄清楚這個問題之後,他們就會返回英國殖民地。
    但是隨後發生的事情使範赫茨的幻想破滅了,那些武裝起來的日本僑民不僅沒有再返回北婆羅洲英國殖民地,反而在荷蘭殖民地安頓下來。
    這些日本人不僅接收了那些被占領城鎮的絕大部分政府機關,而且還成立了1個所謂的“日本義烈興國統製會”統合當地的,看樣子是打算在當地長住了,最重要的是這群日本人不知道從哪裏搞來了1批亂78糟的武器,再加上荷蘭殖民軍實在爛得沒話說,雙方竟然打的有來有回。
    但範赫茲絕對不可能放棄那裏的,那裏是荷蘭王國的殖民地,隻要荷蘭人還統治著東印度群島,王國政府就不會放棄對那裏的統治。
    所以,範赫茨總督前幾天1直在忙著調兵遣將,籌集船隻,準備遠征婆羅洲,恢複王國政府對那裏的統治。
    就在昨天,遠征船隊已經從巴達維亞出,踏上了遠征之路,範赫茨總督正眼巴巴的盼望著遠征隊傳回捷報,中國艦隊突然到了巴達維亞港。
    範赫茲瞬間想起來中國前段時間提出的慰僑申請,但如今情況嚴峻,再加上有美國與西班牙的前車之鑒,範赫茲1時間也不敢把中國艦隊放進港內,事情就這麽僵著了。
    直到,中國巡洋艦逼入巴達維亞外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