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無恥的慕容伏允

字數:6404   加入書籤

A+A-




    大唐跟著李世民打天下!
    朝堂之上,李世民臉色巨差無比,一瞬間就對慕容伏允的印象差到了極致,盡管在之前他對其的印象也不好,而連帶著他對那位還沒有出嫁的公主也有了一點意見。
    盡管他心中明白這件事跟這位公主沒有一丁點的關係,但心中也還是難免有想法。
    於此同時,他也準備再次寫信去指責對方,而且這次的語氣與上次相比,都是嚴厲了許多。
    但就在這時,從與吐穀渾交界處的地界之一涼州,一份軍報八百裏加急的傳來,一下子就將李世民心中那壓抑已久的怒火直接激了出來。
    軍報上說,就在兩日前,吐穀渾大軍直接入侵了涼州,並在涼州大肆進行了一番燒殺搶掠後退了回去,在涼州當地的百姓可謂是死傷慘重。
    本身如今大唐的軍隊很多都集中在鄯州進行訓練,涼州本就防守薄弱,而吐穀渾還是專門挑的這個時間點,在迎娶大唐公主這麽一個特殊的時間點上,大唐朝的守軍本就是防守相對於以前來說放鬆了一些。
    由此可以推斷,這場入侵,其實就是吐穀渾方麵早有預謀的。
    也確實如此。
    吐穀渾國王慕容伏允在反複的思考幾天後,還是不放心讓自己的兒子去長安迎娶大唐公主,但這樣一來,他就算是主動的背棄約定了,盡管他自己對於這般的約定看的並不是太重。
    但大唐可是不一樣,不僅是大唐,幾乎整個中原王朝自古以來就以禮儀之邦自居,將這些禮儀、信用看的十分重要。
    而自己若是不讓兒子去長安迎娶公主,那可以說直接是將大唐給得罪死了,慕容伏允想到這裏,不禁又開始猶豫、思索了起來。
    突然,他腦海中靈機一動,一道他自認為異常合適的方法出現在他心頭。
    慕容伏允想到,這之後不管怎樣都算是將大唐、將皇帝李世民給得罪死了,那既然這樣,自己幹脆一不做二不休,在撈上一把。
    想到這,慕容伏允立馬就激動了起來,隨即就命人召開會議,定下作戰計劃。
    就這樣,在娶親這天,吐穀渾前往大唐的不是娶親的隊伍,而是一支軍隊,一支殺氣騰騰的軍隊。
    以前的吐穀渾盡管也是經常騷擾大唐的邊境,但大多數時候都不敢太過分,最多也就是搶一些糧食就離開了,再加上還有這軍隊的守護,盡管糧食丟了但至少百姓的性命還是安全的。
    但這次卻是不同,慕容伏允也知道了接下來與大唐的關係即將破裂,也就直接讓這些士兵開始都放開了手腳,這一道命令之下,士兵就好像餓狼般衝入了羊群中,見到百姓都是直接衝上去,一刀一個。
    手無寸鐵的百姓見這般情形也隻有趕快的逃命,將他們是雙腿在跑,而吐穀渾的士兵卻是騎著戰馬,可謂是戰也戰不過,逃也逃不掉。
    就這樣,凡是吐穀渾士兵所過之處,血流成河,屍橫遍野,血氣彌漫在空中,無處不在,好似要將小草都給染成血紅色。
    一直到大唐的一支軍隊前來,吐穀渾士兵這才帶著自己勝利的果實離去,一邊在馬上奔跑一邊還發出“哈哈哈”的笑聲,就好像在嘲笑著大唐士兵的無能。
    長安城皇宮內,李世民手中拿著的軍報正是述寫著這次吐穀渾軍隊入侵的過程。
    李世民看到最後,雙眼緊閉,拿著軍報的手臂微微顫抖著,渾身煞氣從身體中湧出,就如同那火山噴發般。
    一縷清風吹過,將皇宮宮殿大門都吹的嘎吱作響,這般情況,就好似這些門都抵擋不住李世民的氣勢在發出求饒般的呻吟。
    翌日早朝,李世民在朝堂上剛一提起這件事,眾臣就直接群情激憤了起來,由於李世民前一天已經提前找幾位重要大臣商量過了,自然而然的這份軍報就開始在群臣中開始迅速流傳了起來。
    盡管大唐的朝廷內部也是有派係、有爭鬥的,但一旦麵對外敵,他們卻是異常的團結,甚至可以將與別人的仇怨都暫時放在一邊。
    一瞬間,整個朝堂之上全都是對吐穀渾、對慕容伏允的唾罵聲,嗬斥聲,此刻,那股出兵吐穀渾的想法再次在眾大臣的腦海中蹦了出來。
    而且與之前不同,之前的他們有這種想法完全是為了迎合皇帝李世民,而此刻的他們心中懷著這般想法卻是完全出於自己的情緒。
    就連在之前勸阻過李世民的魏征,眼神中也是噴射出濃濃的怒火,甚至在整個朝堂上就屬魏征幾人罵的最凶,那般情形,就好似想將相隔千裏的慕容伏允給直接融化般。
    魏征此人,盡管他之前在極力的勸說李世民不要出兵,但那是在整個大唐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這才如此的,至於魏征本人,從不迂腐,更不是個“善茬”,若之前有條件能攻下吐穀渾,他魏征也絕不會阻攔。
    而此刻,整個大唐經過了這三年的發展,大軍也在距離吐穀渾較近的邊境一直在訓練著,盡管那裏的地勢依舊不能和吐穀渾相比,但大唐軍隊的戰鬥力算是可以保證,時機漸漸成熟了。
    不過這場朝會最後商量出來的結果卻是打算先派人去吐穀渾當麵斥責慕容伏允背信棄義,而這個出使的人選名叫趙德楷。
    這麽做自然也有這麽做的道理,一來待趙德楷到達吐穀渾後,可以探一探其虛實,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另外還可以將慕容伏允的注意力吸引到趙德楷身上,以便大唐能夠整兵出擊。
    但這般出使也是伴隨著一定的風險,萬一慕容伏允不顧基本的使臣禮儀,將趙德楷給直接殺了或是抓起來了,這都是十分危險的。
    趙德楷此人,禮部官員,貧苦家庭出身、一步步通過自己的努力走到今天,為人孤傲,盡管身為一名文官,但十分的有膽識。
    應該這樣說,此刻站在朝堂上的這些文官都十分的有膽識,正所謂君子六藝禮、樂、射、禦、書、數。
    再則如今朝堂上很多都是跟隨著李世民一路南征北戰走過來的,盡管他們的武藝不如那些將軍,但揮劍殺人還是不會眨一下眼睛的。
    就這樣,趙德楷帶著一詔聖旨,懷著滿腔的怒火出發前往了吐穀渾,同時,唐朝早已部署在與吐穀渾邊境的大軍也開始有了動作。
    這些就是這三年間所發生的一些大事。
    時間回到現在,中山王府內,看著朱武逐漸遠去的身影,陷入沉思中的王權寧也是慢慢回過神來,眼神逐漸清明。
    翌日。
    朝堂上,盡管出兵吐穀渾已經定了下來,但這領軍的統帥卻又是讓皇帝李世民犯了難。
    各大臣們都七嘴八舌的說著,各種建議都有。
    有說讓尉遲敬德的、又說秦瓊的、也有說唯侯君集不可的,但坐在最上方的李世民卻是明白,這三人都有非常明顯的缺點,都不能算是一位合格的、讓他放心統帥。
    首先尉遲敬德若是讓他衝鋒陷陣那絕對是一把好手,往往都能殺的敵軍屁滾尿流,但他的大局觀卻是有限,關鍵還脾氣暴躁,很難聽進去別人的建議。
    而秦瓊是能夠采納別人的建議,但之前跟隨著李世民四處征戰往往都是衝在第一位,渾身上下都受過傷,甚至沒有一寸皮膚是平整的。
    也正是因為如此,秦瓊在唐朝平定天下後,便一直在家修養,常年都是湯藥不離口,就連上朝都是來的極少,仿佛做了一個隱居在官場的世外高人般。
    這般身體,李世民實在不放心讓他領兵出征。
    至於侯君集,方方麵麵其實都很不錯,但讓人不放心的一點也還是在性格上麵。
    與尉遲敬德不同,尉遲敬德的性格是容易暴躁,而侯君集則是嗜殺,甚至可以用嗜殺成性來形容。
    特別是在戰場上,他經常會允許士兵隨意的搶奪百姓的財物,若是士兵在“失手”之下,殺死了一些百姓,他也不會對其有任何的處罰。
    在侯君集的理解中,士兵們費盡千辛萬苦這才攻下了這裏,也該讓這些士兵們放開心去玩耍一番了,這樣才能讓他們更好的聽從自己的指揮。
    正因如此,在之前的那些戰事上,盡管有了李世民的再三強調,但侯君集所率領的部隊間,也依舊時常會傳出下麵士兵殺害百姓的事件。
    但無奈,那時候正是唐朝用人之際,而侯君集在帶兵打仗方麵也確實是有本事,這才一次次的得到了寬容。
    試想一下,侯君集當將軍時,其手底下的士兵都是這般,若是真的讓他做了統帥,統領三軍,那所過之處,必定是血流成河。
    但就是因為這個,侯君集必定不能為一軍統帥,而且這統帥還要能壓住侯君集,這才不至於出現太大的問題。
    以前帶兵出征,都是李世民親自人統帥,侯君集在他手下自然是不敢隨意放肆,有著李世民的壓製,侯君集也會收斂很多。
    但如今的李世民身為皇帝,就算他想親自出征,那朝廷眾大臣肯定會極力反對,如今的太子儲君年紀還尚小,若是這般時候皇帝出了什麽意外,那李氏皇族必將又陷入無盡的混亂之中,整個大唐恐怕又將狼煙四起。
    李世民聽著眾大臣一個接一個的建議,腦海中也有著自己的思考。
    他思來想去,腦海中浮現出了兩個人的名字,王權寧以及李靖。
    李靖的統兵才能絕對是一絕,哪怕就是李世民自己,在同等兵力、同等裝備的情況下,都不敢說能百分百有機會戰勝李靖,這位老臣若是領兵進攻吐穀渾,那想來是沒什麽問題。
    但上麵也說了,李靖太老了,盡管他身體看上去依舊還十分的強勁,卻也是改變不了他如今六十歲出頭的年紀。
    在這個時代,六十歲出頭絕對算是高齡,甚至很多人都活不到這個歲數就駕鶴西去。
    而且吐穀渾的地勢還是那般高,那些正值壯年的年輕士兵突然過去都要幾天下不來床,李靖這般高齡,若是真將他派過去,李世民真怕他會永遠的留在那裏再也會不來了。
    至於另外一人王權寧,整個朝堂之上,不管那些大臣在如何的爭吵、如何的推薦,甚至就連那沒打過幾場勝仗的將軍都有人推薦,但就是沒一人說出王權寧的名字。
    這就好似整個朝堂都形成了一種奇怪的默契般。
    其實不管是朝廷眾大臣,還是皇帝李世民他們都知道,王權寧就是這個統帥最好的人選。
    性格、武藝、年紀,以及統兵的能力等等,無論是從那方麵比較,王權寧相比如朝堂上眾官員提出來的這些人都是要遠遠高出一大截,簡直可以稱之為完美。
    但就是這般太過於完美了,完美到讓眾官員感到害怕,甚至哪怕是皇帝李世民有時候都會在心中暗暗擔心,擔心王權寧的權勢過大導致最後無法製衡。
    就如同上次那般,在王權寧提出想推薦周繼武擔任朔州守軍將領時,李世民直接就答應了下來。
    其中原因,僅僅隻是因為這是王權寧第一次在朝堂之上舉薦一個人,而且這個人也確實是各方麵都比較符合,如若李世民直接否定了,那在軍中定然會引起較大的喧嘩。
    這般情況,就好像那剛打了大勝仗的將軍向皇帝討要一份十分合理的賞賜,這種情況下,身為皇帝也隻能答應下來以安定軍心。
    同時,李世民更擔心的是儲君太子的問題。
    自己和這位結拜弟弟同歲,一樣的年紀,自己在時,尚且還能壓製他,但若是自己運氣不好,在他前麵走了,以他的影響力,那誰還能壓製,哪怕就是新登基的皇帝都不行,甚至還要看他的臉色行事。
    而且王權寧還是太子李承乾的老師,通過平日的觀察,李世民也能發現太子李承乾對其是畢恭畢敬的。
    如今的李世民甚至都在懷疑讓王權寧擔任這個太子太師是不是一個正確的選擇了。
    當然,這些擔心都是在王權寧有不軌心思之下才成立的,但人心隔肚皮,李世民也不放心將自己李唐皇室的安危都放在王權寧的忠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