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五章 退而求其次

字數:3496   加入書籤

A+A-




    春秋篡國者!
    “即便如此,芮國國君終究沒有屈服。”
    毛遂不無惋惜,此前他可是信心滿滿趕去芮國的,卻沒曾想居然被芮國國君咬牙拒絕了。
    “芮國國君有種,吾喜歡如此硬氣之人;隻希望秋後狄戎入侵,此子別低聲下氣求吾等出兵援救。”
    這筆賬可是記下了。
    既然輔氏未能拿下,那便隻能選擇其他目標,並不需要必須在輔氏這棵歪脖子樹上吊死。
    “強扭的瓜不甜,吾等不妨去與鄭邑。”
    瓜有甜的麽?從毛遂到繚,對於郭猛這句話一陣茫然,然而並沒有人在這個節骨眼上詢問郭猛這“無聊”的問題。
    郭猛自然不知道,此時的華夏之地尚未從西域引進西瓜和哈密瓜等瓜果,而南瓜之流也沒選育出足夠甜的品種,也難怪毛遂和繚疑惑。
    畢竟西瓜和哈密瓜直至西漢武帝時才由張騫從西域引入,早期這兩種瓜口感更接近於“水瓜”,寡淡的味道而已。而郭猛印象中超甜的8424瓜,這乃是現代農業科學家吳明珠院士精心培育後在1984年方才培育出來的品種。
    “但願鄭邑國君頭腦清醒。”
    “由不得此子不清醒。”
    毛遂再度拜別郭猛等人,帶著衛隊殺向了鄭邑(今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區)。
    也難怪毛遂對鄭邑咬牙切齒,鄭邑便是鄭桓公原本的封邑;早在虢公慫恿周幽王與西申國決裂,廢當時還是太子的周平王之位後,鄭桓公並不看好西周
    與犬戎接下來的戰爭,便以財帛向東虢和鄶國購買土地,命其太子,即後來的鄭武公與東虢東麵遷國與異地,這邊是如今鄭莊公所繼承之鄭國。
    如此之國國都為區別關中鄭邑,因而關東國都便稱為“新鄭”。
    隻不過鄭國東遷後,鄭邑則留給了鄭武公的庶弟;而不願遷居至關東之人,以及在周平王東遷洛邑後陸續被擊破城邑流離失所之人,也逐漸趕至鄭邑投靠之。
    因而鄭邑獲得如此國人投靠後,實力大增,加之鄭邑本就是周宣王時拱衛王畿的重要城邑,城防完備且城內手工業發達,加之北麵緊鄰渭河,有著諸多守城的有利因素下,才得以在一波波狄戎入侵浪潮中,成為依舊保留著周人禮法碩果僅存的少數周人城邑。
    隻是為避免被狄戎持續圍毆,鄭邑不得不每年皆向關中狄戎上供。
    “然而狄戎欲壑難填,其胃口越來越大,鄭邑如今已苦不堪言,難以自持。”
    可以說若郭猛攜擊破蕩社之戎威風,要入駐鄭邑,隻怕鄭邑這個牆頭草也不得不同意;隻是對於郭猛而言,鄭邑原本卻不是首選。
    即便刨除鄭邑牆頭草的因素,鄭邑本身超過六千人,期間免不了有大量狄戎各部探子;而瑕邑大軍若進駐鄭邑,若鄭邑在瑕邑大軍作戰時忽然背刺一刀,瑕邑必然吃一暗虧,相比輔氏城邑內幾近無人的簡單局麵,顯然在鄭邑防禦情況更為複雜。
    而更麻煩的地方在於鄭邑距離潼關有近百裏,平日裏要通過快馬將急信傳回潼關自然不難;但是在戰時,這彼此相隔近百裏,便很難讓潼關大軍與守備鄭邑的步兵取得聯係,難以協同作戰。
    相比之下,輔氏離潼關則近上接近一半的路程,彼此協同更為容易,更何況輔氏將消息傳回潼關,可以先至芮邑再接力到潼關  ,狄戎攔截難度比起鄭邑大上太多。
    而且鄭邑南邊不到二十裏便是連綿起伏的群山——也就是後世所說的秦嶺,自然草場麵積小了太多,若要將白羊部塞在此處遊牧,顯然不如大荔之戎以往所控之地遼闊。
    “若狄戎將鄭邑團團圍住,吾等如何將鄭邑消息傳出?”
    這便是麻煩之處,不過此前擊破蕩社之戎,郭猛親自押解俘虜返回潼關時,所走陸路便途徑鄭邑,當時便對鄭邑之南的秦嶺群山頗為感慨,尤其是行至鄭邑東南處時,更是感慨萬千。
    “也不知當年自己夜爬華山是從哪兒上去的?”
    郭猛在現代曾經到過西安旅遊,自然也沒放過東麵的華山和秦始皇兵馬俑;隻是當時隻是乘坐動車,對於窗外匆匆倒退的秦嶺群山未有較多感慨,而此刻可就不同了。
    這兒沒有後世高聳的摩天樓,自然便感覺秦嶺群山在關中平原映襯下,實在是高大異常。
    而如此高差,若在秦嶺之上設置烽燧,自然能有效傳遞敵情。
    鄭邑雖然距離
    秦嶺群山近二十裏,然而靠著秦嶺山頭相對高度差,若在其山頭上設置烽燧,或許天氣晴好之時,鄭邑和烽燧便可相互看到各自的烽火。
    而烽燧建於秦嶺之上,則狄戎們來去如風的戰馬完全派不上用場,隻能老老實實下馬爬山,而烽燧居高臨下,使用弓弩則必將形成一麵倒的屠殺,想來任何珍惜部眾的狄戎頭人皆不會輕易進攻烽燧。
    如此一來,則鄭邑與潼關之間原始的通信便可解決。
    隻是如此一來,郭猛需在群山間多設烽燧,隻怕為烽燧守備國人所備糧食給養以及修築烽燧費用,便會奇高無比。
    以烽燧狼煙所傳距離,烽燧最遠十裏便需有一座,潼關至鄭邑近百裏,則烽燧少說也得備上至少十座,以每座烽燧至少十人計算,這邊是要備上一百人;若再考慮戍卒輪換,則至少要準備數百人。
    這對郭猛手下不過千餘步卒的兵力而言,幾乎便已占去半數。
    “兵力終究還是太少了啊。”
    既然如此,郭猛計劃中便不能隻考慮瑕邑國人組成之軍隊,勢必需要考慮大量雇傭它邑國人作為雇傭兵。
    然而如果說潼關是荒郊野嶺,則秦嶺群山則更是荒涼;這種地方不給足待遇,設置較短的輪換周期,誰會接受這種風險較高又極其無聊的工作?
    尤其是眼饞傭金而受雇而來的它邑國人,更是不想在如此地方承擔風險浪費歲月。
    因而受雇而來的它邑
    國人,最終必然隻能選擇放在一個地方——鄭邑。
    要麽便是放在老地方——瑕邑,為瑕邑國人看家護院,彈壓狄戎俘虜們可能的反抗。
    “若是花費如此之多的財帛,所雇國人不過能完成如此任務,何不將此財帛交與瑕邑國人,激其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