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 崔良秀的試探

字數:3230   加入書籤

A+A-


    穿成惡婆婆後我成了全村頂梁柱!
    陳瑜笑眯眯的看著孩子們做遊戲,蘇家孩子們玩兒的也文雅,竟在背古詩接龍,小玉暖稚嫩的聲音反倒是最響亮,正搖頭晃腦的背著更深月色半人家,北鬥闌幹南鬥斜……。
    “娘。”崔良秀出聲。
    陳瑜臉上的笑意還在,轉過頭看了眼崔良秀“怎麽了?”
    “我擔心娘家人也過來鬧騰。”崔良秀歎了口氣“二嫂不咋露麵,我得照看著四海繡坊那邊,鬧騰起來不好看。”
    陳瑜哦了一聲,問“你有啥法子了?”
    不是陳瑜高看崔良秀,自己家裏這些媳婦們,心思最多的應該就是她了,這有城府還得看人品如何,人品好,城府深,並不是壞事。
    能因為鄭月娥的事情,想到了自己的處境,陳瑜篤定崔良秀有法子了。
    果然,崔良秀點了點頭“我想讓人稍信兒回去,就說我病重了。”
    看陳瑜望著自己,崔良秀可不敢賣關子,輕聲說“我娘家一哥哥,一個弟弟,打小弟弟和我親厚,不過家裏日子不說窮苦吧,也就是平常人家,弟弟雖然不常來看我,但我惦記著他。”
    “那就試試吧。”陳瑜知道崔良秀和鄭月娥不一樣,鄭月娥是因為親娘的事情對一家子人都絕望了,崔良秀是因為嫁過來就的病,蘇三郎秀才之後十年不變,所以被娘家人嫌棄才不走動的。
    但崔良秀的試探和蘇四郎還不一樣,蘇四郎是想要揚眉吐氣的在家裏人跟前抬一抬身價,崔良秀則是想要永絕後患,這事兒自己不想插手,隻是旁邊看看就行。
    得了陳瑜的話,崔良秀心就踏實了。
    雖說自己也是為了這個家考慮,但總擔心做的不好招了婆婆的膈應,她沒想和婆婆說自己娘家的糟心事,隻想著把苗頭早早的捏死幹淨,往後日子能踏實許多。
    這邊和陳瑜打了招呼後,崔良秀回去就和蘇三郎商量起來。
    蘇三郎看著崔良秀憂心忡忡的樣子,過來坐在她身邊“放心吧,隻要他們不過分,你就不用太為難,真要是他們不想要你這個閨女了,你是我的妻,還有我在。”
    “三郎。”崔良秀靠在蘇三郎的懷裏落淚了,娘家啥樣先不說,就蘇三郎能說出這麽一番話來,她都知足了,以前連自己死活都不管的人,這一年多來越發疼自己了,她知足。
    蘇三郎緩緩地說“這事兒不宜鬧騰的太大,免得折損了咱們蘇家的臉麵。”
    “我想要假意被攆出去單過,也讓娘省省心,等這事兒辦完了也就不會像今日這樣,鄭家人都鬧到門口來了。”崔良秀抬頭看著蘇三郎“三郎覺得呢?”
    蘇三郎笑了“不必如此,你隻管送消息回去就是,有心上門看你是親人,別到最後弄巧成拙才行。”
    “三郎說的是。”崔良秀覺得蘇三郎說的有道理,她確實想自己的小弟了,幾年都沒消息,上次見小弟還是三年前,小弟說要成親了,如今也不知道日子過的怎麽樣。
    過了中秋就要收田裏的莊稼了,隻有蘇家的地種了玉米,莊子裏別的人家種的是黍高粱、稷小米、菽豆類,秋收也叫搶收,就怕碰上連續的陰雨天,收回來還要晾曬,隻有晾曬好才能保存好,當然還要交賦稅,每年這個時候都是非常忙碌的時候。
    耿如春帶著周家父子把高粱和黃豆收回來,陳瑜帶著孩子們去田裏撿掉在地上的糧食,看著一個個小臉紅撲撲,但不喊苦也不喊累的孩子們,心裏一高興把孩子們叫過來,教他們幾首兒歌,這下可熱鬧了,背唐詩的孩子唱起來小兔子乖乖,歡樂的氣氛讓周家父子幾個都滿臉笑容,下午的時候周家幾個孩子也跑來了,幫著幹活不為了別的,就為了跟蘇家孩子學學本事。
    這可把陳瑜笑壞了,什麽時候兒歌成了本事?下午不教小兔子乖乖,教他們三字經朗誦版,原本在學堂裏一板一眼學來的三字經,到了陳瑜這裏就帶了韻律,地裏的孩子們又開始背三字經了。
    戴著大大的鬥笠,陳瑜坐在陰涼處看著孩子們螞蟻搬家似的把糧食都撿起來,體會到了不曾體會過的田園樂趣與農人的辛苦。
    家裏要說沒下田幹活的人就隻剩下李秀英了,已經懷孕快六個月的她挑著擔子往這邊送水,陳瑜看到後嚇一跳,趕緊過來接應“你可真膽大!怎麽能挑著擔子負重!”
    “娘,你可別嬌慣著我,咱們莊子上都有把孩子生到田裏的呢,我這才幾個月。”李秀英看著田裏忙碌的孩子們,笑著說“三嬸兒還讓我告訴四嫂別惦記,念歸和念慈睡著了。”
    陳瑜讓她趕緊坐下來歇一歇,揚聲叫來孩子們給大人送水過去,除了水還有黃瓜和西紅柿,瞪了李秀英一眼“瞅瞅你擔了多少東西!別人家咋樣我不管,咱家媳婦兒不用這麽辛苦了。”
    蘇家有沒有錢?毫不誇張的說有!雖然不敢說大富大貴,但想要比得過蘇家的門戶在青牛縣都少見,更不用說還有個四品官了,蘇四郎帶回來的那些賞賜,喬春花是一樣沒要都放入公中了,理由是蘇四郎曾經敗家的厲害,他賺來的都歸公中,也算是為這個家出力了。
    對此,陳瑜覺得行,讓鄭月娥不必手軟的收進來,畢竟公中的錢財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保障嘛。
    但,蘇家沒有嬌氣的人,兒子媳婦們不嬌氣,孩子們也不嬌氣,勤勞肯幹是可以代代相傳下去的好傳統。
    日暮時分,伴著晚霞,陳瑜帶著孩子們往回來,小孩子像是身上有使不完的力氣似的,竟還能蹦蹦跳跳的唱兒歌,這一路上惹得莊子上的人紛紛側目,陳瑜帶著孩子走在前麵,兒子和媳婦們走在後麵,這一大家子人熱熱鬧鬧的景象可把許多人羨慕的不行了。
    到家,媳婦們忙著燒水洗漱和做飯,兒子們去曬穀場把糧食鋪開晾曬,陳瑜搖著蒲扇坐在樹蔭下看著忙忙碌碌的家人們,感慨秋老虎的尾巴可真長,都這個時候還熱氣未消。
    蘇巧娘過來給陳瑜送茶“娘,如春說咱們那些玉米啥時候收,咋收,大家都不知道呢。”
    陳瑜放下蒲扇,打量著蘇巧娘“過來,我給你請個脈。”
    蘇巧娘楞了一下,趕緊坐下來“娘,我小日子過了好幾天了,你看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