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竹筍(一)

字數:1586   加入書籤

A+A-




    百越異世傳說!
    無名想起老城主說要還己一份情意的話,就簡單和阿東說了一下“石渠閣”裏發生的事。
    無名說完府裏發生的事,輕輕呷了一口茶,阿東才問起帛畫的事。在連州,阿東九死一生拿回來一卷帛畫,這次聽到無名又找到一副帛畫,自然想一睹這幅帛畫的風采。
    無名把帛畫攤在了桌子上,阿東仔細端詳起帛畫的紋路,覺得和之前那副帛畫很像,都是一座山脈的走向,同樣配了一段文字。隻是這次和和上次不同,不但得了帛畫,還得了一車的好山貨,阿東由衷讚歎起來。
    端詳了好一會,阿東才收起了對帛畫的好奇,除了紋路和文字,他已經看不出什麽特別的地方。
    收好了帛畫,阿東說起送來的麻竹筍。在英州的地界,生長著一種植株高大的麻竹,它和普通的青竹不同,長的枝葉繁茂,竹筍粗大肉厚,相較其他竹筍的輕小,英州麻竹筍身粗肉厚,筍肉潔白,吃起來筍頭和筍味風味不同。麻竹筍尾鮮嫩,筍味甘甜;筍頭節間部分帶嫩綠色,在城裏上桌時會去掉,但山裏人卻會留下端上飯桌,因為那種硬中帶澀味的感覺,對味蕾是一種說不出的酥麻;筍尾比較爽脆,筍味香濃。
    麻竹筍又以西沙穀的最好,送貨來的府衛名喚‘青竹’,就是西沙穀的人,現在在城主府當差。麻竹筍每年采集的貨量有限,在英州就已經供不應求了,所以在英州以外隻聞其名,不見其影,是搶手的山貨。
    阿東對麻竹的種植不是很了解,但是對西沙穀還是了解很多的。那裏晝夜溫差大,空氣濕度大,日照很充足,溫暖濕潤的山中雨霧滋養了穀裏的土壤和萬物。穀裏的無霜期長,所以土層深厚,土壤肥沃。那裏的麻竹,枝繁葉茂,植株高大,形成麻竹筍粗大肉厚、肉質脆嫩的特點,特有的紅壤土、黃壤土含有較多的有機質及礦物質,又帶來麻竹筍甘甜、香濃的筍香土味。
    英州古籍記載“麻竹長數大,大者徑尺,概節多枝叢生回枝,葉大如履。”可見穀裏對麻竹種植食用的曆史悠久。山民的神話中,麻竹就是仙界的柴扉木,是山神的屋舍四周用來圍墾菜園的樹材,在瘴厲橫行的五嶺中,麻竹筍就是仙界掉落人間的仙界美味。
    新鮮的麻竹筍表皮呈淡黃色,所以有“剝皮黃金”的美稱,筍味香濃是它的特點。新鮮的麻竹筍采摘回來了,剝殼放在水裏泡上幾日,加大肉爆炒,入口鮮嫩、爽口。山民還會用鹹水酸缸把麻竹筍做成脆酸筍,至於筍幹這種幹貨,阿東隻見到過一次,他嚐想買賣一些麻竹筍,卻是買賣無門。
    這次老城主怕是把府裏的麻竹筍都湊出來了,有十缸酸缸玉筍、鳳尾幼筍,還有兩大捆筍花、筍尖、筍衣、生筍絲,都是上好的餐前佐料。這是阿東見過最大手筆的麻竹筍山貨。
    其中,筍絲的製作手法特別精細,它要用剛拔三節的麻竹筍去衣,切成大片後在太陽下暴曬,等到麻竹筍曬去水分五成時,用手撕成小片,接著在太陽下暴曬,到水分曬去八成時,再用手撕成絲狀,百斤麻竹筍可以出一斤的筍絲。這中間的工序全部要把握的很精細,如果錯一步,製作出來的筍絲味道就會不一樣,少了香濃的氣味和口感的韌性。筍絲用來製作特別的山味是很好的搭配,可以襯托出山味的口感,中和其中的膻味,所以如果可以在英州吃上筍絲搭配的野味,那一定是山裏最熱情的招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