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州城(三)
字數:1715 加入書籤
百越異世傳說!
“我也是這樣想,就像我們做生意,要想生意做好,還是要靠我們自己的信譽好、貨品好,總想著其他同行賞飯吃,做不長。自己做好了,其他同行才會籠絡我們,最後才能尊敬我們,成為夥伴。”阿東道。
阿東領著眾人一路說,一路走,不一會,從碼頭走到了城裏。隻見每條街道上隔十幾步就是一顆朝天樹,樹高三丈有餘,蓋過了屋頂,城外紅日已是日上三竿,城內眾人卻不會感到酷熱難熬,在樹下還能感到涼爽的輕風。
朝天樹是一種山裏生長的高大樹木,剛種下的時候,樹木會努力朝上生長,直到樹頂超過了屋頂遮陰的高度,才會橫向長出枝杈,生出雞爪大小的葉片,一片生機盎然,夏可遮陽,冬可避風。朝天樹的樹材不易燃燒,所以不懼失火走水。它的葉片也不會隨著季節變化而更換,除非砍倒,否則樹下不會堆積成片的樹葉,所以不需要布衣官護理。如果在深山裏,樹頂長的有十丈高,被花州城民奉為神樹,後有能人把它從山裏遷到城裏,才成了花州城裏主要的街道樹種。
過了三四個街口,就是花州城的主街“臥龍街”,這裏的繁華不輸英州城的“十字街”。如果說兩個地方有什麽不同,那就是“十字街”的貨件以山民的日用為主,“臥龍街”的貨件以各地客商的流通為主。
山裏的熏肉、魚幹、金筍、黑米、麻布……,由小客商收到這裏,再賣給各州府來的客商,各州府的客商轉運到州府去發賣。又或城裏的胭脂、水粉、金線、陶器、花布……,在這裏轉給山裏的小客商,由小客商完成這最後一段的轉運。各種商品在這條街上流通中轉,花州的水路交通才絡繹不絕。
走在臥龍街上,隨處可見行腳的客商把貨擔往地上一放,就是臨時的貨攤,一時叫賣聲、還價聲此消彼長。買主推著小貨車在街上一逛,就是滿滿的一車貨件,再用繩子一紮,可以滿載而歸了。又或推著小貨車往碼頭一轉,就是滿滿的一車貨件,來到主街上把繩子一解,貨件往地上一放,就從買家變成了攤主。
阿東在前一路走,一路說,花州的風土人情在眾人眼前一一展開。阿牛看到了一串精巧的珠花,就買了下來,轉手送給了棉兒。棉兒喜滋滋,眾人笑哈哈。棉兒挽著阿牛的手,在眾人的眼皮底下就是一掐,阿牛咧咧嘴,忍著沒叫出來。
臥龍街上的行人熙熙攘攘,亂糟糟的,不時有布衣官挨戶收稅,每戶或多或少納上稅費,就會有人上來整理攤位,或把上一個攤主清貨後留在地上不要的物件收走,重新還主街一個整齊的環境。
臥龍街兩邊的鋪子裏店門大開,店裏堆滿了一捆捆的貨件,不時有客商進門看貨,店主報好價後,就會有幾個夥計上前收貨,拉上足夠數量的貨件送上推車。鋪子裏的推車魚貫而出,在布衣官的維持下井然有序。
過了主街中段,就分出了兩條街道。阿東說,這是主要的商業街,花州好吃的好玩的都在這兩個地方。西段置西市,是西直街,這裏酒肆、食肆林立,東段置東市,是東直街,這裏布匹、胭脂、瓷器為多。
阿東領著一行人往西直街走去,這一路走過去,已經見到了三間酒肆、六間麵館,眾人肚中不覺饑腸轆轆。
阿東拐進了一間繁華的酒肆,門口大大的招牌寫著“仁記酒樓”,店裏酒香四溢。
酒樓分兩層,一層有十張客桌,這時已經坐滿了。阿東就讓小二領他們上了二樓雅間,二樓隔成了幾個獨立的區域,一共有六間房的樣子。阿東選了一個靠街麵的窗邊位,可以看清西直街上的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