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跨國集團
字數:3958 加入書籤
重生港島之沈門崛起!
當代跨國公司在國際正治、經濟領域有著極為重要的影晌力。這些企業在全球有太多的利益需要保護,因而往往憑借自身強大的經濟實力、完善的全球化網絡向國際關係領域滲透,卷入來源國與投資國的外交正治旋渦。
“國家官方之間、公司之間、官方與公司至間的3維外交構成了當代國家之間交往的特征,甚至聯合國最終也要給非國家機構留出席位,否則,隨著跨國公司的成倍增長,與聯合國分庭抗禮的組織將拔地而起。根據1項未來的調查數據表明截至21世紀第2個十年結束之際,全球500家最大的跨國公司中,有200家的注冊地是在黴國。
這些公司影響黴國外交政策,組織了龐大的遊說力量為各自的海外利益辯護“黴國國內500家最大企業,每1家大企業在華盛頓都有遊說機構,僅福特汽車公司1家就雇用了40名專職遊說員。不僅如此,這些大企業在許多具體同題上,還隨時相互合作,結成同盟。
比如1996年,由ib發起,1些大公司和工業團體參與,組成了加州美中關係聯盟,以促進基層群眾對華夏大6的了解,爭取1勞永逸地解決對華最惠國待通問題”。
代表這些跨國公司利益的利益集團主要包括港島黴國商會、黴國國際協會、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波音、att、ibe等公司,其他工業團體、全美小麥種植者協會、北美穀物出口商協會、玩具商協會、電子行業協會、鞋批發與0售商協會,以及代表整個工商界聲音的全國製造商協會和黴國商會等等。
上述組織的共同特點是希望溫和程度的公眾參與,促使公眾支持開放式的貿易體係。
單就1個黴國電子行業協會在短時間內派出了13名代表在黴國國會進行遊說,反對增加附加條件;同時發動大公司的ceo寫信給國會,聯係其他協會1起做國會的工作。作為1種組織性極強的社會力量,其聲音比其他分散的社會群體傳遞得更遠。
第2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以來,黴國經濟持續增長,跨國公司的力量和利益也在同步擴張。這些超越國境限製的商業集團支配著龐大的實物資產和金融資本,其利益與經濟全球化密切相關,客觀上要求1個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以便在全球範圍內配置資源——這種意願使得跨國公司的行為與母國官方的意願既相互1致又相互脫節!
當然,從資本的屬性上來看,這些集團普遍把公司利益置於黴國國家利益之上。而且,學者張岸元認為,“從公司內部管理上看,海外子公司與母公司的價值目標也存在很大差異,當公司的價值目標與母國官府外交政策相1致時,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而當兩者不1致時,跨國公司追逐利潤的行為就可能衝擊本國外交政策。這時,要麽官府通過行政手段改變跨國公司的行為;要麽跨國公司通過遊說改變官府的外交政策。”
跨國的工業商業金融集團更加依賴於全球化的世界經濟,而非黴國1個國家,因此在對外政策上往往具有較大彈性。
利益格局、利益規模的變動,決定它們的政策取向以及購買該項政策的支付意願。而其他集團則僵化得多。同時,其行動能力、特別是聯合行動能力是其他集團所很難企及的,這主要是由共同利益和商業機製決定的。
如黴國商會、全國製造業協會、黴國貿易緊急情況委員會、黴國外貿協會等早就存在著密切的合作關係,不需要再投人時間和精力以及人力資源來建立共同行動的基礎。總體說來,這個集團在黴國對外政策上的取向是對於黴國經濟全球化持支持態度,對利潤的追求甚至超越黴國的國家利益之上,他們用各種宣傳工具動員民眾相信自由貿易是黴國對外經濟政策的最優選擇,但在這樣說的時候其實常常是以自身的利益代替了黴國的國家利益。
跨國企業集團對自由貿易的態度是1貫的。近百年來的曆史也表明,黴國本土的這些企業和跨國貿易、全球化規則的製定密切相關,而黴國官府的對外經濟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這些公司的推動所致。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黴國國內的大企業達到了其發展的1個高峰。門戶開放政策就是這些企業準備在列強瓜分過的世界裏分1杯羹的‘通知書’。但實際上也促進了自由貿易的成長,使得世界各國的經濟聯係更加緊密,多個國家和人民可以通過自由貿易獲得更多的比較利益。這種勢頭雖然被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危機所打斷,但其所建立起來的自由貿易原則卻在兩次世界大戰後,由國力‘獨1檔’的黴國推動而成為世界經濟的普遍準則。
而在20世紀最後的20年,柏林牆的倒塌預示著經濟全球化的加速推展,以自由貿易為生命線的跨國公司獲得了新的發展機遇。黴國麥肯錫公司的1項調查表明,至少3分之2的由於經營轉向海外而帶來的經濟效益回流到了黴國,具體表現為物價低廉、黴國產品在海外的市場擴大、黴國企業獲得了更多的利潤,並可以把這些利潤投資於創新活動。
麥肯錫全球學會指出,如果黴國經濟形勢較好,人們就不會這麽反對把業務轉向海外了。
而隨著全球自由貿易的快速發展,與自由貿易有關的這些跨國企業開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勃興。“正治市場”的影響力在“經濟市場”上被人們越來越多地認識到。黴國商會1般是自由貿易的堅定支持者。特別是海外黴國商會,它們起到了代表跨國利益集團在海外和黴國國內保護相關商家利益的作用。而在國內,他們1直是自由貿易政策的堅定支持者。
但在總體上,黴國的貿易自由政策還是優勢於貿易保護主義的。
原因很簡單,原來極力主張貿易保護主義的某些大公司,現在都被跨國公司所取代,而跨國公司的利益顯然係於更自由的貿易政策。同時,在國際開放貿易關係問題上,跨國公司的遊說具有自身的優勢首先,跨國公司能夠仰仗自身的力量來對官府的決策施加影響,如公司為社會所能的就業機會、為官府所能的稅收,而這些又與官府強烈地關心經濟的擴張、保持就業水平和增加財政收人的目標是1致的。因此,黴國境內的超大型跨國公司很容易將自己的目標、自己的利益轉化為國家的目標、國家的利益,其對官府決策施加的影響比其他利益集團有效得多。其次,跨國大型公司財力雄厚,也更有能力從事院外活動。
然而日後黴國麵臨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機,這些大公司又開始積極尋求官府的援助。金融業、保險業、汽車業紛紛向國會訴苦,以求獲得貸款而從危機的泥潭中自拔。
這些組織可稱之為黴國對外政策中的“漢密爾頓主義者”,他們推動了黴國自由貿易政策,經濟全球化的快速推進、統1世界市場的建立正是他們夢寐以求的。
黴國對外政策中的經濟自由主義傾向由此建立,而呼籲用強有力的軍事手段來保障這個自由經濟體製、懲罰那些破壞規則的國家,就成了以商會組織為代表的利益集團共同的正治訴求。這種多少帶有霸權主義意味的訴求形成了持久的正治壓力,使得黴國官府在這個問題上有了比較穩定的政策選擇,黴國霸權在經濟上的動力也因此長盛不衰。
當然,跨國公司在黴國對外國貿易政策影響的缺陷也相當明顯,它具有間接性與被動性的特征。對跨國公司等自由貿易集團來說,如果對外國的貿易限製不會影響到本公司對外國的出口與投資,那麽,這些跨國公司就不會為國際自由貿易政策遊說,從曆次國際貿易摩擦的經驗來看,跨國公司隻是在外國對黴國貿易限製政策采取貿易報複措施的條件下,才以貿易報複受害者的角色被動地加入對黴國官方的自由貿易政策遊說當中。而1些從事傳統行業如鋼鐵、紡織、造船等行業的公司,甚至與“勞聯1產聯”等工會組織結盟,共同形成“反經濟全球化集團”,要求官方加強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從而影響了這些跨國公司的遊說效果。
在未來的黴國總統大選中,貿易議題成為總統候選人辯論的1個焦點。
顯然部分總統候選人更加支持自由貿易,在討好國內經濟利益集團的同時,也必須不能過分得罪這些大公司,要想繼續維持開放的國際貿易體係,也必須營造支持國際貿易體係的國內政治基礎——這是不以黴國總統意誌為轉移的國家利益所在,當然,更是跨國經濟集團的直接利益所在。
如此1來,黴國的跨國公司的利益就控製了決定國家生死存亡的資金和投資決策,而商業精英又占據了官府內部的經濟要職,最終,跨國經濟集團構成了華盛頓最大的、最具影響力的特殊利益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