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炒樓
字數:4040 加入書籤
重生港島之沈門崛起!
前世的沈萬福或許是出身於嶺南廣府之地的緣故,對於港島、濠江與台島地區的曆史研究極為感興趣,更是聽說過許多曾經到過港島地區炒樓、炒房的親朋好友的回憶,說是在5、6十年代就出現了炒房客,在1960年代中期銀行擠兌潮出現之前,更是達到了高峰!
在沒有出現分層出售、分期付款的售樓模式之前,港島地區的炒房客基本都是有錢佬,手上捏著大量的流動現金,動不動就耗費幾十萬港元來購買1大批互相挨著的舊樓或者是地皮,經過簡單的改造之後,要麽就是出售給從內地遷徙至港島定居的世家大族、要麽就是直接轉手給其他有需求的炒房客,反正賺差價賺得盆滿缽滿的!
港島炒樓成為1個行業,大概要從美孚新邨開始。1960年代中期,美孚石油公司眼見大批新移民湧入港島,加上經濟起飛,市場對房屋的需求日益增加,於是將荔枝角的油庫改建成1座龐大的私人屋邨!
可惜的是,在當美孚屋邨第1期落成之時,恰好碰上港島社會出現嚴重動亂,從而導致了樓價暴跌;當時剛落成的位於尖沙咀中同道的何海卿大廈,每個上千平方英尺的單位定價5萬港元也少人問津;9龍塘和渣甸山的別墅,更是開價7萬港元任由挑選!
見此情形,美孚公司隻好以低價推出屋邨單位,在動亂結束過後,港島樓價居然開始急速反彈,買了美孚屋邨單位的人賺了大錢,其中不少炒家就是早期低價入手的家庭主婦!
到了1970年代,置富花園、太古城等大型私人屋邨相繼推出,更是造就了1批新炒家,其中不少就是從美孚屋邨‘轉戰’過來的師奶大媽!
1976年,置地推出了薄扶林置富花園,當時正值地產低潮剛過去,地產發展商要動腦筋去打開銷路,置地在中區設置示範單位,大張廣告業且以每平方英尺樓價200230港元低價促銷,結果引起轟動。
不少市民聽聞此事之後,提前1、兩天前去置地集團的售接處排隊買房;當時地產經紀及炒樓集團尚未興起,排隊者大多數是置業自住市民;由於隊5太長,置地集團開始派簿。
到太古城推出銷售之時,由於樓價節節攀升,炒樓者趨之若鶩,賺得不亦樂乎!
在太古城在出售北海閣的前5天,就有發型仔1夥人馬在售樓處前輪候,等到正式發售的那1天早上8點,排在前十名的炒樓者以5000港元的代價讓出位置,平均每輪1天就有報酬1000港元;到了早上9點,鄰近正式發售之時,出讓位置的代價上升到1萬港元。
據說有1位師奶以5萬港元打本,在19771979年期間1共賺了70萬港元,純利是本金的14倍;1980年代初地產高潮之時,最轟動的炒樓排隊事件要數在尖沙咀新世界中心售樓處輪流購買沙田第1城了!
當時正值青衣美景花園、愉景灣第1期發售前後,排隊買樓巳不是新聞了,但是輪流購買沙田第1城的人實在太多,場麵極為震撼——
有的人提前1個星期就已經露宿街頭、有的人更是自帶木棒、鐵管自衛;‘代人排隊買樓’,大概就從那個時候開始興起的,至於集團式炒樓活動也是應運而生。
在最瘋狂的時候,大炒家整幢、整幢的樓宇進行炒作,1時廣為人知的金門大廈就在短短1年之內實現3次轉手,樓價從715億港元上升到168億港元,炒樓風氣日漸熾盛!
不過在1982年港島地產行業‘泡沫’被戳穿之後,炒樓者集體樂極生悲,更有不少人做了大閘蟹(1窩熟),簡直是損失慘重啊!
到了這種地步,愉景灣早期的別墅、沙田第1城的住宅單位、青衣島的美景花園、太古城第十期的星輝台以及和富中心,無1例外都成了炒樓者的滑鐵盧!
根據某些小道消息有1位炒樓者原本是住在太安樓1個400多平方英尺的單位,在炒樓賺到錢後立即搬到了太古城,曾經入手過4個住宅單位。在1981年港島樓價到了新的曆史高度臨界點之前,此人貿然買入太古城星輝台的幾個單位,結果沒多久樓價就急速下跌了4成,最後連自己的老本也蝕光,不得已重新搬回太安樓居住。
當時《星島日報》的物業出售分類廣告經常張貼有貼(補)xx十萬元出售,這是炒家為了拋售早已市價十不存1的樓房,被迫向買家倒貼數十萬港元。
港島的樓房炒家大致上可以分成4類第1類是小型地產公司。1970年代後期,港島樓價飆升,小型地產公司在完成自營物業發展之後,其所得資金很難開發大型的自營物產,原因是地價升得太快了。於是有1部分的小型地產公司將流動資金投入到炒樓、炒房當中,由於這1類炒家基本都是地產業內人士,與大型地產發展商有1定的聯係,往往可以整幢樓宇或者是批量買入,然後再自行出售或代理出售——相當於是港島地產經紀領域的新發展!
第2類炒家是所謂的‘炒樓集團’,也就是港島市民戲稱的‘大撈家’——不同於港島黑道分子是通過暴力手段來撈錢,這些‘炒樓集團’當中的1部分是來自小型地產公司、大部分是屬於本地或者是外地的非經營地產的企業集團。
在港島地產經營當中中賺取利潤之後,看到港島的地產業如此興旺,於是轉而加入到炒樓的行列當中。這些‘炒樓集團’有時可以賺到盆滿缽滿、但有時也會輸得血本無歸——像當時花園道的愛都大廈,炒家在1980年買入,結果到了19831984年就被迫以降低3、4成的價格賣掉,這樣的買賣很難說成是盈利的了!
但是在眾多的港島炒房客當中,‘炒樓集團’絕對是炒房客之中最具實力的!
第3類是為數眾多的地產代理和物業經紀。
地產代理與物業經紀除了在樓宇買賣當中充當中介人之外,同時也有充裕的流動資金參與。每當港島樓價飆升、世道興旺之時,地產代理和物業經紀是最為活躍的炒房客。1旦有升值潛力的新樓盤開售,這些人便蜂擁而至或是雇人排隊輪購,形成奇葩的炒樓熱潮。
第4類是業餘的炒房客。這1類炒房客多數是具有正經工作的普通港島市民,炒樓也是憑借自己的判斷去買樓花、等待升值然後出售獲利。其中不少是投資變投機的炒家,他們原本就有自置物業,希望細樓換大樓而買進較大麵積的樓花,但在買進後看到樓宇升值可觀,所以就改變主意賣掉即將落成的樓宇、賺取價差。在1980年代後期至1990年代中期,這1類炒房客數量眾多,成為炒房客的1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97回歸之前,港島地區除了炒樓、炒房之外,還有不少人炒的士牌(計程車牌)、郵票、磁卡等,整個社會都蔓延著1股投機思潮,1直延續並且深刻影響了大6地區!
炒是港島這個高度發達的商業社會長期存在的現象,資訊發達、資金充裕以及供求不平衡,投機活動就會變得十分普遍。
炒家的存在、再加上銀行以及其它的金融機構的高度信貸,往往使市場的真正供求被這些投機行為蒙騙了群眾‘雪亮的眼睛’。1980年代初,港島的樓價就已經上升到市民無法承受的地步,但銀行9成9的樓房按揭,大、小炒家隻要動用1億港元,便在市場形成10億港元的購買力,造成虛假繁榮,結果就演變為港島地產時常出現‘泡沫崩塌’的死循環!
然而投機港島地產的‘熱錢’大多數是從南洋地區轉回的僑資,這些來去自由的僑資有1個特點,那就是深諳‘見風使舵’的生存法則,1旦發現了港島地產行業呈現出了後繼無力的疲軟,肯定會毫不猶豫地撤離港島地產行業,將這些‘熱錢’重新投機新的市場!
為什麽港島地區的影視產業在90年代中後期就呈現出了後繼無力的狀態呢?
其實這個道理跟港島的地產投機活動也大差不差,隻因當時港島地區的影視行業的‘熱錢’基本來自於台島地區,可是當台島地區的影視投資人在某1天‘幡然醒悟’、決定要跟港島地區的影視產業‘掀桌子’之時,港島地區的影視產業隻能是被迫接受‘屈辱式的改變’!
但是不同於地產行業,港島的影視行業還可以依靠大6這1個更加龐大的市場來重新盤活自己,可對於港島的地產行業來說,從根子上就已經‘壞死’了,隻是修剪1些枯枝爛葉也無濟於事,因為港島地區的6地麵積太小,其城市容納力早就注定了某些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