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利益集團

字數:7793   加入書籤

A+A-


    重生港島之沈門崛起!
    根據沈萬福前世的眾多世界正治世學者的研究,從黴國國內正洽的角度看,黴國境內的利益集團在曆史上有4個發展的高峰時期,大致如下
    第1階段19世紀30年代19世紀60年代為利益集團初起的時期——在這1時期,包括“格蘭其農業集團”在內的第1批有著重大影響的利益集團登上正治舞台,其中最著名的格蘭其協會(全國農民協進會)是於1867年成立的;同時以奴隸製問題為中心,全國性的團體紛紛成立,形成了利益集團發展的第1次高潮,1838年全國有225個反奴協會,1840年則增至1650個。利益集團的積極宣傳、請願活動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影響。
    第2階段19世紀70年代—19世紀末,利益集團正治形成於這1時期,商業和科學協會、工會等成為貿易和職業社會的基礎。
    隨著黴國第1次工業革命的完成、經濟的不斷發展,經濟的多樣性、專業化愈益明顯,國民經濟各部門及各行業分工越來越細,如在農業生產中,棉花、小麥、玉米、水稻、黃豆等種植業,柑橘、胡桃、葡萄、蔬菜、奶類等生產,畜牧業、養豬業、家禽飼養業等都已專業化,國民經濟的第2產業、第3產業也存在著同樣的情況——這些專門化的行業各有其特殊利益,促成了單1行業利益集團的大量湧現。
    同時,伴隨著壟斷的發展,各種經濟社會矛盾日益尖銳複雜,官方也開始對社會生活實行幹預,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勞工、農業等利益群體開始注意影響官方的政策。
    利益集團在數量、組織規模上的快速展成為這1時期正治生活中的1個突出現象。如企業家在建立各種銷售協定的同時,組織了許多地方性的商業協會,影響正治方式也由企業家個別向政客進行賄賂轉向由集團向黨派捐助。各地的農場主也聯合成團體維護自己的利益,其中,格蘭其協會全國農民協進會不提名候選人,但致力於詢察候選人的政策立場,並向立法機關施加影響;各地農場主團體為要求州和聯邦官方管理鐵路運費,廣泛進行活動以促成通過立法,這是黴國大範圍院外活動的開始。
    此外,在這1時期出現的其他主要組織還有;全國勞工聯盟(1886年)、勞動騎士團(1869年)、全國製造商協會(1895年)等等。
    第3階段20世紀上半葉是黴國利益集團組織迅速發展的時期,“黴國商會”“全國製造商協會”“黴國醫療協會”“全國有色人種促進會”等組織紛紛建立;1900—1930年間,黴國完成了工業化。第2次科技革命的完成,生產的進1步集中和移民的劇增,造成了社會各階層利益分化日益嚴重,社會矛盾更為複雜化,利益集團的發展進入了1個新的階段。1方麵企業集團、農業集團、勞工集團繼續發展、成熟,另1方麵1些新型的利益集團,如職業團體、族裔團體、婦女團體也開始發展起來了。
    今天許多重要的利益集團、即產生於這1時期,如黴國最大、最著名的商業協會“黴國商會”於1912年成立,其他重要的利益集團組織如黴國石油協會(1919年)、黴國農業社聯盟(1920年)、黴國醫學協會(1901年)、黴國有色人種促進會(1907年)、黴國律師協會(1936年)等等。總之,這1時期利益集團在數量、類型上有了顯著的增長,活動範圍也有了擴大。某位來自堪薩斯的紙媒編輯在1924年評論說,黴國已經發展了兩個官府,1個是官方的,1個是非官方的“看得見的官府”,這就是利益集團。
    第4階段20世紀60年代以來,利益集團發展的速度空前加快,1993年利益集團組織比1980年增加了50、比1955年增加了400——在這1時期,新增的利益集團積極加入黴國公共政策的製定過程。
    1933年羅斯福實施“新政”以及2戰結束之後,黴國聯邦官府從“新政”開始全麵幹預經濟和社會生活,戰後,隨著第3次科技革命的興起,黴國的社會和經濟生活發生了新的變化。利益集團的發展十分迅猛,特別是20世紀60至80年代,利益集團的數量、類型及院外活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膨脹起來,以至於出現了所謂“利益集團爆炸”,利益集團成為黴國公民參與正治的重要渠道。主要表現在1是利益集團的數量急劇增多——到20世紀80年代初,全黴國所有各種大大小小的利益集團20萬個左右,其中30是1975年以後成立的。
    利益集團的數量爆炸從遊說分子的大量增加也可見1斑,據統計,從1975年至1985年,遊說分子的數量從3400增長到7200,增加了1倍多。到1988年為止這1數目又增至近16,000。2是參加利益集團的公民越來越多,形成所謂的“參與革命”現象;3是很多新型的利益集團產生並迅速發展起來。如公共利益集團、官方利益集團、單1間題利益集團等。
    沈萬福依稀記得在前世的黴國,有1項調查表明,百分之7十5的成年人加入或曾經加入過各種各樣的利益集團。黴國前眾議院長托馬斯·奧尼爾甚至說“在黴國,每個人都有1個院外集團。”
    1般來說,各個領域的利益集團大多是因應國內正治的需求而出現的,某些學者認為利益集團是特別關心正治過程和決策後果的組織,它們的出現既不是偶然的、也不是經常性的,而常常是波浪式出現。換而言之,大量的利益集團是在特定的時期出現的,是對重大事件的反應。黴國利益集團的4個發展高峰都是因為當時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重大而緊迫,而單純依靠市場和官方的力量卻難以解決,於是社會開始組織起來直接改變現狀。
    而在對外政策領域,基於黴國國內利益集團也是在近現代才開始大規模地擁有海外利益,而黴國全麵參與國際事務的時代也較晚,因此黴國的利益集團也是從晚近時期才開始成規模地走向世界的。利益集團參與黴國的對外政策過程造成了黴國對外政策的1係列傳統,在這些傳統還沒有被經濟全球化所改變之前,黴國利益集團在黴國對外政策方麵的影響可被視為塑造1個“有節製的霸權”所必不可少的要素。
    在前世,某些學者根據利益集團在黴國對外政策不同的曆史階段所發揮的不同作用,把黴國利益集團正治對黴國對外政策和黴國霸權的影響,同樣是大致分為以下4個階段
    第1階段19世紀末黴國的壟斷主義時代之前——利益集團對外影響力極弱的階段,但已經開始為黴國的霸權目標服務。
    黴國人本身有著結社的傳統,這1傳統甚至在黴國立國之前就已經有著悠長的曆史。但在黴國建國之初,地廣人稀是其長久的特征,而移民潮和西進運動又使黴國社會本身的流動性增大。所以,這1時期的利益集團本身的力量還不是很強大,正治上的結社以地方鄉鎮自治為主。全國性的社團組織的數量並不多,而其中能夠形成組織性力量的利益集團還是以宗教團體和農業集團為主。青年西方教協會、許多禁酒組織,以及黴國第1個大的全國性組織“格蘭其農業集團”,都是在這1時期組建的。
    在黴國立國前和立國早期,公民的正治生活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圍繞著作為社區宗教中心的教堂來展開的。西方教教堂成為人們精神生活的中心、牧師是當地最受尊重的人,代表了知識和道德的力量。而在其他方麵,教會對於發展教育、開設學校、提升人口素質、開展慈善事業等都多有建樹。直至21世紀,大多數黴國人都宜稱自己信仰宗教;總統就職和法庭宜誓,也還要求手按《聖經》。宗教和宗教團體在黴國的影響是曆史悠久和根深蒂固的。
    至於以傳播宗教理念為宗旨的社會組織,隨著黴國國家的發展,也在1步步壯大起來。這些遠行於海外的傳教士對黴國外交政策的影響在幾十年之後也依然存在
    在8國聯軍進犯京城,並迫使清王朝簽下巨額的庚子賠款之後,在傳教士的令人震撼的諍言下,黴國國會迅速通過了歸還庾子賠款的決定。傳教士來自黴國的宗教團體,但對於黴國外交政策的影響不可否認。
    除宗教和農業領域外,與國際貿易、國際金融有關的那些經濟集團對黴國外交政策的影響仍然不容低估。特別是在黴國長達1個世紀的領土擴張過程中,其擴張取向既是出於國家戰略,也是出於貿易考慮。如1801年傑斐遜當選總統後,以黴國的貿易交通幹線都掌握在法蘭西人手裏為由,派遣門羅赴歐洲與拿破崙協商購買新奧爾良的事宜,結果以2726萬美元的價格買下了整個路易斯安娜。
    這次購買當然大大有利於黴國的貿易集團,但更重要、也更隙蔽的是,這也是國際金融史上的1個標誌性事件,因為黴國拿不出這1筆巨額資金,於是就派人到倫敦去發國債。
    因此,實際情況是英格蘭人為了黴國國債的高利率而紛紛搶購;黴國人用這筆錢資助了英格蘭的敵人拿破崙;而拿破崙的法蘭西則用這筆錢購置武器去對付英格蘭人——也是從那個時候起,跨國金融集團就已經產生了超越國家和地緣正治之上的利益。
    然而,在這1時期的黴國,境內的利益集團數量還不是很多,遊說製度也遠沒有今天完善,其影響力不可高估。
    特別是在建國很長1段時間內,黴國的利益集團在正治上的功用往往被評價不高,甚至許多人把利益集團的存在看做是黴國民主正治中不得不忍受的1種危害性存在。
    這些對利益集團進行無情貶斥的論述在《聯邦黨人文集》和華盛頓告別演說中已讓人耳熟能詳。以華盛頓為代表的黴國最初的正治家們對正治性利益集團本身也明確地表現出反感,認為它們會腐蝕黴國‘完美’的民主製度。
    在對外政策領域,這1時期的黴國利益集團幾乎沒有什麽作為,聯邦官府在黴國外交舞台幾乎是唯1的主角——黴國社會的外交利益在很大程度上是被聯邦官府全權代理的,對利益集團參與外交活動的法治上的保障和規範也很不完善。不過,這1切隨著19世紀末壟斷時代的來臨,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第2階段19世紀末到第1次世界大戰——黴國正式進入壟斷時代,國際的帝國主義要求與國內的進步運動在相反相成中,促成了利益集團大量誕生與黴國霸權的對外擴張。
    雖然黴國的南北戰爭結束之後,來自南方的奴隸主掌控黴國正治舞台的勢力得以消除,但代之而起的北方正治家,其所代表的是北方大的托拉斯、大企業等的利益。
    根植於北方的經濟商業巨頭的勢力隨著自身的加速發展,在19世紀後期進人壟斷時代,洛克菲勒的標準石油公司控製了黴國百分之9十的石油提煉工業,鋼鐵產量的百分之6十5握在摩根集團手中;至於鐵路運輸方麵,全行業百分之8十5獲利集中在幾個壟斷集團手中。
    隨著整個國家資產的百分之6十握在占人口的百分之2的富人手中,壟斷經濟在推動黴國經濟繼續發展的同時,也給黴國帶來了兩極分化、經濟危機及其他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並隨之引起了其他階層的反彈,工人運動、階級鬥爭在這1階段進入了高峰時期。
    大公司的擴張和隨之而來的經濟和社會危機引起其他集團的反彈,是這1時期黴國利益集團正治發展的特點,並在兩個方麵——壟斷集團方麵和反壟斷集團方麵——促進了整個社會的利益聚合、利益分化和利益紛爭,使黴國的利益集團正治成長到1個新的水平。
    在壟斷資本主義成長的進程中,許多代表行業利益的全國性協會紛紛成立,從地方性利益向全國性利益的發展變化,這種利益聚合注定有1天會把保護和發展集團利益的行為拓展到海外——從全國性利益走向全球性利益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情,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推進和黴國企業界在國外商業活動的迅速發展,企業界人士越來越多地關注黴國官府的對外政策,利益集團大規模參與國際正治的時代看起來即將來臨。
    具體表現是商業服務協會以及科學、知識分子的學會的成立,以及大公司開始謀求主宰對內對外事務,在這1時期,1些特權階層開始以利益集團的形式結合起來,並試圖左右對內和對外政策——它們之中主要有內戰有功的退5軍人及其家人後代(迫使國會通過優厚的撫恤金)、大工業家(從高關稅中得利)、金融家(左右貨幣政策,主張金本位製)、鐵路建築業(從官方的慷慨土地政策中得利,處於壟斷地位、操縱運輸價格,任意勒索公眾,反對政府監督)!
    這些集團都強烈要求黴國保衛其海外利益,而黴國的海外霸權也正是在這個時候開始建立和擴張的。紅蘇創建者曾經說過黴國在壟斷主義的影響下,在對外政策上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實際上也指出了某些事情的真相。
    特別是在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當政期間,黴國的對外擴張加速了在老羅斯福不到8年的任期內,前後6任海軍部長都在積極地想方設法擴展黴國海軍,而海軍明顯是獲取更大海外利益的工具。至於黴國海外擴張的過程中占領古芭、菲律賓、控製巴拿馬運河、推行門戶開放等政策,也都是符合黴國國家利益和壟斷企業利益的。
    而通過戰爭,黴國本身的國際地位也有所提升,例如,作為1個在位期間多次發動對外戰爭的黴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卻在1905年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
    原因是這1位黴國前總統在1905年8月把日俄戰爭兩方的代表都請到瑟卡摩莊園,麵對麵地調解雙方的爭端,使兩國達成共識,簽署了結束戰爭的條約。西奧多·羅斯福因此成為黴國曆史上第1個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總統,也證明了當時黴國國際地位的明顯提升。
    不過黴國這1時期在對外正治上的進取姿態不僅與壟斷資本和帝國主義大行其道有關,也和黴國國內的正治矛盾升級有關。隨著19世紀末壟斷資本主義的興起並結成強大的利益集團,黴國社會開始出現貧富分化加劇、正治腐敗橫行、社會矛盾突出等1係列負麵現象。這1時期,黴國是工業化國家中工傷事故最多的國家。
    20世紀初的黴國每年有23000名工人在工作中失去生命;工人每天工作十多個小時,每天的收入僅兩美元;礦難、火災等事故頻頻發生,勞工的生命和福利沒有保障。
    在社會精英階層財富增長的同時,勞工階層的貧困化無人關注;而特權階層的利益集團對政府的滲透和影響也使得這1時期成為正治腐敗的高發時期,在官府和黨派製度上都出現了“分贓製”的情況。在這種社會離散的格局下,利益集團特別是壟斷集團對黴國正治的腐蝕性越來越明顯,黴國的對外政策、特別是對外貿易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淪為權貴階層的工具。
    壟斷集團在正治上的影響力更引起了其他階層的不安和反彈。因此,反對特權階層利益集團的正治運動也在興起,代表其他群體利益的利益集團組織也在這1時期大量出現。社會內部利益鬥爭的升級也在1定程度上促進了黴國采取更為積極的對外擴張政策。
    不僅如此,黴國社會內部的利益紛爭還改變了黴國國內的正治格局,使黴國進入進步主義時代,確立了此後的黴國霸權的基本邏輯。
    第3階段1戰、2戰與冷戰期間——國家安全壓倒國內民主的階段。
    利益集團成為黴國對外政策的附屬物,在這1時期,黴國利益集團正治對黴國對外政策的影響加大,但黴國當時麵臨的國家安全的威脅在很大程度上壓倒了國內民主正治和利益集團的正治影響。
    黴國的利益集團正治在1戰之前也在發揮作用,但主要是在國內正治領域。而黴國進入經濟上壟斷和正治上帝國主義時代,以及隨後到來的進步主義運動,都給黴國社會利益集團的發展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平台。在1戰之前,利益集團本身的發展1直是走著1條上升的曲線,其對國家對外政策的影響也與日俱增。
    但隨著黴國國家安全遭遇到連續性威脅,世界大戰的危險持續存在,來自國內的利益集團的正治影響逐漸被國家安全和統1的對外政策所壓製。
    第4階段20世紀60年代以來是利益集團在正治參與的規模和深度上都有長足發展的階段。從60年代到80年代末期間,正治市場因法律的完善而開始成型。
    利益集團開始發揮比在冷戰期間更大的作用,黴國的對外霸權受到利益集團正治的更大製約——利益集團發揮作用最主要的陣地是黴國國會,當總統因為國家危機、黨派因素、自身正治影響力等原因而在正治上處於強勢時,就會在很多外交議題上擺脫國會的斜絆,利益集團的作用便會削弱!
    在安南戰爭後,總統的權力受到國會和社會其他力量的挑戰,使得黴國在熱戰與冷戰期間所形成的封閉的、總統主導的對外政策體係轉變為開放、競爭和多元的體係——這是黴國在60年代後利益集團等社會力量開始發揮對對外政策更大影響的體製原因;但是相比而言,直接推動利益集團參與對內對外政策的最重要動力,卻是黴國新1輪的理想主義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