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危中有機(七)
字數:4066 加入書籤
重生港島之沈門崛起!
1914年爆發的1戰,使得黴國債務淨增133億美元,這個數字到了1930年變成了162億美元。黴國的這些經曆使得羅斯福總統以前的總統們總結出了這樣1條原則通過借債來滿足不同尋常的國家大事的財政需要,事後加以償還。
1929年大危機爆發至1940年羅斯福總統第2屆任期期滿時,經過計算,為了應付大危機,黴國通過公債籌集了266億美元,這讓黴國的債務增長到了428億美元。
1941年12月,時任黴國總統羅斯福在國會正式發表對日作戰演講,1942年黴國正式加入同盟軍陣營,與東洋國開啟了曠日持久的太平洋戰爭!
1942年的黴國稅收達144億美元,但是財政預算開支超過351億美元,預算赤字為208億美元。1942年4月,黴國官方的每日開支僅戰爭1項就達l億美元,開支異常龐大。
對此,羅斯福總統說“去建設工廠,購買原料,向勞動力支付工資,交通,為士兵水手和海軍裝備給養和住房,為戰爭中無數的需求而忙碌,所有這1切都需要大量的金錢,這些錢比有史以來任何1個國家任何時期花的錢都要多得多,為求得戰爭的勝利,這些錢是非花不可而且不能拖延。”
與此同時,隨著戰時國家財政的大量開支,黴國社會就業的逐漸恢複,大量貨幣流入民眾手中,社會購買力起初開始增強,但隨後黴國社會又進入了新1輪的通貨膨脹當中!
1941年1月至1942年5月,黴國本土的平均生活費用大約上漲了50,如果繼續發展下去,可能造成生活費用再度提高20的結果。
而通貨膨脹將發展到什麽地步誰也無法預測,這種情形使得羅斯福總統感到非常擔憂,因為通貨膨脹的惡性發展必然會激化階級矛盾,民眾對聯邦官府不再信任,最終會傷及聯邦官府本身,動搖整個經濟體製。
在國會對稅收的極端抵製時期,以惡性通貨膨脹來滿足戰時財政的龐大開支,決不是1種明智的選擇,如果黴國聯邦官府不願大量發行紙幣,那麽加強向國民借債以應對財政開支的方法就成了黴國聯邦官府的必然行為。
1942年4月28日和同年9月,羅斯福總統先後發表了《為了文明必須付出艱苦工作、悲傷和流血的代價》及《如果出現惡性通貨膨脹,就會動搖經濟體製》的爐邊談話,決定將戰時公債的發行與限製公司利潤,穩定工資、物價、房租及農產品價格和重要商品配給等壓製社會購買力的措施配套推行。
1942年1月30日,黴國國會通過緊急價格控製法,將整個物價限製在1926年水平的965,農產品價格限製在1926年水平的1019。
同年2月,汽車生產完全停止,不久後收音機和電冰箱的生產也受到限製。
1942年4月,黴國配給製度正式建立,控製是如此的全麵和徹底,以至於戰時許多人即便擁有高工資和大量超時工作所獲得的收入,但消費途徑不是被切斷就是被限製,無論公眾出價多高,新的房屋、汽車和絕大多數家具、電器都無法購買,甚至連吃肉都依賴於公共配給。公眾的旅行也大受限製,各類公共交通工具變得非常擁擠,因軍隊的需求具有優先權。
通過這些影響消費的強製措施,1942年起,黴國貨幣流通的速度開始下降,這些措施加速了社會閑置資金的增長,從而了發行國債最好的理由和時機。
為了盡可能多的吸納資金,黴國戰時債券的發行極具靈活性。
黴國所給公眾的債券盡量適應各階層投資者的需要,根據個人、企業、銀行、證券交易所、保險公司、聯邦儲備銀行的不同情況,財政部設計了不同的債券,為了向學生推銷債券,有的幹脆以郵票代替,學生們隻要每周花幾美分就可以購買。
普通的工人階級無疑是公債發行的重點,為了最大程度從普通工資收入者那裏吸納資金以壓縮消費,從1941年5月開始,黴國財政部展開了1次戰時借債運動,著力推動3種新債券的發行e、f、g係列的儲蓄公債。由於從1935年開始黴國就己發行了儲蓄債券,這種投資方式對於普通黴國人並不陌生,因而新公債的發行還算比較順利。
由於戰時財政的巨額投資,貨幣儲蓄大多由黴國公司積累起來,它們成為了戰時公債的主要購買成員之1。從1938年到1945年,黴國公司資產總額從3000億美元增加到4420億美元,增加部分幾乎全部是國家證券投資和貨幣現金(庫存現金和貨幣存款)。
在19381944年期間,貨幣資金和國家債券投資所占比重從32增加至57,而物質財富的投資則相應減少,這從1定程度上起到了限製通貨膨脹的作用。
2戰時期,黴國銀行體係對戰時公債的發行起巨大的作用。在此期間,黴國聯邦儲備係統的運作機製也在演進中。大危機之前,由於聯邦儲備係統在公開市場上購買政府債券導致公開市場操作的產生。經濟大蕭條期間,黴國國會授權美聯儲可以在相當寬泛的範圍內改變會員銀行的法定準備金比率。
1935年,羅斯福總統頒布了《1935年銀行法》,這1法案重新構造了聯邦儲備體係,正式授權美聯儲理事會執行其所具有的1切權力,用集中的貨幣政策執行權取代過去貨幣政策執行權在各區儲備銀行的分散製度,同時規定每個聯儲銀行購買及銷售國債必須經過公開市場委員會(foc)的批準。
這兩項法令強化了聯儲對貨幣的集中管理權以及對信貸的集中調整權,戰時改變會員銀行的法定準備金比率,就成了聯儲充分調動銀行財力以供應聯邦官府財政所需的得力工具。
2戰時期,黴國各銀行都可以被看作是黴國財政部的工具,這些銀行為戰爭融資服務,它們在戰爭期間的主要任務就是幫助財政部銷售債券以及各種票據,為戰爭融資,滿足官方對資金的需要。
因此,黴國聯邦儲備銀行、商業銀行(國家的和各州的)和信用體係中的其他各機關實際上擔當了推銷公債的職責,而且銀行不僅幫助公債在私人、工商企業和保險公司之間推銷,並且將大量自身的資金投入到國家有價證券當中。到1945年戰爭結束時,銀行所持有的國家有價證券從1939年的194億美元,增加至1251億美元,占當時國債發行總額的45。
為了滿足財政部的需要,美聯儲為全國的銀行係統了充足的、極大規模的儲備,以便使財政部發行的證券能夠維持非常低的利率水平,這就使得全國銀行係統的儲備和存款得到迅速增加。因此,在1941年至1945年期間,黴國各銀行將大部分資金用到能產生效益的資產運用項目上,這些因素使得各大銀行利潤大幅增長。
另外,由於短期公債利息隻有0375,因此群眾和商業銀行都不願意購買,美聯儲於是包銷了由財政部發行的全部短期債券,購買總額從1939年的25億美元上升到1945年的233億美元,龐大的軍事開支使得黴國聯邦儲備銀行資金全部被用於軍事開支的撥款。
黴國聯邦儲備銀行1945年6月30日綜合資產負債表可以很明顯地看出美聯儲將其資金的1半以上投入國家有價證券中,而這些資金的來源主要是發行銀行券。
這些銀行券的流通不但增加了銀行存款,從而導致貨幣供應量的增加,並且準備金也增加,並且依此為基礎進1步增大貨幣供應量,事實上就是通貨膨脹。在19461949年時間段裏,黴國消費物價指數上漲率為102,最高時曾達到144,通脹非常嚴重。
2戰後,美聯儲繼續為財政部壓低利率,但1946年《就業法案》卻將“最大化就業、生產以及購買力”的責任交付於聯邦政府(而不是聯儲)。
戰時對支出以及物價的成功控製,被完全歸功於財政政策和黴國聯邦官府的直接幹預對經濟的刺激,該法案使貨幣政策與聯儲的關聯達到最疏遠的程度。
1950年,韓國半島戰爭爆發,黴國財政部要求美聯儲繼續將利率保持在較低的穩定水平,這導致黴國財政部與美聯儲的矛盾激化。
雙方都希望控製利率,黴國財政部希望壓低利率以降低融資成本,而聯儲則希望提升利率以控製通脹。最終,1951年的黴國財政部美聯儲協議取消了財政部在2戰時以固定利率貨幣化政府債務的特權,而該協議也意味著美聯儲開始朝真正地“獨立”回歸。