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海東三國

字數:6338   加入書籤

A+A-




    大唐跟著李世民打天下!
    大殿內,李世民、王權寧對立而坐,在二人中間的那張長桌上,一張寬大地圖整齊擺放。
    殿內寂靜無聲,二人之間誰都沒開口說話,仿佛都在思索著、在神遊著,良久,談話聲終於是響了起來。
    “準備多久了?”皇帝李世民緩緩開口。
    “已經很久了。”
    “這麽說是已經有十足的信心了?”
    “差不多吧,八九不離十。”王權寧猶豫著說道“但還需要一個理由。”
    “嗯,朕知道了,你先回去吧。”
    “既如此,那臣弟先行告退了。”王權寧說著,行禮退出了大殿。
    二人之間的這次談話隻持續了很短的時間,甚至在外人看來都有點在聽天書般的感覺,但實際上二人卻是將想要說的事情都已經說清楚了。
    王權寧既然能拿出這張惡地圖,就代表著其已經對高句麗有過很長時間的了解和研究了,可謂是將前提的情報工作都已經做完,而接下來的也就隻是大軍出征了。
    正好,作為皇帝的李世民心中也是有這方麵的想法,畢竟這可是讓前隋朝折戟沉沙之地,若是在李世民這裏將高句麗給順利攻下來,那不就是更加的證明如今的唐朝是遠遠強於隋朝的嗎?
    此時此刻,王權寧的這張地圖,正好是將隱藏在皇帝李世民內心中的想法給完全勾了出來。
    但不管幹什麽所需要的都是一個師出有名,王權寧在大殿內也是說的很明白了,如今所缺少的就是一個出兵的理由。
    想到這,李世民臉上不由得浮現出一抹古怪之色。
    在此刻房間靠裏側的書房內,眾多堆積如小山般的奏折之中,其中就有著一封極為特殊的奏折。
    這是一封求援的奏折,來自新羅。
    新羅位於如今的朝鮮半島東南邊的位置上,而在新羅的西邊,則是一個名叫百濟的國家,新羅和百濟,占領了整個朝鮮半島的最南邊位置,二者合起來大致相當於如今韓國的大小。
    在新羅和百濟這兩個國家的北邊,就是高句麗,這個麵積遠比如今朝鮮的麵積大,大致還包括了如今中國境內靠近鴨綠江的大塊區域。
    在整個朝鮮半島上,高句麗、百濟、新羅這三個國家之間相互征伐、對峙,漸漸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麵,被中原王朝稱之為“海東三國”。
    在隋朝時期,這所謂的海東三國就都向隋朝稱臣,皆是臣服,但其中由於高句麗的國土麵積最為龐大,實力也是最為強大,而且高句麗本身還與隋朝接壤,時不時的高句麗與當時的隋朝之間就會出現一些摩擦。
    至於新羅和百濟,除了相互之間接壤外,就隻與北麵的高句麗有接觸,至於另外的幾個方向,則都是茫茫大海。
    由於當時的隋朝還是處於文帝時期,國力強盛,高句麗不敢與其正麵碰撞,隻得避其鋒芒,每每雙方之間發生衝突時,高句麗都是急忙賠禮道歉,主動的請罪和解。
    但隨著隋文帝去世,隋朝進入到了煬帝時期,國力也在日益的衰弱,這時的高句麗再次和隋朝之間起了衝突,而且高句麗還在暗中勾結當時的突厥以此來對抗隋朝。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才導致了當時的隋煬帝對高句麗這個國家極為的厭惡,也才有了後麵的三征高句麗。
    但恐怕誰也沒有想到,隋朝三征高句麗最後滅亡的不是高句麗,而是隋朝自己本身,真可謂是時也命也。
    如今,高句麗依舊屹立在朝鮮半島之上,而中原地區卻早已是改朝換代,從之前的隋朝變成了現在的大唐朝。
    同樣,在唐朝殲滅群雄,統一全國後,朝鮮半島之上所謂的海東三國依舊是向唐朝俯首稱了臣,一切就如同對當時的隋朝般毫無二樣,唐朝與高句麗邊界之間,也還是會偶爾有小摩擦發生。
    不過隨著唐朝近來越發強盛,相繼打敗了周邊各國,邊境上與高句麗之間的小摩擦也是逐漸消失了,不管是真情還是假意,反正事實上就是如今的高句麗不敢對大唐有任何的招惹。
    其實造成這般原因的除了與大唐之間的實力相差懸殊之外,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高句麗內部正陷入了一場內亂。
    高句麗的權臣泉蓋蘇文策劃殺死了國王高建武,並殘暴清除了追隨國王高建武的百餘名大臣,實現了政權的轉變,特立高建武的侄子高藏為新的國王。
    當然,這個國王隻是名義上的國王,實際的最終掌權者還是泉蓋蘇文。
    這時的唐朝並沒有絲毫幹涉高句麗內政的想法,不管這個國王本身有沒有權力,但還是按照之前的慣例對新國王高藏進行了冊封。
    以這般殘暴手段上台的泉蓋蘇文,整個高句麗國內反對他的聲音自然是不小,盡管他控製了都城平壤,控製了新國王高藏,但這些反對的聲音卻依舊存在,甚至還有不斷擴大的趨勢。
    基於這般原因,為了將國內如此巨大的矛盾轉移,泉蓋蘇文便想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將這些矛盾轉移,而轉移矛盾最好的辦法,就是發動戰爭。
    周邊的大唐肯定是不在考慮範圍之內的,首先就要將其排除掉,剩下的就是在百濟和新羅當中選擇一個,最終,泉蓋蘇文選擇了實力最為弱小的新羅。
    同年,高句麗聯合百濟一起向新羅發起了進攻,由於實力的差距懸殊,還是二打一的局麵,很快,新羅就丟失了城池四十餘座。
    高句麗、百濟、新羅都屬於唐朝冊封的屬國,而現如今兩個屬國聯合起來攻打另外的一個屬國,這顯然是唐朝所不能同意的。
    新羅想到了這一點,但高句麗和百濟同樣也是想到了這一點,於是他們在整個朝鮮半島通往大唐的境內設置了重重關卡,予以阻攔新羅向大唐的求援。
    最終卻不知何種原因,新羅的這封求援奏折還是順利傳到了大唐長安,傳到了皇帝李世民的手上。
    此刻的皇帝李世民就好像覺得這一切都是上天提前安排好的般,當新羅的這封求援奏折剛傳到大唐長安不久,李世民便就發現了王權寧所獻上的那張地圖,心中漸漸對高句麗產生了想法。
    而此刻來自新羅的這封求援信,就是他們出兵高句麗的完美理由。
    大殿內,王權寧拿出那份奏折,雙目思緒良久,隨後伸手執筆,龍飛鳳舞間在一道聖旨上寫下了言詞激烈的話語,當即便命人一路直接往高句麗方向送去。
    沒錯,這封聖旨並不是發往新羅,而是送去高句麗的,至於聖旨上的內容,則是極力抨擊了高句麗聯合百濟一起進攻新羅的這般行為,並強硬的命令他們立刻停止自己進攻新羅的行動,不僅如此,而且還要將之前所吞並的四十餘座城池歸還給新羅。
    身為宗主國,大唐確實是有權力對自己的下屬國發布這些命令的,但以往的大唐卻從沒這樣做過,而且哪怕是對自己的下屬國,言語之間也都是客客氣氣的,絕不會如這次般的激烈。
    這次的聖旨,倒是一反常態了,但這正是李世民所需要的效果。
    隨著聖旨一同從長安出發前往高句麗的,還有一個使團。
    月餘之後,使團順利到達了高句麗,沒有任何的意外,高句麗新國王高藏以及國家實際的控製者泉蓋蘇文親自出門迎接唐朝使團,給予了規格極高的待遇。
    盡管他們心中已經對這個使團的來意有了猜測,但表麵的功夫還是做的極好,讓人挑不出任何的毛病。
    但隨著使團一行人將聖旨的內容公布,泉蓋蘇文整個人的臉色也是當即就黑了下來,盡管他們確實是唐朝的下屬國,但也絕不是就這麽輕易讓嗬斥的。
    特別是對於泉蓋蘇文來說,他剛奪取了國內的政權,整個人正處於一種極度膨脹之中,就好像已經是天上地下為他獨尊了,此刻受到了大唐皇帝的這般嗬斥,對他的自尊心是一個極大打擊。
    也就是在此刻起,他對大唐迅速生出了不滿之意。
    但哪怕是這樣,大唐使團的人在高句麗所享受到的待遇依舊是非常好的,每天都是山珍海味源源不斷伺候著,但從那天開始,使團卻是再沒有見過泉蓋蘇文的身影,有的,隻是新國王高藏在一旁陪同。
    唐朝使團眾人也知道,這位新國王高藏就是一個傀儡國王,手上可以說沒有任何的權力,所有的事情都是泉蓋蘇文說了算,但如今這位泉蓋蘇文卻是一直都以各種理由不見他們。
    時間一長,唐使團眾人也是明白,對方這明顯就是有意在躲著他們,想來也是對他們帶來的聖旨上的內容十分反對了。
    事實也確實如此,泉蓋蘇文不僅對聖旨上的內容異常反對,對唐朝也是相當的不滿,甚至他這幾天已經在暗中派人前往漠北,挑唆突厥、薛延陀汗國和大唐之間的關係,想以此結成同盟,一同對抗大唐。
    數日之後,唐使團見對方是有意為之,就是躲著不想見他們,便也就告別了高句麗,啟程返回大唐了。
    盡管唐使團的這次行動並沒有取得什麽實質上的進展,但正由於他們的存在,高句麗在那種時候也不敢繼續再光明正大的進攻新羅,正因如此,新羅才有了喘息之機。
    至於另外的百濟,本身在這次進攻新羅的行動中,主要就是以最強大的高句麗為主,現如今高句麗暫停了進攻,他們百濟自然也就停了下來。
    隻不過這般停戰的時間並不算太久,在唐使團走後不久,高句麗再度集合軍隊,向新羅發起了進攻。
    整個新羅再度陷入了兩麵包夾之中,被緩慢的蠶食著。
    待出使高句麗的使團重新返回長安時,整個長安卻已經是大變了模樣。
    此刻的長安城中,繁華依舊,人流熙熙攘攘的不斷穿梭在各個商鋪之間,一片盛世景象。
    隻不過相比如之前,長安城周邊卻是多了很多的軍隊駐守,長安城外的駐紮的軍隊也是在不斷加緊著操練,士兵們臉上皆是掛滿了凝重,一切似乎預示著戰爭就在不遠的將來。
    原來,在使團出發還沒到高句麗時,皇帝陛下便是下令讓周圍的士兵開始了操練,以備戰爭的到來,顯然是早有預料了。
    而且不僅如此,皇帝陛下還下令召集能工巧匠,讓他們建造戰船,似乎皇帝陛下對使團出使高句麗的結果提前就有了預料。
    大殿上,使者匯報著這次出使高句麗的結果,但這個在他看來十分不利的結果卻隻是引來了皇帝陛下的輕輕揮手,示意他退下,除此之外,便沒有了任何的下文。
    這般狀況也更加證實了使者心中的猜測,果然,陛下對這次使團出使高句麗的結果早就有了預測,並且也是早已提前做好了任何的準備。
    數日後,在朝堂之上,皇帝李世民先以高句麗、百濟不尊禮節,後闡明了惡高句麗權臣泉蓋蘇文謀害君主、殘殺大臣,欲發兵攻打的提議。
    但朝堂之上,皇帝李世民的這般建議剛提出,就直接遭到了某些大臣的反對。
    主要還是有人擔心,若出征高句麗,勝利了自然是最好的,但若萬一失敗,那就直接使得大唐和陛下的威名受損,影響極大。
    當然,這隻是表麵上說出來的而已,其最主要擔心的還是前隋朝就是因為三征高句麗而間接導致滅亡的,他們在內心中不由得擔心。
    懷有這樣擔心的不止是這一名大臣,而是有很多人,但這般話語卻又不能直接在朝堂上說出來,實在是太過於不吉利了。
    這次的朝會並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意見,而在散朝後,這些大臣們也是在私下拜見了皇帝李世民,向其闡明了這般貿然進攻高句麗的危害。
    對於這些所謂的危害和風險,李世民自然也是知曉,也早已提前做好了各種預防。
    在最後,李世民將王權寧所獻上的高句麗地圖拿到大臣麵前,自此,各大臣們也是將心放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