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出征準備

字數:6709   加入書籤

A+A-




    大唐跟著李世民打天下!
    眾大臣們在看到這張地圖的一瞬間便是明白,陛下並不是因為一時頭腦發熱,更不是因為好大喜功,而是實實在在的做好了萬全的準備,這才決定發兵高句麗的。
    就像那張地圖,盡管這些大臣們對軍事不算了解,但他們身居高位,自然也是知道想要繪製出這樣的一張圖,難度有多大。
    而且這還是在自己的境內,都需要消耗無數的人力物力精力,那就更不要說繪製出別國的地圖了。
    就單單這一張地圖而言,起碼就需要數年的時間來準備,而陛下,想來從數年之前就已經開始有對高句麗的打算了。
    這種時間的準備,能夠將很多風險都考慮進去,戰爭的風險也就小了很多很多。
    自此,朝堂之上,眾臣的思想達成了統一。
    既然已經確定了出兵高句麗,那怎樣打?自然就成了接下來最重要的話題。
    經過一係列的商議,最終定下了大致的方針。
    大軍分兩路行進,一路走幽州(今河北北部一帶),過平洲(今河北北部盧龍縣一帶)、營州(今遼寧朝陽市一帶),從正麵出擊,直入遼東。
    另外一路大軍則是走水路,在萊州(今山東萊州)集結,直擊高句麗都城平壤。
    當然,戰術是死的,人是活的,盡管這大致的方針製定了下來,但最終如何實施卻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就比如另外一路大軍走水路直接平壤的想法,那也是在高句麗都城防備空虛的情況下才能實行,如若不然,那就是跟羊入虎口沒什麽區別。
    而想實施這條戰術的前提,就是正麵大軍需要將高句麗軍隊的主力全部都吸引過去,不僅如此,還要讓這些主力軍隊不敢有絲毫的輕舉妄動,如此才有成功的可能,可以說這是收益與風險並存的一條戰術。
    除了戰術外,另外群臣們也是總結出一條鐵律,那就是動用的軍隊一定要都是精銳,且數量一定不能多。
    軍隊的數量一旦多,就不可避免的會勞民傷財,引得民聲沸騰,前隋朝也是因為動用的軍隊實在是太多,這才導致國內百姓暴動四起,引得隋朝滅亡。
    像前隋朝那般三征高句麗,且動輒百萬大軍那般的聲勢浩大,最終還不是沒能將高句麗給攻下。
    其實說的是百萬大軍,但真正的軍隊就隻是幾十萬,剩餘的大部分都是在後方維持大軍補給的百姓,將這些一共都加上,這才是號稱的百萬之眾。
    但軍隊的戰鬥力不行即就是不行,這樣無腦的堆積人數並不是什麽太好的辦法,唐朝建立至今,已經有太多太多以少勝多的例子了,這個道理不管是李世民還是王權寧,心底都十分清楚。
    將這些都商討完畢,剩下的,也就是最為重要的,這次大軍出征的主帥由誰擔任?
    如此重要的問題,但眾大臣心中卻奇跡般的隻閃過了一個名字,而且他們敢肯定,自己周圍的這些大臣心中同自己想的是一個名字。
    中山王王權寧!!!
    也確實如此,如今的朝堂之上,像當初跟隨著李世民一起打天下的那群武將基本上也都是垂垂老矣了,甚至有很多人都早已經去世。
    像之前的秦叔寶,都已經去世七年了,而兩大門神程咬金和尉遲敬德,也都是六十左右的人,早已是滿頭的白發,身體大不如從前,更難以像當初那般在戰場上來去自如。
    也就唯有與陛下同歲的中山王王權寧,尚還處在壯年,四十多歲,可以說正是一個男人最身強力壯之時,而且在之前魏王叛亂時,群臣也皆是看到了王權寧那恐怖的實力,沒有任何人會懷疑王權寧在戰場上會有身體方麵的問題。
    也正是因為如此,眾大臣心中才會這般整齊劃一的認定隻有王權寧能當好這個統帥。
    但這般近乎已經沒有爭議的事情,卻是在皇帝李世民這裏被阻攔了下來。
    原因無他,因為李世民隻說了一句話,這一戰,他要禦駕親征。
    李世民話音剛落,群臣便如同被捅了窩的馬蜂般,瘋狂反應著。
    “陛下,臣堅決反對。”
    “陛下, 臣也反對,陛下乃是萬金之軀,若出什麽意外那可如何是好?”
    “是啊,陛下,戰場上刀劍無眼,任何情況都有可能發生,還望陛下以大局為重。”
    群臣們激烈反對著,一個個的恨不得此刻再多長幾張嘴。
    他們如此擔心、反對,也並不是沒有道理。
    如今的皇帝李世民,群臣都看的清楚,他的身體是一天不如一天了,拖著這般的身體上戰場,萬一真出了什麽事,那對於唐朝來說就又將麵臨一場動蕩。
    可哪怕麵對著群臣的這般反對,身坐在高位上的皇帝李世民卻並沒有任何要改變意見的想法。
    “眾卿說的這些朕都明白,但諸位可以放心,朕也知道自己的身體是什麽狀況,自然也不會再像年輕時那般衝在最前麵。”李世民緩緩說道,言語間沒有表現出任何的不耐煩之意。
    下方的這群大臣也是為了自己的身體和整個大唐在考慮,這般情況下李世民自然不會對他們說什麽。
    大臣們在台下聽著,而坐在上方的李世民還在繼續說著。
    “現如今太子處理起朝廷政務來也是越發的得心應手了,朕相信,他定會引得大唐走向更加的繁榮。”
    皇帝李世民的話語響徹整個大殿,而下方的群臣也是在此時低下了頭顱,對於皇帝說的這句話,他們這些大臣自然都是聽懂了。
    簡單就是說,若是皇帝真的在這場戰爭中出現了什麽意外,真的回不來了,那就可以直接讓太子登基繼承皇位,而且對於太子,皇帝李世民如今也是相當滿意的。
    這已經算是皇帝在向眾大臣交代可能出現的最壞打算了,眾臣心中無不震驚。
    但他們也由此看出了皇帝陛下要禦駕親征的決心,這絕不會因為他們的勸諫就輕易改變。
    眾臣抬頭,看到皇帝陛下那堅毅的麵容,腦海中回蕩的無數話語也是在瞬間消散,化為隆重禮節,齊齊對著李世民而去。
    “臣等謹遵陛下令,祝陛下旗開得勝、凱旋而歸。”
    中山王府。
    這段時間的王權寧早已是準備完畢,隨時等待著皇帝李世民的召見,就在今日,那名李世民身邊的貼身太監呂公公,終於是又來到了王府內。
    二人之間可謂是一切如舊,呂公公依然是恭敬無比,而王權寧同樣也是滿臉的客氣。
    在說明了來意後,呂公公便帶領著王權寧即刻往皇城內走去了。
    紫宸殿。
    此刻的朝會也早就散場,站在這座大殿門口,王權寧眼神顯得格外複雜,在剛才來的路上,呂公公已經將朝堂之上所發生的事都告訴他了,在聽到皇帝陛下李世民要禦駕親征的消息時,哪怕以王權寧的定力都是心中的一驚。
    但轉念思索,恐怕這位結拜大哥與自己的想法都是一樣的,如今的李世民的身影眼看到已經撐不了多久,也想在生命的最後一刻體驗下年少時征戰沙場的感覺。
    而王權寧則是已有退隱之心,隻想在這最後時刻再為大唐出點力。
    想到這些,王權寧也是一陣感慨,看來他們這一代人也是要到落幕的時候了,在這最後,就再讓他們這些人為大唐獻出最後的力量吧。
    王權寧整個人神情堅毅,邁開腳步,向前踏去。
    書房。
    人未到,爽朗的笑聲卻是率先出現。
    “大哥,沒想到你我兄弟二人還能有一起征戰沙場的機會。”王權寧大笑著走進門去。
    在其身旁,呂公公那張白淨的臉上此刻滿是慌張之色,他在這座大殿內當值的這麽久,還從沒看見過有人敢在殿內這般說話呢。
    而且,剛才自己身旁這位中山王麵對著陛下可是直接喊的“大哥”,更是直呼的“你”,這些種種,都是極為不敬的。
    呂公公不僅自己害怕,心中也為這大名鼎鼎的中山王擔憂了起來,畢竟這位中山王也是十分和他的胃口,不管何時對他都是禮遇有加,這可比有些大臣強多了。
    不過讓呂公公擔心的事情並沒有發生,書房內的李世民在聽到王權寧的聲音後,竟主動的迎了出來,這倒是讓這位一直跟隨在李世民身邊的呂公公心中一顫。
    他想起來很久之前流傳下來的一個事情,說中山王和當今陛下二人之間是結拜兄弟,特別是在陛下剛登上皇位時,這則流言傳的格外厲害,但在於二人誰都沒有正麵的回應過,流言也隨之很快消失。
    直到此刻,在聽到身旁中山王那聲“大哥”之後,皇帝陛下不僅沒任何的生氣,而且還主動的迎了出來,呂公公心中知道,恐怕那則流言是真實的了。
    盡管心中閃過無數個念頭,但呂公公臉上卻盡量維持著表情,不讓自己表現的太過於驚訝。
    “你先退下吧,朕與中山王有要事商談。”李世民示意道。
    聞間,呂公公二話不說,連忙退出到了大殿之外。
    “大哥,沒想到你我二人還能有並肩而戰的機會。”王權寧感慨道。
    此刻的王權寧似乎將君臣之間的一些基本禮節全然忘掉了,不管是動作亦或是說話之間就極為的隨意,近乎全都是發自內心。
    這般行動一下給李世民帶來了異樣的感覺,仿佛就是回到了當初他們一起領兵平定天下時的場景,竟讓李世民那已經垂垂老矣的身體奇跡般的重新煥發了點點活力。
    “是啊,朕也沒想到,都已經臨近暮年,竟然還能有這般的機會。”李世民感慨道。
    “哪有什麽臨近暮年,大哥你這才四十多歲,就連五十都不到呢。”王權寧安慰著。
    “朕的身體朕自己清楚。”李世民沉默了片刻,繼續道“算了,不說這些。”
    “這次出征,朕為元帥,你擔任朕的先鋒大將軍,可還有力氣一戰?”李世民陡然之間眼神中散發無盡幽光,那具衰老身體中湧現出濃濃戰意。
    王權寧瞬間起身,雙手行禮,戰鼓般的聲音回蕩在大殿,“臣弟,在所不惜。”
    隨著出征軍隊的主帥確定,整個長安城也是變得越發繁華起來,無數的人影不斷穿梭其中,一道道命令從長安發往大唐全境。
    街道之上,百姓們這段時間也是知曉即將要打仗了,但盡管如此,在這些人的眼中卻是沒有看到半分害怕和恐懼的情緒。
    如今的大唐已經足夠強大,強大到不畏懼任何的敵人,更不要說還會有誰來主動的攻擊他們了。
    以前那般隨時都在擔心敵人攻進來的情況,早已經是不複存在,百姓們知道,隻要待在大唐內部,就不會受到任何戰爭的侵擾。
    至於還有些人,他們渴望著通過戰爭來實現階級的跨越,因此,當戰爭來臨之時,他們這些人就更不是害怕了,反而是滿臉的欣喜,隻覺得自己等待已久的機會終於來了。
    大軍主帥、先鋒大將軍已定下,接下來李世民就圍繞著兩路大軍商議了起來,最終決定,由時任的刑部尚書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領兵四萬,戰船五百餘艘,走萊州,從水路進攻。
    至於另外一條主攻路線,則是以朔州守軍將領周繼武,及其麾下的三萬精銳為主力,另再加上從長安調遣過去的三萬精銳,一共六萬精銳。
    另還有周邊州府、部族的兵馬共計一萬餘人,屯於幽州,等待最終的命令。
    這兩路大軍加起來一共十萬餘人,浩浩蕩蕩的向著高句麗進發而去。
    一時之間,整片大地上,風起雲湧。
    唐朝的戰爭機器就在這一道道命令之下,完全蘇醒開來。
    十二月的最後一天,隨著長安城的一道命令發出,傳至幽州,整個幽州城猶如巨獸般渾然蘇醒,大地不斷顫抖,好似承受不住軍隊的兵鋒,在害怕、在恐懼。
    各州府、部族的萬餘人馬迅速出城,向北而去,逐漸開往高句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