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分裂

字數:3994   加入書籤

A+A-


    重生港島之沈門崛起!
    黴國和大英帝國的戰略家們都把西亞地區看作是紅蘇進行顛覆和滲透的理想地,此地對冷戰具有雙重意義!
    自1947年末起,黴國的戰爭計劃就依賴於西亞基地對頓巴斯工業中心地帶的原子能打擊;其次,西亞地區的油田滿足了對石油的持續需求,從而迅速發展!
    到1950至1951年,西亞地區生產的石油占據了西方總需求的百分之7十!
    大英帝國向來在西亞地區居於主導地位,在20世紀40年代末期,黴國出於自身需要準備暫時支持這1局勢——1949至1950年,黴國5角大樓的軍事專家們估計,如果發生全球戰爭的話,黴國不可能在兩年內派出武裝力量到西亞地區,因此,大英帝國及英聯邦的武裝力量、船隻和飛機不得不要承擔抵禦紅蘇的防線……但大英帝國能否承擔這樣的責任呢?
    1946年間,大英帝國前任首相艾德禮因為大英帝國在地中海和西亞地區的軍費開支而感到深深憂慮,並且已經安排內閣計劃從這兩處地區大規模撤退;但是部分官員認為1旦大英帝國離開、那麽紅蘇會立即插手,所以必須加以製止;參謀長們支持外交大臣,以辭職相威脅——到了1947年1月,大英帝國的前任首相艾德禮終究是選擇妥協了!
    但在1年之內,艾德禮的內閣被迫削減對希臘和土雞國的援助,並從芭樂斯坦撤軍——問題在於1947年大英帝國的狀況已經不允許其繼續以賣啤酒的收入來支撐香檳式的外交政策了。兩年以後,由於通貨危機和貨幣貶值,大英帝國的國防預算被縮減到7億英鎊每年!
    人和錢1樣難籌。在戰爭結束時,20萬大英帝國和印度的軍人駐紮在西亞地區,最少值也應該在10萬左右(蘇伊士運河的駐軍在1948年為8萬),而之前備用的印度軍隊在1947年8月印度和芭基斯坦獨立後也隨之消失了!
    由於缺少人力,大英帝國官方試圖雇傭芭基斯坦的武裝力量,但這隻是浪費心機;另1個稍有成效的嚐試是通過在國內征兵來補償印度軍人的缺失,這在和平時期是不可思議的——1947年,大英帝國最新修訂的《國家服役法》要求所有18歲成人服兵役18個月,在1949年韓國半島戰爭爆發之後,其國內18歲成人的服役期限延長到了2年!
    印度兵營或許可以用非洲兵營來替代——1949年12月,大英帝國前任首相艾德禮要求殖民部和內閣的參謀們探討在非洲殖民地建立1支大規模軍隊的可能性——艾德禮與他的參謀們花費了1年的時間來起草報告,其中的語調盡顯悲觀,反映了撰寫者的偏見以及當時的現實。根據不完全的估計,非洲大約有40萬成年男子,但是兵員素質堪憂啊!
    黑人步兵不值得花錢,因為他們需要更長的時間訓練,但卻從來達不到和白人1樣的“作戰效率”。非洲人也被認為無法在海軍或大英帝國皇家空軍中承擔技術任務!
    更加嚴峻的問題是,1旦把黑人軍隊部署在地中海和西亞地區可能會捅了種族和正治的馬蜂窩,而且他們在南非的話也必須和別的部隊隔離開來。縱觀大英帝國曆史,用黑人代替印度軍隊依舊隻是1個不太可能實現的設想。
    自治領不願分擔大英帝國在冷戰中的責任——在1946年聯邦會議上,對製定聯合防禦計劃的呼籲遭到了冷遇。自此以後,建立共同和相互支持的安全政策的嚐試受到了來自印度和錫蘭的阻撓——多個自治領事後還宣布在紅蘇和西方的鬥爭中保持中立!
    因此自治領的代表們既被排除在1948年討論全球政策的會議之外,也與1951年大英帝國在西亞的計劃無關——或許這些自治領心中竊喜,不用夾在兩個超級大國之間受罪!
    1948至1950年,紅色主義逐漸在遠東地區崛起,這自然使澳洲地區的國家感到不安,哪怕2者很快由於1950年《澳新美條約》的簽訂而平靜下來,並由此使太平洋的防禦置於黴國這1位‘資本主義頭號強國’的保護傘之下!
    因此大英帝國的白廳希望,對地區安全的這1保障能說服兩個自治領向西亞指派軍隊!
    由於1951年波斯石油危機和英埃關係的急劇惡化,對它們的需要更加急切,但回應不是太積極——新西蘭和南羅德西亞願意伸出援手,前者會1支新的“吸血鬼”式噴氣式戰鬥機中隊;1951年12月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承諾,萬1戰爭發生的話,會派出1支27000人的精銳部隊到馬耳他和塞浦路斯,但最終派遣與否則要視遠東局勢而定。兩國對1942年所陷入的困境仍然記憶猶新——楓葉國什麽也做不了,因為其武裝力量完全聽命於北約!
    南非的姿態比較曖昧——1948年,極端右翼南非白人民族主義黨成功上台執政,他們在反對‘紅色主義’的立場上無可置疑,並希望得到黴國的軍事援助!
    與此同時,這1個政黨也願意在緊急情況下為大英帝國在西亞的防禦飛機,但也僅此而已,盡管大英帝國認為紅蘇到達非洲會取道艾及國;大英帝國的作戰部之前希望至少可以1個裝甲旅,因為南非人很適合機動作戰,對此1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大英帝國將軍評論道“他們是天生的‘越野者’,如果去做沉悶乏味的步兵,他們1定會耐不住性子的!”
    1953年,重新執政的丘吉爾內閣試圖以西蒙斯敦的海軍基地為誘餌,吸引1899年作戰部隊的孫子輩們來到北方援助西亞,可惜是沒能成功!
    因此隻能是大英帝國來負責掌控防禦薄弱的西亞冷戰前線,而白人自治領則承諾1旦開戰將給予其各種援助支持——在1951年對艾及國的突襲的緊急預案中和同年1個類似的對波斯計劃中,自治領部隊並沒有被包括在內——可是,當安東尼·艾登爵士在1956年第1時間聽到納塞爾對蘇伊士運河實行國有化的消息時,他卻理所當然地認為新西蘭位於地中海的“保皇黨”號巡洋艦1定會參與作戰。
    ……………………………………………………………………………………………
    1945年,大英帝國的掘墓人開始行動了!
    盡管在這前後沒有任何國家的官方有意地去瓦解大英帝國,但同樣地也沒有人準備去鞏固大英帝國,因此大英帝國的前途不明!
    那些自以為肩負著製定和執行大英帝國分離政策責任的大臣、外交官、士兵和政府文官們從未料到,他們要奔赴的是1場葬禮——這些人寧願把自己視為助產士,幫助新生國家脫離大英帝國的子宮!
    長期占據大英帝國政壇主導地位的傳統兩黨政治智慧堅持認為,新生政權會在全新的多種族英聯邦大家庭中成長,英聯邦的成員視英國為母親,也保有它的民主製度和對個人自由的1貫尊重——從來沒有1個殖民帝國在解體時對未來抱有這樣的希望!
    但在有些情況下,大英帝國並不願妥協,而是堅持己見,不願放棄大英帝國的‘傳統’——這隻是特殊情況!大英帝國已經深入參與到冷戰當中,因此獨立後的殖民地不可能交給‘旁人’來控製、統治!
    在大英帝國本土與殖民地分離的過程中掌握高深莫測的外交技巧需要時間,其踐行者們要先在黑暗中摸索著前行,邊走邊學!
    在幾乎沒有別的東西作為指導的情況下,大英帝國的官僚們依照大英帝國的原有傳統,從曆史中尋求經驗,采用老1輩帝國建立者的原則,找到擁有合法權威的人,例如酋長或者土邦王公,然後與其交易——但是大英帝國的瓦解者們不得不培養新的權力掮客及當地政治家並與之合作,不同黨派和民族運動的領袖按理說應該為大多數民眾代言!
    無論‘掘墓人’們是否那樣做,這些領袖們發現自己都會被視為國家的發言人以及帝國統治的最終接班人——這1過程遵循著某種固定的程序,在1定階段,當地正治領袖會發現他們會與殖民地當局產生衝突並因此被關進監獄。而最終,他們作為民族主義者的地位反而會由於他們被拘禁而得到提升,然後再被釋放並和拘禁他們的人1起坐到談判桌前!
    1方麵,移交權力的‘掘墓人’們極其希望能把權力轉交給可以有效運用權力並維持住秩序的人;另1方麵,大英帝國公開承諾建立殖民地議會製官府和以保護個人自由為宗旨的法律體係——這種體製的轉移在白人自治領進展得很順利,因為他們的居民已經受到了大英帝國正治傳統的長期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