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彈劾中書省,周王指使?

字數:4749   加入書籤

A+A-




    朱家小聖人!
    東華門,天還沒亮。
    上朝的大臣們紛紛乘坐轎子趕來,大多數人尚未察覺到,今日的朝會非同尋常。
    還有兩個戶部的大臣閑聊著。
    “王大人,今天禦史們都沉著臉,估計又要彈劾人了。”
    “劉大人,反正不會彈劾您我就是,擔心什麽?”
    “說的是,我們又沒惹他們。”
    邊說著他們邊向著東華門邁步走去,一路踏著玉階來到奉天殿,裏麵已經有半數大臣等著了。
    一刻鍾後,所有的大臣都在殿中站好,等著皇帝太子前來上朝。
    “陛下到!”
    太監的呼喊讓朝中的大臣停止了說話,紛紛站直了身子。
    今日是大朝會,右麵站著的武將也不少。不過最近沒有什麽大的戰事,他們過來權隻是聽聽。吉安侯等人連日酒宴,站在隊伍中看著就沒什麽精神。
    中書省和六部的大臣們都不知道接下來要發生什麽,隻是一如往常地想著自己懷中的奏折。
    都察院的禦史和翰林院的翰林們,則是沉默地站在原地。
    “有事啟奏,無事退朝!”
    朱元璋坐在龍椅上後,太監陳保用尖銳的嗓音喊道。
    站在龍椅旁的朱標看了眼沉著臉的禦史們,猜出他們今日的動靜不小。
    “陛下,臣有本要。”,戶部的大臣剛想要站出來上奏,卻被旁邊的禦史許茂彥先一步站出來,用雄渾的聲音喊道。
    “陛下,臣許茂彥有本要奏!”
    從懷中掏出一份奏折的他看了眼刑部的大臣們,“臣首先要彈劾刑部,臣在鳳陽走訪月餘,發現這幾年來常有鳳陽百姓入京狀告勳貴不法之事。
    可這些訴狀進了刑部後,卻離奇地消失了。不知刑部是如何結案的,亦或協從包庇勳貴,掩蓋不法之事。”
    這番話出口,奉天殿不由得陷入了嘩然。許茂彥的話說的很直接,開門見山地發難刑部。
    “刑部,可有此事?”,龍椅上的朱元璋看向了他們。
    刑部侍郎著急站出來拱手說道,“陛下,此為繆言,每一份送到刑部的訴狀,都會有專人妥善迅速的處置。”
    許茂彥聞言隻是拱手說道,“謬言?稟陛下,根據臣的統計,從洪武七年到洪武十年共有二十七份已知的訴狀送到刑部,件件有出處皆在奏折上寫明。”
    陳保將奏折遞給龍椅上的朱元璋,對方翻閱了幾眼。
    刑部侍郎含糊地解釋道,“所有的奏折都送到通政使司和中書省了。”
    通政使司的通政使曾秉正站出來拱手說道,“陛下,自從通政使司成立後,從未有哪怕一份鳳陽百姓告狀的訴狀送來,刑部也沒有相關的奏折送來。”
    中書省的人一並甩鍋,“陛下,中書省接受六部和各寺、院的奏折,奏折數目何其繁多。可若是真有此類奏折,中書省絕無藏匿之理。”
    現在三個部門開始了互相甩鍋,聽的一旁的吉安侯陸仲亨等人臉上發黑,紛紛不善地看向許茂彥。
    都上繳免死鐵劵還被皇帝申飭了一頓,還不放過他們?
    不過許茂彥倒並沒針對勳貴的意思,而是又取出了第二份奏折,“稟陛下,臣還要彈劾中書省。
    鳳陽近年來不法橫行,有不少地方官吏上奏言明此事,可他們卻被貶謫,或調離鳳陽。致使鳳陽百信苦不堪言,中書省難辭其咎!”
    此言一出,禦史們紛紛跟從,“稟陛下,臣也要彈劾中書省,陛下龍興之地尚且如此,天下之大又不知有多少被不法被包庇!”
    都察院的禦史幾乎都站出來彈劾中書省,他們的聯名上奏讓中書省的平章政事們不由得側目。
    而且彈劾的不是中書省的單個人,是整個中書省,在立朝以來從未有過這樣的事情。
    正當胡惟庸這個左丞準備回應的時候,李謙帶著翰林院的翰林一並站出來。
    “稟陛下,臣要彈劾中書省!”
    “臣要彈劾中書省!”
    眾翰林聯名彈劾,讓徐達和李文忠都不由得側目。如今翰林和禦史聯合起來,已然代表了朝廷上的清流。
    這股龐大的力量讓胡惟庸都不由得皺皺眉頭,看了看領頭的許茂彥和李謙,心中暗道,“莫非是周王指使?沒道理啊?”
    六部的大臣們立刻意識到今日大朝會的不凡,更讓他們吃驚的是李善長的回應。
    他拄著拐杖站出來說道,“稟陛下,老臣年邁昏聵,致使中書省政務混亂,辜負了陛下的信任。
    還望陛下看在老臣主事多年,尚有幾分苦勞,準許臣回老家歸養。”
    位極人臣的宰相李善長主動站出來承擔所有罪責,還要請辭歸養,這一舉動徹底引爆了朝堂。
    無論是文臣還是武將皆是愕然,都不由得將目光轉向了跪著的李善長。真請辭和假請辭,他們還是能看出來的,此刻的李善長是真的在乞骸骨。
    龍椅上的朱元璋擺擺手,讓朱標上前扶起了李善長,“善長啊,中書省可離不開你,不過是些捕風捉影,沒有實據的彈劾。”
    他的一句話,讓禦史和翰林的聯名彈劾,成為了子虛烏有的彈劾。
    被扶起的李善長先是謝過了太子朱標,然後拱手說道,“陛下,老臣今年都六十五了,今年尤為感到吃力。昨天晚上看奏折的時候,眼睛居然完全花了,幾乎看不見上麵的字。”
    他已經吩咐自己府邸上的所有人,讓他們全部改口,將自己六十二歲的年紀改成了六十五歲。
    茶會之後想了好幾天,李善長都覺得朱元璋並非是記錯,而是在暗示自己年紀大了。今日這麽多人彈劾中書省,他正好借著這個理由乞骸骨。
    “陛下,臣這樣的老邁昏聵之人,如何能執掌得了中書省?還請陛下另選賢才!”,說罷後李善長顫顫巍巍鞠了一躬。
    在旁人看來他的身體如同風中殘燭,已經沒有多少時日了。
    “善長啊,若是累了咱準你休息幾日,可不能說這樣的話。”,朱元璋隻是笑著拒絕了他的請辭。
    可所有人都心知肚明,這不過是三辭三讓,劉伯溫在請辭前皇帝也是相同的說辭。
    半個時辰後,大朝會結束了。
    每個出來的人都憂心忡忡,誰能想到一個平平無奇的日子,朝堂就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禦史和翰林們在離開的時候互相對視幾眼,他們的彈劾被皇帝說成是捕風捉影,可李善長的倒台已經進入了倒計時。
    可以說他們這次彈劾,取得了空前的勝利!
    中書省的大臣們不複來時的悠然,此刻都因為李善長的請辭而憂心忡忡,心中難免忐忑。胡惟庸更是如此,宰相之位即將空懸,他開始擔心自己能不能順利上去。
    陸仲亨、唐勝宗等人還沒從前幾日的訓誡回過神來,他們頭頂的巨大保護傘已然搖搖欲墜。他們的心中不乏惶恐,以後該怎麽辦?
    至於六部的大臣們,除了被牽連的刑部以外,大多中立派都在看戲,甚至有人小聲地議論著。
    “許茂彥和李謙,為何會是這兩個人領頭?禦史彈劾好理解,可為什麽翰林也會摻和?”
    “嗨,你這就不懂了,翰林院的翰林們是為周王討公道。上月彈劾最凶的就是中書省的人,現在順勢跟著禦史一起彈劾,人多聲音大唄。”
    “前幾日我去翰林院,可就聽到有這樣的說法了,看來他們還真的把周王當先生了。”
    有人聞言嘖嘖稱奇,“看來朝廷之上,又要多出一派了,聽說他們都自稱心學一派?”
    “什麽心學一派,不如說是周王一派。”
    旁人聽到隻是開口勸道,“慎言,慎言。”
    說話的大臣看了看周圍,稍微有點心虛。他們還沒走出東華門,現在還在皇宮內。
    幾人不再討論此事,紛紛抬頭向著前麵走去。
    朝廷上下很多人目光,再次集中在朱橚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