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城迎賓禮(三)
字數:1567 加入書籤
百越異世傳說!
銅角長號的聲音低沉悠長,從牆頭飄向城外,跨過城郊四野,跨過江水上方,向上直過雲霄,達到數十裏之外,響徹山野。那銅角聲悠遠綿長,仿佛隔了千年緩緩響起,冰冷帶著沉重的腐朽感,傳到每一個人的耳朵裏,順著皮膚流入到每一個細胞,似在那裏升起一股戰場的寂冷寒意,又似在燃燒著每個人的渾身熱血,冒出對死亡的向往。在一霎那間,落日的紅光如流水音符般燦爛的流動,濕澈了心中的涼意,撫慰了黯淡的憂傷,一切終歸回到溫暖的陽光下。
……
在號角聲中,時間不覺來到了酉時,“雲岩號”已經轉而向東,泊入了南城外的明珠碼頭,早有聞聲而來的“東記”夥計等在碼頭,準備好了載人的小船。大船到了這裏,就要換上小船,或載人,或載貨,分批運到城裏,否則,那麽多的大船一起駛入城裏碼頭,非把城裏堵死了不可。
今夜天色已晚,運貨入城是不可能了,所以,清河帶頭留守“雲岩號”,其他人搭上小船,漸漸駛入了南門水關,進城觀看“迎賓禮”了。
從水關運河往上看,但見雄偉的城門高懸在頭頂,莊嚴城牆和古樸城樓的威嚴撲麵而來,和巍峨的烽火台交相輝映,渾然一體,氣勢非凡。進入城裏的水域,隻見一座石拱橋架在水上,連接定海城門和南門廣場,橋內人聲鼎沸,燈火通明,車如流水馬如龍,因其下水流回轉,狀似遊龍戲水,故名“回龍橋”。
華燈初上,宛如天籟般的絲竹聲在南門廣場響起,一場迎賓禮儀正徐徐拉開帷幕,一盞盞宮燈指引賓客步入禹州正南門——定海門,見證了禹州城的繁華。
定海門吊橋緩緩落下,吊橋、禦道、月城、甕城、子城兩邊掛滿燈籠,可是奇怪的是,燈籠裏不見蠟燭,卻燈火通明,自南門廣場中心直到中央廣場,照的路邊恍若白晝。閘樓下守城府衛手持兵器,旌旗分立兩側,四周草地上高懸著蒙著紅布的大紅燈籠,彩燈勾勒出閘樓城牆及吊橋的剪影,直通城中心的中原大道,兩旁的西市坊、東市坊、五仙路、鎮海路、米市街、布市街、文昌街、金木坊、玉石街、胭脂街、都府路……,都籠罩在紅光的薄紗中。
在古樸、雄渾的樂曲聲中,一隊身著金盔鐵甲、手執青銅兵器的東關府衛領隊而出,在南門廣場列隊出迎,右手的兵器敲打在左手的藤甲盾牌上,發出一致的“砰砰”聲,帶出威武雄壯的儀仗氣勢。一列掌燈仕女緊跟其後,入場後分列廣場四周,站立在府衛劍舞的兩側,引領了一隊婀娜多姿的西關仕女魚貫而入,跳起了翩翩的迎賓舞,向進城的客商們獻上鮮花和禮果。一隊西關仕女分發完鮮花和禮果後,從兩側魚貫而退,又是一隊仕女入場獻花,交替反複,一個客商也不落下。
樂曲聲中充滿了山中南蠻之音的鄉村氣息,又雜糅了海外樂器的熱情奔放、明朗飄逸,在樂官的吹打下,演奏出氣勢恢弘的聲勢。在禮儀司官“恭請八方貴賓入城”的呼聲中,客商們過吊橋、沿禦道、經滿天星廊的月城、甕城、子城流過南門廣場,禮儀官為貴賓敬獻“迎賓酒”,頒發“通關石碟”並加蓋城印。嘹亮的軍號把熱血的士府兵喚出,集結在古城牆下,開啟了生龍活虎的一夜,夕陽早已讓天空的位置,皓月當空,夜色中,更富有神秘的色彩,在四周景物的襯托下,“回龍橋”顯得更加雄偉,五座高如鐵塔似的燈群就像五個仙人星座一樣,把整個橋麵和廣場照得如同白晝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